分享

做最好的自己——学习《道德经》第二章有感 |粉丝投稿

 为什么73 2019-07-27
文:杨爱玲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音频节目中听到了罗大伦博士讲解的《道德经》。出于好奇,我特别想了解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罗博士会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解读《道德经》?他会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呢?所以就一直跟着音频完整地听完了罗博士讲解的《道德经》。的确,罗博士不愧是医者仁心,可以说,罗博士的《道德经》是为我们大家开出的一剂洗涤心灵、提升自我修养的良方。

北大哲学系的楼宇列教授曾提出养生“三理”,即: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而罗博士以他渊博的知识,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念,他的医学知识讲座教会了大家如何做好“生理养生”,而《道德经》又教会了大家如何做好“心理养生”和“哲理养生”,三者缺一不可。

罗博士在开始讲解《道德经》的时候,就一再强调《道德经》是“领导者法则”,是写给过去的帝王,领导者们看的。那么作为我们普通人,学习《道德经》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我们首先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道德经》所阐述的领导者法则,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其次,学习《道德经》也可以让我们通过了解“天之道”,遵循“人之道”来为人处事,立足社会。

今天就《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此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我个人认为这一章分成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此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老子告诉我们,不要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事情的好坏,得失,成败。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比较出现的,当条件变化的时候,结果也随之改变。这个方面,罗博士在讲解时已经列举了很多事例,这里就不再累述。从这些事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做任何事,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最好,最多”的状态,所以俗话说得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最好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

这一章的第二部分是:“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告诉我们“如何做好自己”,首先要不执着名相,对名相之物要做到“无为”、“不言”。其次是学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功到自然成。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的那样: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上士”,“闻道,然后勤而行之”,真正做好自己,那我们的人生自有精彩!

杨爱玲

2019年7月2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