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周血管病---周围动脉血栓形成

 sqguo 2019-07-27

周围动脉血栓形成

 

周围动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内膜粗糙不平,动脉腔变窄及动脉受损伤持续痉挛等原因,使流经该处的血液凝结,造成局部动脉阻塞,称动脉血栓形成。

 

其形成有三种类型:①原发性动脉血栓形成:由于血液本身的因素,如血液浓缩、血流缓慢及可能增加血凝的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所引起,亦称为单纯性动脉血栓形成;或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腹膜炎等合并症。②继发性动脉血栓形成,即在原有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瘤等的基础上发生。③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因为急性动脉刺伤、挫伤或慢性损伤,如颈肋使锁骨下动脉反覆受伤导致血栓形成。临床上以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比较常见,多为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股浅动脉,其次为髂动脉和腘动脉。上肢动脉亦可发生。

 

一般说来,凡原有慢性动脉闭塞征象或有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脱水、休克、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突然发生急性肢体缺血症状时,均应考虑本征的可能。若有肢体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等征象时,则有助于急性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必要时可作多普勒超声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皮肤苍白、发凉、麻木、运动障碍及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肢体缺血现象,与动脉栓塞相仿。原发性或急性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起病急骤,迅速使血管腔完全闭塞,而侧支循环稀少,缺血症状严重,容易导致肢体坏死。反之在原有血管病变的基础上或慢性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起病缓慢,虽然亦可突然使血管腔完全阻塞,但是肢体已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缺血症状比较轻。

 

由于病因不同,治疗方案也有区别。对原发性动脉血栓形成,血管虽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度炎症反应,而血栓形成范围较广,并且常分布于末梢动脉。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继发性和损伤性动脉血栓形成,则按其阻塞部位有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在急性期,一般均先采用药物治疗。抗凝血疗法:通常按体重给肝素,以后若要继续维持抗凝血状态,可改为华法林钠口服。由于此药在口服后第3d才逐渐发挥其最大效力,所以必须在用药后第2d才停用肝素。新抗凝片(sintrom)亦为香豆素类药物,发挥作用时间较快而积蓄作用少。②解痉疗法:在抗凝疗法的同时可加用罂粟碱口服或肌内注射一次,以解除血管痉挛,或口服妥拉唑林,两者均可由阻塞的近端动脉内注入,可产生良好效果。③法聚疗法: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或以后,每日静脉滴注右旋糖苷40 500-1000ml,可使血液粘稠度降低,有助于微循环疏通。④溶栓疗法:若发病在3d以内,可应用链激酶使新鲜血栓溶解。近年使用尿激酶的效果更佳。在临床征象缓解后,可用右旋糖苷40静注,以巩固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柔软的棉垫保护肢体,避免外伤,且可保暖。有些病例,如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或在膝部以上的动脉损伤,若经5-6h积极的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改善者可考虑施行手术探查并作相应的处理。有些病例经药物治疗后,仍遗留严重缺血症状者,可根据动脉造影,以决定是否可施行血管重建手术,如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阻塞段动脉切除移植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或作动脉旁路移植术。若肢体已经坏死,则应用抗凝药物治疗,需施行截肢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