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刊文推介 | 我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xlearner 2019-07-28

我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

我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频发度与危害性逐渐提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构筑一套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十分重要。根据民族地区特殊的区情,该文分析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特征,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并且,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围绕国家对于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的制度设计,解决民族地区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以保证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上升期,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突发事件频繁爆发。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我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日益重视起来,并在2007年11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等特征,各类社会矛盾和国际不安全的因素影响加大,突发事件爆发频率也不断扩大,引起了我国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重视。各类突发事件在我国民族地区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破坏当地安定团结的大环境。因而,全面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角势、梳理当前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构建适应于民族地区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抵御风险能力,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国还缺乏比较成熟的系统化应急管理理论和高效的应对措施。尤其对于我国文化多样、地理复杂的民族地区展开的应急管理的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相关概念及特性

突发事件这个概念,是我国约定俗成的名词,不是外来词语的一对一翻译。“突发”一词,译为突如其来的、出乎意料的、令人猝不及防的一种状态;“事件”根据《辞海》的解释,则是指历史或者社会发生的大事件。广义上的突发事件指的是一切可能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定义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系列举措,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条件的保障,是应急管理的核心,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由组织机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构成。

民族地区一般指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或者自治县的统称。从省级行政单位划分,通常将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青海八个省区视为民族地区。广义上讲民族地区不仅指以行政单位划分的八个省区,还包括其他所有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州和自治县,该文民族地区意指民族八省区。突发事件的特点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灾难性、威胁性,决策的非程序性。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处边疆地带,地理和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周边环境比较复杂。由于具有区别于其他行政区域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发性和紧急性

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往往是人们在思想、物质上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爆发的,很少有人能预测到爆发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并且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人员以及财产的大量损失,因而又具有紧急性的特征。

(2)复杂性与多样性

民族地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指相比与于其他地区,由于地质、地貌与气候的差异,我国民族地区的形态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民族地区除一般性的自然灾害外,还表现为由于文化、宗教信仰等差异造成百姓间的冲突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一旦未能及时的疏导或者缓解,可能会诱发民族之间或者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更大的冲突或危机。

(3)民族性

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区别于其他行政区域的显着特征在于其具有民族性。这种区别体现在语言、宗教、文化习俗方面,由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容易突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我国是一个多钟宗教并存的国家,一些原始宗教对于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导致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语言方面,每个民族地区以及地区之间,都会存在与本民族相适的语言体系,语言的多样性维系了不同民族与主流社会交际,但也阻碍了多数民族的沟通交流。在文化习俗方面,我国55个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外界因素,民族习惯差距显着,这些不同的多元文化在民族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引发一些冲突。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类型

2016年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全事件统计

3

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指我国民族地区在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和措施。因此,具备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在民族地区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仍处于一个不健全的状态,在体系中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1)预防预警机制相对薄弱

民族地区由于大多都地处高原、山区或者相距较远的荒漠绿洲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生态的限制,建立应急预防预警、应急保障的难度较大。就目前来看,民族地区大多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用于预防预警的财力、物力十分有限。而且对于应急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护有一定的难度,这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此外,预案的编制和可行性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

就行政组织体系看,目前,我国民族地区部门职能设置相对落后,部门协调成本较高。以自然灾害为例,在广大边疆民族地区各行政组织依旧是各自为政的阶段,如地震局应对地震灾害,缺乏统筹协调的管理体系。而且,在各行政组织层级的设置上,普遍存在层级过多,管辖地域划分不充分不平衡,致使基层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出现管辖范围法,任务重的特征。另外,政府的权、责、利三方面常常划分不清,导致在实际处理突发事件中遇到许多难题。

(3)应急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使民族地区政府在应急反应以及决策机制上存在不足。各民族地区政府的规格、结构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回应突发事件处理方式。政府内部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时,未能有效的协同与联动。各领导干部缺乏忧患意识以及科学的决策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各地方政府、民众、志愿部门没有充分调动。

(4)应急管理法制相对不健全

我国民族地区应急管理法制相对不健全,比如,一般的紧急状态法、恐怖性突发事件法仍然处于空白的状态。虽然有《戒严法》的规制,但是从民族地区突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安全事件来看,一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法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实施办法。另外,应急法制的内容不够健全,多数应急法律法规忽视了对机构之间横向协调与监督的规定,也忽视了程序性的约束机制。

4

完善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民族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安全角势,应急机制建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并统筹安排了以“一案三制”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边疆民族地区应急建设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1)完善民族地区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对策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出发点是“居安思危”,是有准备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等待、消极懈怠的过程。在突发事件处于萌芽状态时,政府应已经做好早期监测和跟踪准备,防微杜渐,提前做好各种防范。民族地区各地方各地方政府在做好预防预警工作的同时,培养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是必要的。另外,因民族地区不仅存在着与其他非民族地区相同的危机形态,以及民族之间因宗教文化问题可能会产生矛盾,所以,各民族政府应该贴近本民族的实际,来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2)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各民族地区应该构建适合本民族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首先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应按照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权治事的原则组建廉洁的行政组织队伍。民族地区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除参照国家已有的应急管理体制外,还要充分考虑本民族地区的行政组织、职能、发展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下放民族地区应急管理的决策权,使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成为应急管理中心的主体,各级政府主体根据职权分配职责,使各部门各司其职。

(3)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一套反应灵敏、功能齐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应该由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 决策协调机制、政府与公众的联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构成。各民族地区在构建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本民族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一些可能造成矛盾的特殊情况,以及社会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不是单兵做战,要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汇聚合力,力求快速做好现场准备工作。

(4)完善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是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核心,并且要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条例,根据本民族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使《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有效对接起来。法律手段是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没有法的约束,危机事件很有可能在处理过程中或者结束后形成新的矛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