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养真集》

 慧然 2019-07-28

    《养真集》是一部清代谈道说养真的书,托名隐士养真子撰,有白鬓老人王士端评点和序跋。其序云:“其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借般若而炼金丹。谈空则皆拈花面壁之真传,论道则无铅虎汞龙之假借。”“衲子朝夕玩味,不须十卷《楞严》;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蓦直行去,省多少云水三千,便可坐洞天十二。”“以后寻真不用白云观里,从兹访道何须黄鹤楼头!”我们知道,得道岂有捷径,然而入门最好方便,读之可以静心,总可以有所感悟的。

    上卷

     今夫人要做天地间第一等美事,莫如读书;要做读书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学道。

   《道德经》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白鬓老人曰:自古及今学道者纷纷,成道者寥寥,其故何也?首要根器高,次要读书多,三要遇人早。根器不高,不能有出世之想;读书不多,不能见理即明;遇人不早,多受旁门小术之误,终不能成大道。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

惟循理君子,以理观物,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因而付之,是谓无我。无我则公,公则明,明则处事当,而尽物之性矣。

    白鬓老人曰:明,无疑也。经年穷理之人,尚不能认理皆真,行理皆当,而况未尝学问之人乎?世之因明理而保身者固多,因争理而丧身者,亦复不少,故禅家又以理为障。

    天地 大道无形,天地是个有形底道;天地不言,圣人是个能言底天地。

天生我形,天赋我性,内外皆天,我何敢紊?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见天地而效其清静,与其大道不二,少有私意,获罪匪轻。

    人之道,无时不与天地相合。一动一静是也;人之气,无时不与天地相通,一呼一吸是也。

    白鬓老人曰:人不畏天。皆因把天看远了。此篇最吃紧处,莫过天在我心一语。人若真知天在我心,敢不畏乎?敢不敬乎?畏敬既久,可以明心,可以见性,可以成佛,可以作祖。所患者随知随忘耳!

     人生今夫人,只知我是父母之所生也,不知我与父母、与天地,皆道之所生也。是故君子必求得道,而后无愧于天地,无忝于父母。

    白鬓老人曰:气禀之清浊从天,人品之邪正由己。此固说得好。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说得尤好。

   人有三宝,曰精曰气曰神。老来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老来之气惟恐泄,气泄则死;老来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精何以不竭?必也远色乎;气何以不泄?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离?必也无欲乎。神不可以强留,心息相依则神自留矣;气不可以轻泄,忘言守中则气不泄矣;精不可以漏失,还精补脑则精不漏矣。

    白鬓老人曰:心息相依,忘言守中,还精补脑,则三宝固矣。 慎言语,节饮食,绝思虑,去嗔怒,断淫欲,则五脏足矣。三宝既固,五脏又足,有不延年益寿乎之理?

     后天有形之血气受伤而病者,药石针灸可以治之。先天无形之精神内伤而病者,非反观静养不能愈也。十大名医,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亲朋有病皆知去看,自己有病却不知看。若知自看,内看无心,外看无身,心身既无,受病者是谁?不病者是谁?见得分明,自然无事。常想病时,则尘情渐减;常防死日,则道心自生。

    白鬓老人曰:三教圣人,善治心病,一语可为患心病者指南,谁其信之?谁其行之?昔余为抱关吏时,患脾虚下泄之症五年,奄奄一息,百药不效,万无生理。因谢绝人事,反观静坐,闲校心经一卷。百日后,经完病愈。此余即验之奇方。故敢告之有痼疾者。

    人当血气强壮之时,驰志六欲,无所不为。及血气受伤,百病生焉,死期将至,纵有满堂儿女,也替不得,无数金银,也买不得。至死方悔,迟了!  

    人在世上,事事相续,必死而后己。直等到临死,有甚方法可以躲得?不如急早回心,将种种尘缘一齐放下,做个长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

    今虽未死,权当已死,一齐放下,有何不妙?放下个甚么曰:放下四大五蕴、情识种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却活才好。大死人也,无世界缠绕,也无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为了当。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语,盖谓:上士闻道,了生死于片晌之间也。

    白鬓老人曰:昔人云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若有人能向死前休者,不但其死必迟,而且可以了生死。

     人只为一个爱字,不能除却。爱名利,遂为名利所缚;爱酒色,遂为酒色所缚;爱身家,遂为身家所缚;爱子孙,遂为子孙所缚。将此真性缚得七颠八倒,往来人间,受无限之苦。

语曰:莫言婚配早,婚配后事难了;莫言中会高,中会后业大了;莫言耕种饱,耕种后苦多了;莫言僧道好,僧道后心难了。

    学道是个安乐法门,凡说下苦,便是个外道。

    白鬓老人曰:世人常谈谓人生下时,必呱的一声,可见从此皆是苦境。余谓不然,皆因迷了真性,纵欲不遂,是以百苦丛集。若肯回心向道,万物皆备于我,乐莫大焉,何苦之有?

    性命 学道入门,先须理会性命二字。性有性源,心地是也;命有命蒂,真息是也。命蒂要固,性源要清。

    或问:性源如何清?曰:两忘则清矣。命蒂如何固?曰:神气相守则固矣。性即神也,命即精与气也。

大抵工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最为直捷。

儒曰洗心退藏于密佛曰观自在老曰复归于朴,是善反之始也。儒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佛曰照见五蕴皆空;老曰复归于婴儿,是善反之中也。儒曰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佛曰无眼、耳、鼻、舌、身、意;老曰复归于无极,是善反之至也。人性本善,有不善者,气质之性也。知是气质而不为其所使,便是变化气质之方。

八十五岁大老汉,每日静坐无事干。

道义明了没底说,经书见了懒待看。

识得一性是主宰,照破万缘皆空幻。

散淡逍遥自在活,再不与人闲扯淡。

    白鬓老人曰:无极之真,理也,性也;二五之精,气也,命也。从古多少大儒,发明一理二气之奥。可见天下无无理之气,亦无无气之理。其在人也,无无命之性,亦无无性之命。释门崇性学,道家重命功,分门别户,如道冠僧帽之不同,殊令大彻大悟者喷饭。吁!胡不取此篇而玩索之?

    人只一个心,向外是情,向内是性,顺去是识,逆来是智。

    见境心不动,则名不生,不生即不灭,则此心不为尘缘所缚,无缚即解脱矣。

     白鬓老人曰:此篇既指出正心之功,又指出心正之效,条分缕析,字字金针。吾人诚能遵而行之,不但可以希圣希贤,并可以成佛作祖。有志斯道者,胡不勉旃!

    善养者,摄情归性,乃却病之良方也。情者,性之向外而动也。

得道之人,内外空寂,静中反观,了无一物,则身寄寰中,而心超物外矣。

    白鬓老人曰:古人云:太上忘情非忘情也,摄情归性也。人能摄情归性,在儒谓之收放心,在道谓之炼还丹,日久功深,自能似佛之如如不动矣。

   人心要死,其机贵活。死,谓死其欲念;活,谓活其理趣。思是入道之门,念是障道之根。

    白鬓老人曰:儒曰思,释曰参,道曰悟,皆用心求道之名也。少年要用心,中年要养心,老年要息心,则功夫得其当矣。儒曰化,释曰了,道曰得,则功夫无可用矣。

   只因不觉,忽然念起,是谓无明。无明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观心空此,其念自止。

    修真要止念,止念要观心。观心心不有,心无境自空。心境既然无,止观亦何存?

    白鬓老人曰:用心止念,未必能止。即使止住,念去止存,此止独非念乎?犹逐张三而留李四也。初学之人每受此病,然则如何而可?必也坐忘乎?忘则无我,我尚然无,谁来起念?

   人心各有所好。好者,心之所独注,有不期然而然者,竟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夫以一念而分人品之高下,一时而定终身之成败,不可不慎也。

    白鬓老人曰:大凡人之偏好,皆从无始劫带来种子。非彻悟以后,要改甚难。

   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循欲,故欲滋而身亡。

    人之不能得道者,皆为形所累也。欲除此累,须知此身是不牢之物,最苦之躯,无主之形,脓血尿屎之袋,浑身内外,无一点好处。

    仙家修身,必返其体,神即气凝,气即神注,性命双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白鬓老人曰: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长春真人云:百计以养身,即百计以昧心再兼看皮囊歌,自能全身放下。

   人身之脉,正经一十有二,奇经有八。惟任督二脉系人之生死。所谓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白鬓老人曰: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正谓此也。宝之秘之,尤愿与上等根器者笃行之。

    尘世 摇动之谓尘,变迁之谓世。世有治乱,治世贵才而见,乱世贵德而隐;人有老少,少年贵学而勤,老年贵养而静。

   白鬓老人曰:心静便是道,可见道不远人;世人之不得意处,正高人之得意洒脱时也。参!参!

    名利 学道之未得者,皆妄念之不绝,有以障之也;妄念之不绝者,皆名利之难忘,有以牵之也。

    白鬓老人曰:名为造物之所深忌况士大夫与学道之人乎?

   大抵人道通乎天道,顺施之可以生子,逆取之可以成仙。古仙有曰:子要不老,还精补脑。

    白鬓老人曰:洞宾诗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悬利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人骨髓枯。中年以后之人,尚不能深信此言,而况少年乎?而况无知之少年乎?

   事有不可以行诸身者,即不可以萌诸心;有不可以对人言者,即不可以告天知。就此四可,时时检点,则近道矣。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

    白鬓老人曰:高明人之事多从外来,且能就事了事;痴愚人之事多由内生,偏会就事多事。高明人事来应之以理,自然如庖丁之解牛官止神行;痴愚人事来,应之以私,自然如鹬蚌相持,渔人享利。

   万物之有生于无,凡人之情着于有。庞居士曰:但自无心于万物,那怕万物常围绕。

    百字碑曰: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看透一物,不受一物之迷;看透万物,不受万物之迷。天下事事物物,自有个停停当当底道理,一毫私意用不得。故曰:天下何虑?君子就事了事而不生事,因物付物而不着物。

    白鬓老人曰:己忘而物自化。可见内因有己,外才有物。内己若忘,外物自化。

   《论语》记孔子绝四而以无我终之,盖谓意必固皆因有我而言也,惟我无则意必固与之俱无矣。我是众私之根也,无我则根断而众私不生矣

    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真实,四大五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毕竟无我,详看我字,从二戈而成,一正戈一反戈,狠浊杀生之祸皆因有我而起也,故心于道者先要无我。

    白鬓老人曰:世人所谓我,非真我也,识神之作崇耳。昔人云: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学道之士先要认得真假,而后可以入道矣。

世间一切有为法,你来哄我我来哄你,颠倒倒颠,与耍戏法何异?智者观之可以悟道。

     白鬓老人曰:忧人知戏是假,学人认世为真,岂学人反劣忧人乎?人能参透,自然不着有无。

   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动念而生一切境也。好境歹境总是境,境虽杳来而非有;邪念正念皆属妄,念纵纷起而亦无。

     白鬓老人曰:苦乐,从心所起。同一岳阳楼,有心旷神怡之人,即有感极而悲之客。昔人云: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非道德深厚者,难以语此。

     本来之性,真净明妙,虚彻灵通。迥出思议之表,无异同,无分别,悟之则菩提岸,迷之则生死海。

    切要而言,止此一心,放去是识,收来是智,但有分别,即堕情识,稍有攀缘,即是妄想。不知直下尽了,才得清净。

    白鬓老人曰:小儿才识父母,已露识神伎俩。见识一长是心病,知此病者,几人?逐境是识,了境是智,放去是识,收来是智,字字指得分明。的确可称黄帝看症,歧伯立方,其如众生之不信何。

   有心失理之谓恶,无心失理之谓过。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言可以恕人,不可以恕己。

学者在净修口业、身业、意业,三者而已。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意过难。有志者必就难处用力速改,而后可以入道也已。

    白鬓老人曰:儒理去非存是,禅理是非不着。因不着,方能解脱。

   善也者,太极一动所生之阳也,人得之以为性,故人性皆善。

    作善作恶之时,即受福受业之时,捷如影响,不待异日与来生也。

     或问禅者曰:天堂地狱是有是无?曰:欣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一心自然无。或问:心如何了?曰:善恶都莫思量。

    白鬓老人曰:太极一动,所生之阳为性,可谓天命之谓性第一注脚。欲养此阳,又指出规中真息是也。可谓合盘托出鲜能知味,能修身内者几人,身外之修,宜乎众矣。

     :《证道歌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山河大地皆梦中境也;王侯将相皆梦中人也;三教圣人皆先觉人也;三教经典皆解梦书也。苟知世事皆空,生死一梦,无罣无碍,名为“觉了”。

    白鬓老人曰:心醒不见世,可见着境者皆在梦中。

   人之真性,即人之元神也。人为善则神聚而灵,人为恶则神散而昏,人有病则神离形而不受其苦,人有难则神先去而不当其殃。

    白鬓老人曰:“元神”二字,说得极明白,不然必认后天思虑之神为神矣。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尤为下手口诀。有病则神离形而不受其苦,有难则神先去而不当其殃。非神化之人,断不能道神化之妙,世之津津论神者,何尝梦见。

    下卷

   气之有出有入谓之凡息,不出不入谓之真息。盖凡息既停而真息自动,息之所以停者,非强闭之不出也,乃虚极静笃,心愈定而气愈微耳。其法:行住坐卧摄心归静,未来不想,既往不思,久之神与气会,情与境忘,神凝气结,只有一息腹中旋转,不出不入,名曰“胎息”。

    夫人之一身总是一气之周流,气通则快,气塞则病,故手舞足蹈以养其气血。此法不拘时候,得便就行,必要专心闭息,则神气充满而气易流通。仍要怒目切齿,则严密武毅而邪念自无。行此数次,而后静坐,最能除妄消病。此一段功夫大有益处,不可忽诸。

    白鬓老人曰:仙家秘而不传者只一命功。所谓命者何?气是也。

   真人练精化气,凡人气化为精。

    白鬓老人曰:无欲静极则谷神不死,谷神不死则玄牝立矣。玄牝立则真精固,真精固则永无走失之患。  

   道是个无言底圣人圣人是个有言底道。古之教人者,便是教以圣人之道。

    老子曰:修己之身,其德乃真。舍身而言修者,假也!

    殊不知仙佛之道不离身心,果能正心修身,有身家可居,有妻子可乐,有人事可以磨练,故在家亦可以成圣成贤、成仙成佛,何必弃其所甚便者,而必为其所不便者乎?

    白鬓老人曰:说出家可以成仙成佛者,人或信之。说在家可以成仙成佛者,人不信。其何故也?皆因未真明其道,未真穷其理耳。独不思仙佛必得出家方成,难道圣人亦必得出家方成乎?

   学也者,适道之路也。学道不是说过便罢,亦不是知道便了,必要实实的向自己心中,将一切物欲打扫得干干净净,自然合道。

     白鬓老人曰:世间学者如牛毛,大约非名即利,名利之外如此好学,如此用功者几人?故吕祖云:天涯间说人寻我,走遍天涯不见人。诚哉是言也!

   人非无知也,而真知为难

     白鬓老人曰:今日论知、行,多云知易而行难,殊不悟所知者皆圣贤之枝叶、皮肤耳!真精髓、真命脉,曷尝容易知哉!人若真知,必肯真行,其不肯真行者,仍是假知。

   知、行,原是合一之功。常常保得知在,便是能行,若一刻不行,便是一刻昏了。君子以身体道,凡身之所在即道之所在。是故行有行功,立有立功,坐有坐功,睡有睡功,随在无念,随在是功。凡有行不来底,只是知不真,知理果真,自然乐于循理,故曰:学不厌者知也。

     白鬓老人曰:常常保得住,知便是行。此一语非透重关者,不能道破,至论晏息日新,瞬存息养,日就月将,天理必时时存养,人欲当日日消磨,尤为十二时中忘不得之注脚。

   圣贤言语都是实事,依而行之,可以修己,可以治人。凡看书必要要看通彻,体认在自己身上,才有得力处。大学下手功夫,全在格物致知。看佛经一藏不如玩《心经》一卷;玩《心经》一卷不如解观自在三字。《道德经》五千言,其要全再虚心实腹四字。

     凡人之患,在好言人之是非;学道之患,在好执己是。

    白鬓老人曰:每见世人观书如市中驰马,大段落尚不能分明,而何敢叩其精细乎?何敢望其领悟乎?古人云:书读千遍,其意方见。吁!一味匆忙,虽涉猎五车何益?

    省察省察者,省察我之心。一日十二时,几个时在内,几个时在外?如是之人自有得力处。

    省察即是觉照,克治即是改过,存养即是主敬省察要细心,克治要果决,存养要宽裕:此三样功夫日日要用,至于无功可用则成矣!或谓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在上智,容或有之,不敢谓人皆可能也。

    白鬓老人曰:此三样功夫,即圣门口诀,有志希贤希圣者,勿忽!

     本性灵光无有生灭,亦无增减,虽锢蔽日久,灵光一耀,可以灭千恶而生万善。或问:如何保得灵光常在?曰:必也敬乎!惟敬则保得灵光常在。

    白鬓老人曰:朱子解敬字,谓主一,毋适褚事能主一,则心专而神住,游思妄念,自不能起。道家谓之抱元守一,禅家谓之不二法门。

    克治克治者去其所本无也,须知本来自无,非克治而后无也。存养者保其所本有者,须知本来固有,非存养而始有也。

    白鬓老人曰:初进步入必得如此克治,如此加工,方是真学道底人,将来可望其成,否则悠悠忽忽,朝勤暮惰,虽到老来,亦是途中汉耳。

     夫人一身皆动,惟背不动。一身皆有欲,惟背无欲。故文王教人当止心于背,不获其身者,忘我也。忘我则生欲之根绝矣,是静而止也;不见其人者,是忘人也,忘人则可欲之事泯矣,是动而止也。

    白鬓老人曰:不获其身,是无我。不见其人,是无人。可以见文王当日已有无我、无人之指趣,岂必待佛入中国而后有无我、无人之论哉?

   观者,反观也;自在者,心自在也。人若反观久之,不但心在而心竟定矣!神气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其妙有不可尽言者。《心经》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  

     白鬓老人曰: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可见人之一心易放难收,学问吃紧处在此,功夫下手处亦在此。若能刻刻回光返照,小则见性明心,大则成佛作祖,了心经谓观心得道,并非虚语

     存养“存养”二字原不相离。若不能存,养个什么?存其心便是养性。未发要存养,已发要省察,私意要克治,克治毕又要存养,三者递相为用,一刻不可间断。

    精气神得其所养而长者生,失其所养而消者死。试察一日之间,得其所养而长者几何?失其所养而消者几何?则生死可以自知,而无用卜为度也。学道之功要一日密似一日,一时密似一时,久之自熟与道合一矣!

     白鬓老人曰:人能反观则神气全归于内矣。神气既归于内焉有不却病延年之理乎?邱祖语录中,谆谆以此引人入道,其如不遵不信何?存养功夫难得熟,熟则打成一片在儒谓之即心即理,在释谓之即心即佛,在仙谓之与道合真。世之半途而废者,总为心生,心生功有间断,西游记到九十七八回才敢说猿熟马驯,吁!熟岂易言乎?

   夫人自有生以来至于今日,皆以情欲用事,习染已深,一旦求得清净,事非容易,故必以持戒为先。

    持戒者须净修三业,三业为何?身、口、意是也。不杀、不盗、不淫是净修身业;无妄语、无绮语、无两舌、无恶口是净修口业;除贪、除瞋、除邪念是净修意业。

    白鬓老人曰:净修三业,是禅门之戒,四勿九思,是儒门之戒,初学之人不得不刻刻尊行,到家之人不得不椿椿扫却。

   若止念存心,无所以乱此心者而心自定矣。

   须知定中之道有三焉:一曰天生定,谓本性寂然原自不动;二曰修成定,谓涵养纯粹,自性澄澈;三曰宇泰定,谓虚心顺理,行所无事。

    古之得道者以恬淡养智,智生而无以知为也,将睡犹未睡,世事无所知,身心寂不动,便是三昧时,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定慧”。

    白鬓老人曰:两忘即颜子之坐忘也,能到两忘,何愁不定?

   须知慧中之道有三:一曰人空慧,谓了悟无生、无我、无人;二曰法空慧,谓了褚阴诸法,缘假非实;三曰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白鬓老人曰:水澄可鉴须眉,心澄可了生死,澄到无我无人处,便是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窥不破之机,故曰:极乐世界 

   一部中庸,皆言“诚”也。至诚之谓圣,天道也;存诚之谓贤,人道也。法天始能成人,尽人可以合天,故曰:及其成功一也。

    天之道惟诚,故能生万物;帝王之道惟诚,故能化万民;圣贤之道惟诚,可以备万善。慎独致曲,是日用间求诚最紧要的功夫。至诚可以动天地而格鬼神。

     君子畏天命即所以畏鬼神也。世之人敢为不善者,只畏人知,不畏天知。畏人知者伪也,小人也。畏天知者诚也,君子也。

    白鬓老人曰:儒家去尽虚伪,则为至诚,至诚者,圣人也。道家炼尽阴私,则为纯阳,纯阳者,真人也。殊不知诚即真也。真即诚也。昔人云:天下无二道,至人无两心诚哉是言!

     孝也者,百行之本,万善之源也。立身行道终身之孝也,服劳奉养一时之孝也。

    古语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一举足、一开口、一动念不敢忘父母,无辱身丧心羞亲之失,可谓孝矣!

    或问曰:父母既没,何以行其孝也?曰:子之身父母之遗体也,谨守之而不失,即所以事父母也。人之性天地之降衷也,培养之而勿丧,即所以事天地也。

    白鬓老人曰:人能成圣,则人称其亲为圣父圣母,人能成仙则人称其亲为仙父仙母,人能成佛,则人称其亲为佛公佛母,人若庸碌一生,吾不知人如何称其亲矣。  

     今世之人得道者鲜矣!非道之难得也,知之未真,守之不固也。人德之功自诚意始;崇德之功自诚意始;修道之功自迁善始。

     白鬓老人曰:朱子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吾人平日须当痛自检点,果有真知乎?果有真传乎?纵有所闻所见,不过浮浮泛泛而已矣。有则更当勉之,无则自问安乎?

     仁:仁者,人也。人而不仁,欲成真人,无有是处。吾谓儒之所谓仁,即佛之所谓“舍利”,仙家之所谓“金丹”也。心者,仁之舍也,仁者,心之主也,但将此心打扫干净,随觉元气复来,四体百骸无不充畅,旋视万物同一自得之象,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为天地生生之理具于人心,谓之曰仁,取其能生故也。果核之实亦谓之曰仁,亦取其能生故也。人何不将此生生之理存养于心哉?吴临川曰:仁者寿吾尝持此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厚重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厚重也、简默也,皆仁之一端也,其寿也宜矣。临川论有仁之一端,尚且能得寿,若并五者而俱有之,其寿之长也不问而可知矣!仁者乐山,夫山之为物也亘古不迁,是凡物之有寿者莫若山也。山能常静,仁者常静,静则神凝气结,精满形固,岂有不寿者哉?

     白鬓老人曰:颜子问仁,孔子教之以克己复礼,行干之道。令其一刀两段,即禅家所谓顿教也。仲弓问仁,孔子教之以居敬行简,行坤之道。令其循序渐进,此禅家所谓渐教也。自关里已用此义教人,又何待南能北秀,始有顿渐之殊哉?

     周子曰:圣人主静立人极。夫极者,人之大中也。圣人主静,非以静为善而故主之也,是万物无足以扰其心,不求静而自静也。

    人皆曰:“身安便是福”,我则曰:“心安便是道”。慧可见达摩曰:“其心未安,乞师与安,”摩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摩曰:“我与汝安心竟。”其诀曰:三际求心心不有,寸心觅妄妄原无,妄原无处即菩提,是则名为真得道。

     白鬓老人曰:人能内忘思虑,外忘名利,则主静工夫,不待言矣。若思虑未除,名利未断,纵静片时,焉能长久把捉与自然,看破与未破,毫厘之分,天壤之异。

     乐莫乐于得道,士庶得道,其乐过于王侯;苦莫苦于失道,王侯失道,其苦大于乞丐。一日学道一日快活,日日学道日日快活,终身学道终身快活。学道原是安乐法门,是以圣人学之不厌。

    周茂叔教二程氏寻孔颜乐处,是乐也在各人身中,反寻之而自足。孟子谓君子有三乐:一曰天伦之乐,二曰性份之乐,三曰名教之乐。其乐在天与人者,我不得而必之,其乐在我者,胡不自尽焉?

    今夫人有不为人役者乎?有不为物役者乎?有不为形役者乎?人能去此三役,则可与之言乐矣!尝见茫茫之人筋疲力尽,但得放下,便觉快乐。学道之人若能放下,其乐倍于世人万万矣!

     白鬓老人曰:学道为安乐法门,人多目之为苦,名利是极苦之事,人反视之为了,慧眼与肉眼原该有如此之异。

    太极太极者,两仪之祖也。两仪者,天地之祖也。天地者,万物之祖也。

     白鬓老人曰: 太极在天为理,在人为性,两仪在天为气,在人为命。其实理外无气,气外无理,可见性命并非在两处,修性即所以养命,犹实腹即所以虚心也。

   古圣相传只有一个“中”字。不偏不倚,“中”之体也;无过、不及,“中”之用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有念,人心也。无念,道心也。言人心易炽,道心易没也。此言危微之机以惕人,欲人慎乎执“中”也。  

      白鬓老人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清庵此语可谓画龙点睛之手。延平先生终日危坐,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正是允执厥中,日久功深则人欲变为天理,妖精尽化如来,功夫全在洗心退藏。

    学圣古人有言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天生底圣人,汤武是学成底圣人。老君曰:我非圣人,学而能之。

    学道便是学圣人。儒者之所谓圣,即僧道之所谓仙佛也。佛者觉也,仙者山也,此古来命名之义也。予相佛一字更有说焉,佛字从人从弗,弗者不也,有不为人欲为义焉。人而能为人之所不为则可以成佛矣!仙字从人从山,山者静也,有常定常静之义焉。人能如山则可以成仙矣!

    放下便是佛,提起就成仙,儒释道皆以无欲而成。

    一切习气皆是虚妄,心迷似有,心悟则无,非悟始无,本来无故。

     白鬓老人曰:道我固有,不从外来;圣非绝德,从学而至。此四语可以开圣门之堂奥,长学者之精神

    坎离《易》有八卦,求道之人多言坎离

    白鬓老人曰:用精者化,世人皆知,用炁者昌,人皆不知。以先天未扰之真铅,制后天久积之真汞,此二语泄一部《悟真篇》之秘,得诀者自知。取坎之期,惟慎其动,填离之后,致养于静,尤为要紧口诀。

    开关白鬓老人曰:调息功夫,一旦伏住,后天之气积气开关。自然反回先天路径,所谓寻着来时路也。

    就正孔圣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自古以来,圣不自圣所以成其为圣,贤不自贤所以成其为贤。

    白鬓老人曰:就有道而正焉,非己有道焉能知人之有道?况道有大小之不同,邪正之过异。己有正方知人之正,己无邪方明人之邪。若一味皂白不分,逢人求教,其不入于旁门外道者,鲜矣!

   

    余尝谓:大修行人必得学禅家参悟,用道家功夫,敦儒家品行。其何故也?人不学禅家参悟,则心性不能明彻;不用道家功夫,则神气不能相抱;不敦儒家品行,则必至好奇尚怪,惊世骇俗而后已。是本欲学仙、学佛,反成魔王妖孽。试看往古今来,得正道而行成者故多,入于傍门而丧身失命者,亦复不少。故邱祖云:试叩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空老。又云:磨砖作镜,积雪为粮,悮了几多年少!吁!世有躬行深造者,必能默契余言。

    丁末花朝日,白鬓老人再笔。

      二零一六年六月七日摘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