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赏画: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泊木沐 2019-07-29

《龙宿郊民图》,五代,董源,绢本设色,纵156厘米,横160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诗堂有董其昌、弘历、王鸿绪题识。

董源选取峻岭高峰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尽力突出主峰的高耸雄伟。从对主峰的描绘上,可以让人感受到董源壮阔雄伟的绘画风范。不仅如此,董源通过对通向长江主道支流附近景物的描绘,将观者的视线引向江天交汇处,境界开阔,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技法

从技法上看,《龙宿郊民图》吸取了李思训、王维二家的绘画格调,由之确立出新的表现方式。董源首先继承了王维注重用笔的特征,开启了南派山水注重笔墨的绘画观念。在李氏青绿山水中,注重勾研之法的运用,几平没有可以充分施展笔墨特长的皴法运用,而《龙宿郊民图》则大胆使用披麻皴,这一点无疑来自于画家对王维笔法的继承,拓展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范畴。《龙宿郊民图》在着色上则继承了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传统。

董源所画的山水画,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气。人们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风格。董源用笔细长圆润,被称为“披麻”,亦时用点子描绘郁茂的丛树苔草。他的这一技法具有创新精神,不像北方山水画派那样先以主干线条确立形体,而是用无数的线来状物写景。所以宋代沈括说董源的画“用笔皆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就是这一绘画风格的具体体现。

这幅画原来叫《龙绣交鸣图》《笼袖骄民图》,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别喜欢董源的画。他先后得到四幅董源的画,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他鉴定此画是董源所作,并改名为《龙宿郊民图》。爱新觉罗·启功认为“龙宿郊民”应当理解为“太平时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是五代时南唐的画家,那么,他所绘之景,应该是南唐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郊外长江边的景色。董源作北苑副使时,长期生活在金陵地区,常年饱看江山景象,不断体察山水物象,发之于笔端,最终留下了《龙宿郊民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