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当前研学旅行市场发展的瓶颈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19-07-29

“全国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研发高峰论坛”,2019720日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地质出版社联合主办,论坛特别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地学类、旅游类的高校教师、中学校长、科研机构、研学旅行的教育机构、自然类公园负责人、研学旅行服务企业、相关的营地、旅行社等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80余人,共同研讨影响当前研学旅行市场发展的瓶颈以及自然资源研学课程如何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相衔接等问题,旨在助推中国自然资源类研学旅行质量的提升。            

1、研学旅行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真正的研学旅行应该是使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思考、探究、分析、总结,每一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带着问题出门,带着成果和思考归来,该将自己所学知识在旅行体验中实践、应用、检验之后将知识进行整理与融合,从而形成相对系统化的思考和认知。

纵观目前火热的研学旅行,大都由原来的夏令营、冬令营、拓展训练等换个时髦的名称改头换面而来,大多背离研学旅行的初衷,甚至还会有错误讲解和误导,严重影响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主要突出表现在“研学”与“游学”不分造成研学市场混乱、资源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研学导师缺乏、流于形式传统旅游解说披上研学外衣、研学的多样性缺乏多学科深度的跨界融合、“旅行社+”的研学旅行模式有待完善、“研学”与“游学”二者又互为补充,不能互为替代等方面。这些问题,作者已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研发高峰论坛后的反思》一文中有过详细的阐述,这里重点谈一下本次论坛中大家说谈论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影响当前研学旅行市场发展的瓶颈。

2、研学旅行市场发展的瓶颈

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体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研学旅行顺应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对我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方式的创新。

纵观我国研学旅行开展的政策和现状,作者认为开展研学旅行需要不断完善“资源、课程、导师、安全、资金、评价”等六大基本体系。其中,安全保障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研学质量评估体系在国家政策层面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努力下可以逐渐完善,而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课程体系、研学导师队伍体系建设,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完善,是影响研学旅行快速发展等瓶颈。

当务之急的是资源保障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只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规范研学旅行市场,使研学旅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现实讲,研学资源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去发掘和打造,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集成更多的智慧才能转化成中小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从这一点讲,课程体系建设才是研学旅行瓶颈上的瓶颈。

3、破解研学旅行发展瓶颈的方法

(1)规范研学旅行市场

不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旅行机构,对研学旅行真正的内涵和定位要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研学旅行与夏令营、冬令营等在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前者属于研学,应当向公益或微利方向发展,后两种应该属于游学范畴,更倾向于向商业方向发展,以盈利为目的。

有关部门应尽快界定研学与游学的概念,规范研学旅行、研学旅游,杜绝广义的研学旅行(包括现有研学旅行与夏令营、冬令营、各种拓展训练等)给正在兴起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带来混乱和误导,贻误我国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2)加快研学旅行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研学需要多元化资源的保障,多元化的研学资源是保障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成效的关键,尽管各地已经先后建立了一些形式多样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营地),但是,大多基地对自身的资源缺乏详细的研学内容,特别是适应不同学龄的资源内容,所提交给各个机构审查命名示范基地的资源名录大多是在以往的科普景点或项目的基础上简单的梳理,缺乏针对教育部门对研学要求的详细解读和详细的研学内容和研学方式,无可操作性或可操作性不强。

现有的研学基地申报、审批制度尚不完善,大部分某个相关部门匆匆上马,所命名的基地对资源描述讲解的准确性和正确性缺乏严格把控,可能会存在错误和不准确的误导,中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责任关系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足见研学旅行的关联性非常强,多元化的研学旅行需要多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研学资源与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绝非一部门、一组织所能实施得了。

建议在制定和建立研学基地申报、审批制度、研学旅行准入制度等制度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相关部门和专业学科专家的建议,或者由相关专业部门组成专家组织分门别类地对各种研学资源进行审查,从研学资源的科学性、可研型、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论证,确保研学旅行资源保障体系的健康和安全。

各研学基地(营地)提供各自的研学资源名录,协同教育部门编制各自适应不同学龄人群的研学课程与研学参考教材。

(3)加快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研究和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尽量呼应课堂和课本知识,再通俗点讲,研学旅行课程要对着课本来,否则,就不会受到学校欢迎。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只有主题设计独特新颖、环节布设合理、对应学科学习的精彩课程、学生接纳欢迎、符合国家要求,才能经得起社会和市场的检验。

鉴于研学资源的多元化特性,研学资源提供者,包括一些在建或拟建研学基地(营地),应根据自己的资源特色,结合中小学生各门学科知识体系,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编制自己的研学参考教材,并经相关专业权威专家组审定后,供各级教育机构选择。各教育机构应根据各自学校教育计划,结合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课程特色,编制研学旅行指导手册,也可以与某些具有相关能力的专业机构协作,并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育人需要,编制研学旅行指导丛书,并开展对工作人员培训,提高讲解、辅导学生、互动体验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是目前,影响研学旅行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最缺失的一项内容,急需加快推进,但也不能冒进。

(4)加快研学导师队伍建设

鉴于研学旅行已经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由于大量的中小学校不可能建设自己的研学导师队伍,为了保障研学质量,建议各地小学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研学旅行部门或素质教育部门与研学旅行师资队伍,专业负责该项工作;中学以县市为单位组建研学旅行部门或素质教育部门与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省级教育及相关部分负责研学导师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目前国内研学旅行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学旅行将逐渐走向正轨,为了保障研学旅行健康发展,除了需要设计相对完整且系统的研学课程体系外,还需要专业的研学导师,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尽快开设研学旅行专业或选修课,从而大批量培养研学旅行方向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已建与在建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应当设立自己的科学家团队,将科学家团队作为基地审批与审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确保研学旅行的健康高效。

 关于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已有相关专家再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完――

作者:章秉辰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二级安全评价师,河南沁阳市人,专业从事地质公园策划与申报、地学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地学科普导游培训、地质博物馆创意与设计、自然资源研学与游学资源保障体系与课程体系策划与建设等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云台山、王屋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郑州黄河、汝阳恐龙、洛宁神灵寨、禹州华夏植物群、山西壶关太行大峡谷、西藏羊八井、林州红旗渠-林虑山、焦作缝山……等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持完成了60余项中央与省级财政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主编与参与出版《邙山黄土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郑州黄河科学导游指南》、《王屋山科学导游指南》、《东亚裂谷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