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学旅行在实施中的目标偏离与路径超越

 GXF360 2019-12-07

“研学旅行”作为新兴事物在21世纪初开始逐渐兴起,2008年广东省首次把研学旅行选为中小学必修课程。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13~2020年)里表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8月,国务院3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发出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同年12月,由国家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并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纲要、法规等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制度支持,但制度支持并不意味着研学旅行的顺利推行。目前,除了部分试点学校之外,大部分学校对于研学旅行还处于观望状态,研学旅行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研学旅行的内涵特征

顾名思义,研学旅行中的“研学”就是指“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中的“旅行”就是指“旅行体验”,为此,研学旅行的两大核心特征分别是“研究性”和“体验性”。其首要特征为“研究性”,研学旅行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纯旅游,而是一种在中小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而言,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的研学计划。在研学旅行的具体实践中,学生们一改往日的盲目纯游,他们在导师指导下踊跃参与,通过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和社会调查,切实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研学旅行,在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体验性”是研学旅行的又一特征,学生们通过研学旅行走出校园,迈向自然,体验社会,在亲力亲为的情境中增长了知识[1]。概言之,研学旅行就是一种通过情境化达成育人目的的一种手段。与以往学校封闭式的应试教育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在多样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有效的途径衔接校内的课程,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弥补学生经验缺失、理论脱离实践的缺陷。

研学旅行的目标偏离

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需求,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各个学校开始广泛实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遇了象征性执行、替代性执行等目标偏离现象。

1.研学旅行群体单一,偏重城市地区

国务院31号文件率先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意见》更是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重点突出全员参与、集体活动、走出校园、实践体验”[2]。由此可知,研学旅行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需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目前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大多来自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研学旅行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这明显背离了研学旅行的政策初衷。

本文采用混合物模型作为描述气液两相冲压发动机内部流场的基本模型, 混合物模型是一种简化的多相流模型, 将每一相流体视为是连续的, 可以模拟具有不同速度的多相流动, 但是假定了在短尺度空间上的局部平衡, 通过求解混合物的质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及离散相的体积分数方程及代数形式的相对速度方程, 对多相流动进行建模. 稳态条件下其主要控制方程如下:

公允价值也称之为公允市价或公允价格。其主要是双方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明确的相关价格。公允价值计量是参照公平交易原则,由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一种金额计量方式。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公平交易,但若无法证明交易存在不公正性,其市场交易价格也称为公允价值。但计量价值并不是市场上所达成,且其主观价值判断有失公正,那么其不能视为公允价值,所以其价值信息必须具备可比性和有效性。

2.2 收集实施前6个月内的患者满意度(患者对护士告知情况、上门时间是否准时、输液技术如何、服务态度如何、每次输液的停留时间、与患者沟通的内容、废弃物品回收情况等)、投诉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和输液外渗率等资料。通过信息反馈检验实施效果。

2.部分学校顾虑重重,对研学旅行不积极

研学旅行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得到了制度层面的认可,然而大多数学校却不积极主动。究其原因,学校主要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组织难题: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组织对每一所学校都是考验,这是由研学旅行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其一,学生人数多,组织难度大。研学旅行涉及学生数量较多,要求学生都要参加,牵扯的人力、精力会更多,组织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其二,研学旅行具有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工作难度[3]。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不同,研学旅行活动没有显而易见的规律可以遵循,在不同情境中难以控制,活动的衔接性不足,这对学校和研学导师都是极大的挑战。其三,时间上要错开旅游高峰期,安排难度大。学生研学旅行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安排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又要避开旅游高峰期,只能利用寒暑假部分时段。

二是师资难题:研学旅行能否顺利开展与组织的教师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教师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高低。研学旅行是集研究性学习和旅游为一体的体验式课程,其运行模式是学生在旅行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在旅行过程中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就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学术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不但需要拥有跨学科知识和视野,更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教学能力。然而,目前的现实处境是,能够高水平策划并有效组织研学旅行的教师在学校中少之又少,即使有,在学校应试教育的方针面前,这种有潜力的教师也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挤压得精力全无。

三是经费难题:《意见》规定尝试构建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经费尽可能让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但大部分中小学校因能力和资源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构建这样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更无法提供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开展研学旅行难上加难。

建设了中职观光农业经营专业数字化系统资源库,建成12门网络课程,并开发出了由观光农业服务为依托的前台、景点、餐饮、客房等12个主体项目的课程标准、配套电子教案、教学课件;300个教学案例;180个微课、200小时的教学视频,以上资源全部进入学校校园网,免费供区域其他职业学校和合作企业共享;形成了观光农业经营专业数字化资源库架构体系及主要内容,为其他学校同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提供了依据。创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观光农业经营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三环六步”案例教学新模式,已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在学校及市内兄弟学校进行推广,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协调难题:开展研学旅行组织协调任务比较复杂,研学旅行涉及教育、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从11个部门联合发文就可见一斑,只有协调到位,厘清不同部门的职责,才能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遗憾的是,一些部门具有懒政甚至完全不作为之苗头,导致学校开展活动时需要“低三下四”与各部门协调,这种尴尬的境遇让学校们如何积极?

3.研学旅行只旅不学,时效性差

在研学旅行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发现研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们的侧重点在“游”而非“学”。往往活动一开始,学生们像撒欢一样,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未能真正地与“学”结合。

第一,学生因素。因为在学校封闭的时间太久,学生们一旦迈出学校,会十分兴奋,同时难以真正理解和认识研学旅行的意义与目的,进入开放环境之后,其关注点很难集中在研学旅行的研究性学习中。同时,由于部分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有限,没有前期充足的准备,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再者,学生的精力有限,有的研学旅行地点比较偏远,每天的大多数时间花在交通上,学生能够投入到研学上的精力自然会变少。

正如关注我的朋友们所说,我今年跑得较多。其中,去天水、云南和走丝绸之路最有感触。尤其是云南之行,无意中认识了哈尼族学者李松梅、安徽籍诗人孤城,还有诗人郭秀玲、李义超等人。在北京和南阳,也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顿悟了一些真理,即,中年的人生,其实是很尴尬的,也是无奈的。男人在中年看起来强大,实际上远比不过中年女性的强悍,无论肉身还是内心。

第二,学校因素。就目前进行研学旅行试点的学校来看,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一种是学校自行设计研学旅行路线、交通、食宿、安全等工作,另一种是委托旅行社开展研学旅行。对于学校自行开展的,由于大多学校面临复合型师资短缺难题,且学校在师资选拔、培训等方面欠缺对于该方面的考虑,使得研学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对于委托旅行社开展研学旅行的,因我国市场上以“研学旅行”为主题的各种教育类旅行活动多种多样、形色各异、鱼龙混杂,很多机构打着“教育之幌”,往往将学生们带到旅游景点后无顾其他,大多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大大降低了教育价值。

第三,社会因素。因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尚未给出明确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对学校自行设计开展研学旅行的,大部分只注重过程,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乏人问津;对于学校直接购买旅行社服务的,旅行社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得研学旅行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CT组CT检查损伤总诊断率为70.83%,关节镜诊断率为91.67%,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4.研学旅行公益性偏离,乱收费趋势明显

公益性是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基本原则之一,乱收费现象在现实活动开展中并不少见。导致的根本原因在于公益性实施主体缺失,市场机制不完善。众所周知,市场机制作为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纵然能够为中小学研学旅行提供更为优质更为多元的旅行产品,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研学旅行混乱化及低质化的风险。

一方面,研学旅行公益性实施主体缺失。研学旅行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就政府而言,还没有研学旅行专项资金,也没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就学校而言,大多数的学校财政难以为研学旅行的公益性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就社会机构而言,也没有基金组织就研学旅行提供资金资助。研学旅行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其公益性的偏离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研学旅行市场相关制度严重缺乏。市场成员具有逐利性,如果市场准入机制以及监管机制不完善,研学旅行机构很可能会利用市场漏洞,推出低质化的研学旅行服务,导致研学旅行渐渐变成旅游市场追逐利益的手段。尽管在实践中,各地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收费标准,但研学旅行涉及了旅游、教育、医疗、安全等各个部门,再加上教育部门执法权力有限,腐败现象横行。

研学旅行的路径超越

研学旅行作为一个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面临以上提到的诸多实践困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育人质量。

1.加强顶层设计,减轻协调组织难题

研学旅行作为一个新型教育形态,需要由学校组织实施、服务机构经营管理、基地具体承办,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如果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以广泛开展。因此,国家需要顶层设计。首先要强化各部门的合作,力争让处于上位的物价、旅游等部门积极配合并支持研学旅行活动;其次要早出台研学旅行的行业标准,引导各级教育、旅游等部门开展研学旅行基地与服务机构的资格认定,避免出现一哄而上、参差不齐的行业乱象;再次,健全研学旅行的组织与管理体系也尤为必要,可以通过教育事业和旅游企业的合作及发挥民办基地等方式,购买优质的研学服务,为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其四,提升研学旅行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研究机构。该机构负责对研学旅行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并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实际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类似于研学旅行的咨询机构。另一方面要成立一支研学旅行研究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有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旅游专家、儿童发展研究专家、安全保障人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等,他们主要负责对研学旅行路线、产品的设计与选择进行评价,推动研学旅行产品的科学化发展以及就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如何结合给出意见和建议,供学校参考。

2.守住安全底线,构建安全保障机制

规范的安全保障体系,是研学旅行活动的重中之重。针对于此,建议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形成行之有效的事故处理及纠纷处理的标准化流程。

为了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性,需要多管齐下,学校、行政部门、旅游部门、交通部门、保险部门等都要各司其职。作为学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1)制定翔实的研学旅行安全应急方案。比如,尽量采取安全的交通方式;活动时间要注意避开旅游高峰期,选择旅游淡季;活动分工做到责任明确、落实到人;成立安全应急小组等。(2)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尤其是进行突发危险的自救演练,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同时做好家校沟通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家长活动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家长放心。(3)强化安全意识,购买多种保险。与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责在于严格审核学校报送的研学旅行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及活动方案及应急预案,对任何存在安全风险的旅行活动不予通过,将其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以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性。

3.寻求各方支持,落实经费短缺问题

目前研学旅行活动主要还是以家庭消费为主,政府、学校、家庭研学经费分摊机制尚未建立。为此有如下建议:第一,国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确保研学旅行的经费来源持续且稳定,尽最大限度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并对不富裕家庭的学生提供专项资助,筹建贫困地区的专项资助基金。同时也要制定针对研学旅行景点减免门票等相关优惠政策。第二,切实加强各地财政监管,确保经费运用落到实处。第三,倡导通过公益性活动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尤其重视对贫困地区学校的公益性开展。最后,其他交通、保险、旅游等部门也应大力协助,尽量降低活动成本。交通部门可以实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票价优惠或减免政策;保险部门可以针对研学旅行开发出针对性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文化、旅游等部门也应该在力求减免门票政策的同时,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ⅱ) 若δ=0,由于δ是[0,1]上Cauchy-列{xn}的所有收敛子列极限点的下确界,则必存在{xn}的一个收敛子列(当然还是Cauchy-列)收敛到0(易证)。

4.致力家校合作,构建家校联动机制

研学旅行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鲜事物,是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一种全新方式,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家长的密切支持和配合。针对目前家长“局外人”情况,主要有以下建议:

首先,各级教育、宣传、媒体、各学校等部门要加大研学旅行的舆论引导力度,鼓励研学旅行取得成效的学校、基地、机构进行成果展示,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起在活动计划、活动物资、活动路线、活动内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努力构建学校与家庭紧密合作和共同育人的新格局。其次,学校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和及时性,通过手机客户端,让家长对研学旅行的时间、地点及内容及时了解,在减轻安全顾虑的同时,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领略研学旅行的魅力,切实感受到研学旅行带给学生的成长。另外,学校要尝试放权,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利用和发挥家长委员会在研学旅行组织过程中的作用,家长委员会可以积极参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招标、评审和监督工作。在家委会的参与与监督下,学校在为研学旅行提供更加科学合理方案的同时,也能尽力避免研学旅行中的利益输送,为研学活动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和品质保障。最后,家长要身体力行,利用周末、节假日,主动带着孩子参加研学旅行活动,让学校研学旅行与家庭研学旅行有机结合,让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素养提升互为补充。

5.建设师资队伍,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研学旅行中,研学导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其素养直接关乎着旅行的质量。因此,加强研学导师队伍建设尤为必要。建议从三个层次展开,即入职门槛、福利待遇与师资培训。首先,严格导师的考核和遴选,健全研学导师资格审查机制,建立明确的考核和遴选标准与程序,保障形成一支优质的研学教师队伍。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评标准,定期考核研学导师的岗位责任心、行为规范和指导水平。其次,要改善研学导师的待遇问题,吸引一批综合能力较高的在校教师以及社会人员,以此壮大研学导师队伍;再者,要加强在职培训,形式可以是讲座培训、典型示范或一对一帮扶,提高在职研学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防止“不作为”现象的发生,保障研学旅行教育质量。

增强研学旅行的时效性,也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基地进行评价,可以从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安全性等方面设定相应的指标。其次建议学校尽快研制针对研学旅行的教材体系,并将其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将研学旅行的指导情况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考察教师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将研学旅行的学生表现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自己评、同伴评、教师评、机构评、家长评、社会评等多种方式,提高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最后还应该对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考核其服务质量。

[ ]

[1] 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 16-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8-10-15].http://www.moe.gov.cn/ srcsite/ 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2016-12-02/2018-07-30.

[3] 苏令.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N].中国教育报,2016-12-29(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