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如东小棚养虾的末路,罪魁祸首竟然是苗种?

 yjh杨俊华 2019-07-30

金刺猬

2018-10-15 00:00

如东小棚末路,罪魁祸首是苗种?

2009年以前江苏如东温棚是用来养殖豆蟹育苗的,但随着南美白对虾的推广渐渐被取代,经历了4年的摸索养殖后温棚对虾养殖技术基本成熟,到2014年开始渐入佳境,产量从开始的300斤/棚逐渐提高到3000斤/棚(44m ×9m,面积0.6亩/棚)。伴随虾价的上涨,2018年春节后规格为30尾/斤的白对虾,价格竟高达52元/斤。在养殖暴利驱使下,养殖户开始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投苗密度、延长养殖周期导致2018年春虾养殖成功率较往年大幅下降,秋虾情况更糟,放虾苗不足一个月多数虾已排塘,这是为什么呢?

多数人认为养殖失败的原因在于虾苗种退化,抗病能力弱,真是这样子吗?其实不然!2009年广东中山地区养殖土苗平均亩产能达到600斤/亩,而2014年该地区养殖海南一代苗平均亩产却只是300斤/亩,而同年如东小棚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亩,同样都是海南一代苗,是发给广东的苗种退化了吗?为什么现在虾苗质量好了,养殖技术更成熟了,料药成本也高了,反而养殖成功率下降了呢?其实罪魁祸首就是一个字——“贪”。

一、池塘“休息”时间少了

如东小棚养殖开始时只有春造虾和秋造虾,春虾养殖时间4-6月,秋虾养殖时间8-11月,池塘全年“休息”时间可达6个月之久。后来慢慢发展到全年养殖三造虾:锅炉虾2-5月,中期虾5-8月,秋虾8-12月/1月,池塘基本处于全年无休或仅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晒塘时间的减少导致池塘环境变差,底层有机质增多,即使在每造虾之间有翻耕、冲浆、石灰处理塘底也没法彻底解决问题。

二、盲目追求单棚高产

受到饲料厂家等的宣传和鼓动,为增加单棚效益,一味提高放苗密度,但是池塘养殖配套条件如增氧能力、管理能力、水质底质条件等都跟不上,成活率自然也没法保证。另外以前春虾放苗一般在油菜开花时,秋虾放苗时间是阳历8月20日以后,这就避开春虾倒春寒、秋虾遇台风的天气难关,然而现在放苗时间逐年提前,天气的多变也提高了养殖风险。

随着池塘养殖时间变长,以上两点带来的弊端也就慢慢显现出来了,不晒塘导致池塘底部耗氧因子增多,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细菌繁殖快,在养殖过程中通常容易出现水质不稳定,对虾发病等一系列问题,其次提高密度却很难把握饲料投喂,未吃完的饲料在塘底发酵进一步加重耗氧,再加上目前整个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这些都造成养殖成功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所在。

因此延长晒塘时间,控制放苗密度和放苗时间,有效处理水源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政府严把环保,禁止使用煤炭锅炉、控制小棚数量,虽说导致部分虾农损失较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保证了小棚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如东小棚对虾养殖模式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增氧增产”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如东地区小棚对虾养殖的增氧能力多数池塘都不到2瓦/米3,少数池塘达到2瓦/米3,目前的对虾产量也多数在2斤/米3左右,超过2斤/米3产量的池塘也很少,除非中后期水源好,换水量大,通过换水增氧和排掉过多的有机质。产量不稳定和不能超过2斤/米3的原因就是增氧能力不足,增氧能力不足不但前期水质不稳定,容易发生气泡病,主要是中后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与增氧能力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如亚硝酸盐高、水浑、中后期黑斑、黑鳃、软壳,弧菌病、偷死出现“肉段子”等,中后期出现的问题是目前小棚虾养殖产量不稳定、成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不论是普通土池塘对虾养殖还是水泥池塘棚虾养殖,增氧都是提高产量、提高养殖成功率的重要保证,是养殖成功的基础。某一养殖模式下不同的增氧能力决定其不同的产量和出塘规格,增氧能力不足而又盲目追求高产量就会在养殖中后期出现问题,不得不提前出塘。如下面是利洋西埔药店提供的当地水泥池棚虾养殖不同增氧能力情况下的实际产量和出塘规格,从中可以看出增氧能力越强,单位产量(斤/米3)越高,出塘规格也越大,增氧能力达到10瓦/米3时,单位水体产量可以达到10斤/米3,养成规格也可以达到25-30尾/斤,远远超过增氧能力只有4瓦/米3的产量和规格。

虽然水泥池棚虾养殖的换水、排污等条件要优于淡水土池塘棚虾养殖,但增氧能增产和提高养殖成功率的道理是相同的。目前如东小棚虾养殖条件下,400立方米水的小棚,如果亩产稳定在1000斤/棚,建议增氧能力达到3瓦/米3,也就是每个小棚达到1.6千瓦的增氧能力配置,这样的养殖安全系数高,养殖成功率高;如果产量稳定提高到1500斤/棚,增氧能力至少达到4瓦/米3,也就是每个小棚的增氧能力达到2.4千瓦。在现有增氧条件下,增加纳米盘数量,水体中不要出现增氧“死角”,调高电机输出频率,有必要时调换大频率电机。增氧能力提高以后不仅可以缓解与缺氧相关的以上问题,成功率也会明显增加,产量也会相应提高和保持稳定,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加深水位,提高水体容量,增加产量

目前如东小棚建造仍然在沿用豆蟹培育时0.7-0.8米的设计水深,有的水深甚至只有0.5-0.6米,按照目前的增氧设施和条件,水深完全可以增加到1-1.2米,这一水深纳米盘和纳米管的增氧能力能够作用到整个水体,达到有效增氧。水深增加到1-1.2米以后,水体体积至少增加1/3,在放养数量和增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密度下降1/3,可以大大增加养殖成功率。如果同时增加增氧能力,可以适当增加放养密度,提高产量。

加大水深以后水质更稳定,水深的水体“抗应激”能力强,水中生物对气候等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小,“水变”减少。 水位加深以后早期气泡病减少,水深水体底部压力大,降低了水体中气体的饱和度。

建议已经建造完成的小棚,注水时尽量加大水深,或小棚改造时加大池塘深度,新建小棚池塘深度设计应该在可加水1.2米。

三、定期使用氧化剂,增强中后期水体氧化性

如东小棚养殖对虾在中后期都出现水体有机质过多、水体还原性强的问题,结果后期泡沫多、亚硝酸盐高,黑斑黑鳃多,弧菌病严重等,很多池塘出现问题死亡都是在后期。增加机械增氧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增加机械增氧能力的条件,或作为机械增氧的重要补充,建议增加氧化剂的使用量,如“氧速保”、“福地安”、“底加氧”等,特别是从中期开始整个中后期就要有目的的增大化学氧化剂的使用,减少活菌的使用量,特别是减少耗氧严重的活菌使用,防止水体中后期出现以上问题。

选择使用的氧化剂应该是刺激性小,对水体中生物影响小,性价比高的产品,如利洋公司的“氧速保”为高分子聚合氧,比过氧化氢为主的液体增氧剂刺激性小很多,含氧量是一般增氧剂的2-4倍,长期少量多次使用,可以有效提高中后期水体的氧化性,减少以上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成功率。

四、修建蓄水池、沉淀池

如东地区近几年小棚养虾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也越来越显匮乏,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养殖需要;养殖过程中换水和养殖结束后排出的水由于有一定盐度,造成土壤碱化严重;由于当地地下水金属离子含量高,直接使用时水质肥起来后在对虾头部和附肢形成沉淀,“白头白嘴”问题严重 ;地下水氨氮严重超标,中后期直接进入池塘增氧后转化成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居高不下,有的井水甚至亚硝酸盐本身就很高。基于以上原因,小棚养虾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考虑,必须配套建设蓄水池、沉淀池,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场)。理想的做法是建设两口蓄水池,前期作蓄水池,地下水经过絮凝、沉淀等处理后再进入养殖池塘,中后期作为黑暗沉淀池,池塘里排出来的水经过沉淀池处理后再循环使用,两口沉淀池轮流使用,满足循环微流水养殖用水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水源短缺、地下水水质差和污染排放等问题。

小棚内部

五、修建排污设施,减少水体和底部有机物积累

养殖中后期代谢产物积累是集约化养殖的重要问题,制约养殖对虾的生长,是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像高位养虾池塘把对虾每天产生的粪便等排出池塘,脱离池塘的氮循环,减少对虾养殖水体氮积累,对缓解中后期亚硝酸盐高、缺氧、泡沫多、黑斑黑鳃等有显著的效果。

目前小棚土池塘可以通过设置排污口,达到排污和排底层水的目的。一般标准的小棚可以设置3个排污口,均匀分布在池塘两端和中央,三个排污口由埋入地下的PVC管连接成“三通”,统一由一个排污管道排出池塘外的沟渠中,管道末端的出水口高度低于池塘底部的高度而自排。虽然小棚池塘没有水车式增氧机而形成水流,底部污物不能像高位池一样集中到排污口,效果达不到高位池那样彻底排污的效果,但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排除部分污物和底层水,起到减少有机质积累的作用。

六、搭设遮阳网,增加水体稳定性

秋虾养殖最大的问题是早期水温高,水质突然变肥、水质不稳定,倒藻也很频繁,主要原因是秋季气温高,光照强,特别是中午光照太强,当地地下水又多数都是氨氮高,所以水体很容易突然变肥。搭设遮阳网虽然不会使水温有较大降低,也不会使水体中浮游生物有大幅度减少,但遮阳网可以避免中午阳光直射水体使藻类快速繁殖,藻类也不会因为长期强光照射而死亡,水质更加稳定。目前已经设置遮阳网的小棚水质明显比不铺设的小棚水质稳定,也有效的减少了气泡病的发生。而棚顶铺设50%-70%面积遮阳网每棚的成本不过500-700元,一般可以使用两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