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健顺:我心目中的吟诵教学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7-30

我心目中的吟诵教学,其最终的状态,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1、吟诵教学是一种以声音为主要手段、以诉诸感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

除了声音,吟诵教学还一定要使用表情、动作,甚至服装、道具,这一切都是所传达的信息,所以这是一种全信息的教学,学生是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声音永远是最主要的。

声音的目标是传情达意,所以好听不好听不是最重要的。吟诵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好听不好听,只有感人不感人。只要感动自己,令自己满意,觉得准确地传达出了诗文的涵义,就是成功的吟诵。要感动别人,就是要和别人的理解互通,这里就有个传统文化修养问题,只有理解到位的吟诵才能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在这里,嗓音好坏、调子准否、旋律美不美,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只要能感动别人,就是优秀的吟诵。

声音既有感性也有理性,但主要是感性。教学既需要理性理解,又需要感性感悟,现在的教学是几乎全部诉诸理性的,这是很成问题的。吟诵是感性为主的,很多时候、很多内容都是理性难以说清的,但是入情入心,在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感受,逐渐积累。感性力量之大,往往还超过理性。要把文化传承,把精神融入生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感性。吟诵教学是以学生的感性体悟为主要目标的,这里面包括涵义、情绪的把握,也包括风度气韵、为人处世、天地生命的体验。

2、吟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声音深入理解并切身感受诗文涵义,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滋润。朱熹读书法有“切己体察”,凡事不落在自己身上,是很难有扎实的效果的。吟诵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诗文的声音,让学生亲自发出和感受到这些声音,仿佛自己变成了作者,从而与古人心意相通,这样从诗文的内部体会诗文,体会作者,体会人间哀乐之情。这种学习方式,是中国古代的学习方法:先进去,再出来。和现在的学习方式:先怀疑,再证明,再理解,再接受,是相反的。我们古代是先化身作者,体会感悟,再跳出来分析评价。

既然是切身的感受,就是切每个不同的身的感受,所以吟诵一定是人人不同的。大致相同的涵义理解,也必须结合每个人的经验,表现为不同的吟诵状态,才是真正的理解。吟诵教学是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吟诵本身这个形式的气韵风度也是学生获得的营养,这是中国精神的浸润。中国人感情的细腻、丰富、真诚、善良,常令吟诵者心向往之,中国人性格的外柔内刚、连绵不绝、正大光明、温润高雅,常令吟诵者赞叹不已,中国人世界观的万物一体、同生共荣、重义轻利、天下为公,常令吟诵者心驰神荡,愿亲为之。只有体会到了诗文背后的精神真谛,教育才最终达到了目的。

3、吟诵教学是教师点拨、学生自学的反复反馈过程。

吟诵教学的开端,通常都是教师领吟(也可以是录音,也可以是学生领吟)。然后是学生的模仿,此时学生应该能从老师的声音中感受到很多诗文的涵义,以及更深层的文化意义。然后是学生的研究琢磨、反复试吟的过程。然后是学生向老师的吟诵呈现。此时,是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刻,老师主要通过学生吟诵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学生对诗文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于是主要用声音去点拨,该纠正的纠正,该鼓励的鼓励,该不管的不管。学生也主要通过声音,理解和感悟老师所传达的信息。然后又是学生的研究琢磨、反复试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和感性内化的过程。然后再去老师那里呈现……,如此反复。

在这个过程中,有讲解。理性的讲解是永远都需要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讲解。其中,字义通讲是必须的,只是要适应不同的年龄或不同的情况的学生的不同的理解力。字义不讲,莫名其妙,而且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让他了解为什么此时此刻要学这些,这个留在学生心底的贻害是很坏的。声韵的涵义是否要讲,怎么讲,我也不知道。不过,在吟诵教学中,讲解应该是第二位的,吟诵应该是第一位的。

吟诵教学是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引导学生用声音去接受、去体会、去表达诗文的涵义、自己的感情。因为直接诉诸感性,而每个人的感性是不一样的,不像理性那样说得清,所以每个人都只能自己去寻找要收获的信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学习就不是被动的,只能是自主学习。

4、吟诵教学是个别教学为主、共学研讨为辅的教学模式。

由上所述,吟诵教学必然是个别教学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常态。其质量效率之高,常令人咋舌。只有个别教学,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吟诵,做出不同的反应。个别教学不仅仅是点拨不同、进度不同,还应该进一步深入到教材不同、目标不同。把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个别化,才能彻底实现个别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教学大概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概论课,二是讨论课。这两种课也是必须的。前者老师讲,后者老师主持。

吟诵的时候是否要一起?还是没有集体吟诵?我觉得在今天的教育现状下,没有集体吟诵是不可能的,而且集体吟诵也有它的好处。薛瑞萍老师说,如今的独生子女,都缺乏集体感,集体吟诵可以给他们安全感、集体感和自信心,使得他们有勇气去表达自我、与人交流、融入集体。我觉得有道理。只要给每个人的个性化吟诵留下空间,不要要求完全整齐划一的吟诵,就可以了。集体吟诵和个人吟诵都可以存在。

不过,吟诵表演有时需要整齐划一的吟诵。那是表演。那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是由很多人组成的“一个人”。只要想通了这点,这里面不矛盾。不会因为有吟诵表演,就要在课堂吟诵时要求学生们也整齐划一,也不会因为课堂吟诵的个别化,而否定整齐划一的吟诵表演。

5、吟诵教学包括古诗文吟诵和白话诗文吟诵。

古诗文吟诵,是理所应当。白话诗文吟诵,也是理所应当,理由已如前述。白话诗文吟诵的目标,是学生恢复用声音创作的传统,重新创作白话诗文、流行歌曲、戏曲民歌,让中国人重新学会唱歌,重新变成能歌善舞、真诚坦率、高雅美丽的民族。

白话诗文吟诵的基础是古诗文吟诵。古诗文吟诵不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没有体悟好,白话诗文也不会吟诵好。

6、吟诵教学包括普通话吟诵和传统方言文读吟诵。

我们希望每个中国人都学会这两种吟诵。我在《普通话吟诵之我见》里已经说明了这么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希望每个开展吟诵教学的老师,都能在当地寻找到吟诵老先生,让学生们接上地气,亲见传统,把当地传统方言文读吟诵作为吟诵教学的一个必要部分开展起来。

当然,普通话吟诵还是基础。另外,在传统吟诵的传承方面,要特别注意传统吟诵的正宗性,宁少勿滥。

7、吟诵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创作上。

吟诵教学的最终体现,并不是吟诵古诗文,也不是吟诵现有的某些白话诗文,而是创作古诗文和白话诗文。落地生根,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他未来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完成吟诵的文化传承目标。

能吟诵什么就能创作什么。会吟诵五绝,应该就可以创作五绝。先从模写开始。先从对对子开始。对对子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语言游戏。对到五个字就可以作诗了。不但创作,而且是用吟诵创作,用吟诵修改,用吟诵表达。

当然,创作不是仅会吟诵就能开展的,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人生阅历、思想境界都很重要,多读诗文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熟悉写法的传统,肚子里装满了创作的素材。有人问:怎么才能写好律诗?很简单,要泛读破万首,熟读精思数百首,自然可以开笔。当然,要作出好诗,那还需要磨练,还需要修养。

作诗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当然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博取名声。这是儒家诗教的传统。作诗和其他所有行为一样,都是为了修身。所以诗有私密的性质。老师为了让学生写好诗,当然开始要布置题目,检查作业,表扬佳作,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后来要逐渐注重让学生养成作诗的习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手段。每天至少作几首诗,像发短信一样轻松,像记日记一样自然。老师不必首首必查,只需看看学生愿意给您看的那几首就足够了。让诗歌成为他生活的一种方式,才是教学最终的成功。

8、学会吟诵是吟诵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吟诵教学的终点。吟诵教学是用吟诵去教学。

学会吟诵需要多长时间?我们的经验,是初步学会,三天足够。进一步掌握,有一个月足够。但这是成人。对于孩子,而且还有那么多别的功课,学会吟诵的时间显然要放长,而且,吟诵是一整套不同文体的吟诵方法,有些文体的确要晚接触一些。所以,我建议一般学校的学生学习吟诵的时间为两年左右,具体长短再看情况。

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的学校,无论是小学一年级,还是高三,学生都不会吟诵。学吟诵都需要一段时间,并且吟诵教学开始都得从学吟诵开始。但是以后,随着吟诵的推广,可能情况会有所不同。如果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和学习吟诵的话,也许到小学三年级已经学会了,此后就完全是应用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使用吟诵进行教学的过程。

所以说,要看到学吟诵的重要性,但也要看到,吟诵教学不能停留在学会吟诵上,而要以用吟诵来教学为主体过程。

9、吟诵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实践,其理念、模式、方法、细节,都不可违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成人”,把儿童教育成“人”,脱离动物性,焕发人性。上者为圣贤,下者为好人。建立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生存、生活和生趣的能力,浸润中国文化精神,掌握中国文化知识。这一切,都是以心灵教育为核心的。吟诵教学不可以有任何违背此目标的地方,任何伤害心灵健康的地方。当然,伤害身体健康就更不允许了。

所以,怎么教比教什么还要重要。学生首先学习的,是老师的教学态度,这里面传达出来的信息,远比教学内容更快、更深、更强烈地进入学生的心灵。老师可以吟诵不好,吟诵不对,甚至不会吟诵,但是一定要有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热爱真善美的态度,和尊重学生、尊重传统、尊重良心的作风。如此,吟诵教学才可以称之为吟诵教育。

我看过很多老师的吟诵课,也被很多老师的聪明才智所震撼,被很多老师和学生的热情所感动,但是,我在课堂上最注意看的,其实是孩子们的脸。看他们的表情所表现出的态度如何。如果是快乐的、热情的、专注的、坦率的,我就觉得是好的,不管吟诵得好不好,因为吟诵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也见过吟诵着而不快乐或者漠然的学生,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在作孽。教育首先要保有学生的童心和真诚,如果吟诵教学起了相反的作用,那我们又在做什么呢?一定是有什么出了问题,如果不改,不如放弃吟诵。

所以吟诵的教学一定不能与教育本身的目标相违背,不能为了吟诵而吟诵,也不能违背中国文化精神。为此,而有下一点。

10、吟诵推广一定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地区自愿、学校自愿、老师自愿、学生自愿。即使有政府的介入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也要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要轻易施行全员推广。可以宣传吟诵,可以争辩吟诵,但是不要强制吟诵。一旦违背个人意愿,吟诵就与吟诵的目标相违背。这样的吟诵,不如不做。而我是相信吟诵的魅力的,因为它是真实的,不是因为别的,所以它无可抗拒,它总有一天会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也相信一旦知道吟诵、了解吟诵,就会有一批人先行动起来,其他的人会慢慢跟进,这样的一种态势,才是最扎实而又最轻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