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演练 1. 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 A.折返激动 B.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C.触发活动 D.冲动传导障碍 E.窦房结抑制 答案:A 快速性心律失常(一) 考点一 过早搏动 (一)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 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 2.生理因素 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焦虑,饮浓茶、咖啡,饮酒等。 3.电解质紊乱 血钾紊乱、血钙紊乱等。 4.药物过量或中毒 如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5.其他 出现缺氧、酸中毒时,麻醉、手术过程中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心悸、心跳暂停感,重者有头晕甚至晕厥,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低血压及心力衰竭。 2.体征 听诊时,早搏的第—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之后有较长的间歇。桡动脉搏动不规则。 (三)心电图诊断 1.房性过早搏动 ①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P’R间期≥12秒;②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③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2.房室交界性过早搏动 ①提前出现的室上性QRS波群,其前面无相关的P波;②若有逆行P’波,可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秒)、之中(可消失)或之后(RP’间期<0.2秒)。③QRS波群形态多正常。④代偿间歇多完全。 3.室性过早搏动 ①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②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③代偿间歇完全。 (四)治疗 了解原有心脏病变的程度,有无症状,是否影响心功能及发展成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等临床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取何种方法治疗及确定治疗的终点。 1.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过早搏动 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治疗明显者可给予镇静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2.频发、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过早搏动 (1)积极治疗病因,去除诱因,对症治疗。 (2)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①房性和房室交界性过早搏动可选用Ⅰa类、Ⅰc类、Ⅱ类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②室性过早搏动多选用Ⅰ类和Ⅲ类药。③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早搏,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给予苯妥英钠或氯化钾等治疗。 (3)心动过缓时出现的室性早搏,宜给予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考点二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心房发生快而不规则的冲动,引起心房内各个部分肌纤维不协调地乱颤,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机械性收缩。房颤是仅次于过早搏动的常见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增加。 (一)病因 1.阵发性房颤 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急性乙醇中毒时,以及发生心脏和肺部疾病患者。 2.持续性房颤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3.孤立性房颤 房颤发生在无心脏病基础者。 (二)临床表现 通常可有心悸、头晕,胸闷等,心室率达150 次/分时,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排血量减少≥25%。房颤易发生体循环栓塞,尤其是发生脑栓塞。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度不一致,心律绝对不规则,可发生脉搏短绌,颈静脉搏动A波消失。 (三)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状不同、节律完全不规则的房颤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心室律(RR间距)绝对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100次/分称快室率房颤,<60次/分称慢室率房颤;QRS 波群形态正常,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四)治疗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消除诱因。 2.急性房颤症状显著者 ①控制心室率:心室率过快或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可静脉注射毛花苷C将心室率控制在100次/分以下,随后给予地高辛口服维持。②药物或电复律:药物治疗未能恢复窦性心律,伴急性心力衰竭或血压明显下降者,宜紧急施行电复律。③房颤转复后,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3.慢性房颤 ①阵发性房颤常能自行终止,发作频繁或伴随症状明显者,可口服胺碘酮或普罗帕酮,以减少发作的次数与持续时间。②持续性房颤应给予复律:选用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常用复律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复律前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复律后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律后房颤复发。③经复律无效者,以控制心室率为主,首选药物为地高辛,也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 4.预防栓塞 既往有栓塞史,或有严重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以及老年人、左心房扩大、冠心病等高危患者,应长期采用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或肠溶阿司匹林。 5.其他 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颤者不宜复律,若心率过慢,可考虑安装起搏器。发作频繁甚至持久发作,药物治疗无效,心室率很快的患者,可考虑施行射频消融术。其他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植入式心房除颤器等。 First text |
|
来自: 康泰wjr图书馆 > 《2019年(7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