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 高考必考文言实词 | 第三期

 一茉儿 2019-07-31

为什么孩子课外文言文读都读不懂呢?

高考专家给出答案:

因为文言实词积累不够!

高考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理解记忆常见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出题主要考察120个实词,只要搞定这120个词,文言文拿满分不是问题

【课程介绍】

此次学习内容,由3位一线资深语文特级教师根据近10年高考语文真题,重新整理、总结120个文言实词考点,从有趣的词义推导入手,用模拟练习巩固,每天仅需10分钟,孩子轻松记牢高考必考120文言实词!

【学习安排】

1、每天学习6个文言文实词

2、周一到周日通过课程链接学习新内容

3、课程结束以后老师会把【打印版】电子资料发给大家哦

【课程内容】

实词词义推导+实用演练

巩固学习+切实提分

【答案会附在每期内容的最后哦】

接下来一起来学习吧,每天坚持学习,让我们小坚持,大改变~

1

一、词义推导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二、实用演练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3.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司马迁《鸿门宴》)

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三、答案

1.道路。

2.主张,学说。

3.方法,策略。

4.取道。

5.说,讲,谈论。

6.道理,规律。

2

一、词义推导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二、实用演练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4.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三、答案

1.获得,得到。

2.心得,收获。

3.应该。

4.·适宜,得当。

3

一、词义推导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二、实用演练

读音一 dù

1.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2.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3.内立法度,务耕织。(贾谊《过秦论》)

4.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5.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读音二 duó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贾谊《过秦论》)

8.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9.度义而后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三、答案

1.尺码。

2.量词。次,回。

3.制度,法度。

4.谱写,创作。

5.渡过,越过。

6.限度。

7.衡量。

8.推测,估计。

9.考虑。

4

一、词义推导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二、实用演练

1.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贾谊《过秦论》)

2.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司马光《训俭示康》)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答案

1.没。

2.反对,指责。

3.错误。

5

一、词义推导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二、实用演练

1.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4.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三、答案

1.答复,引申为辩解。

2.恢复。

3.重叠,复杂。

4.再,又。

6

一、词义推导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二、实用演练

1.负其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4.决负约不偿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苏洵《六国论》)

三、答案

1.倚仗,凭借。

2.使承担。

3.背。

4.背弃,违背。

5.辜负,对不起。

6.失败。

更多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