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孩子说“同学都有,我也想要”,我们的回答决定孩子的格局

 水瓶座wsyz 2019-07-31

最近,在硅谷工作了九年的朋友回国探亲,我们约在一起吃饭。 见面时,聊到一个蛮有意思的角度,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朋友说,在硅谷有很多著名科技公司的总部,比如,谷歌、雅虎、苹果、脸书、英特尔、甲骨文等。 这些公司里的人员构成有个特点,CEO群体和最顶级的设计师大多是白人和犹太人,中间层的技术经理很多是印度人,中国人则主要集中在一线生产的工程师。 原因是,中国人在“专精尖”的技术工作上很擅长,但在强调个性、独立决策和创造力的领域,就相对欠缺。 这跟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欧美教育倾向个体化,鼓励每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独特的自我(distinctive self)。 具体表现为,在孩子时期,就不断强化他们的“独特感”,从小养成对一个“不趋同、不盲从的我”的渴望,这个“我”是完整、稳定,独立于周围环境的。

(美国小学为了培养孩子自我的独特感,甚至在教室里贴这样的海报,提醒孩子们,当你听到别人说的话,提供的信息时,要问六个方面的为什么。) 但在中国,乃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教育更倾向“集体化”,对一个孩子的期望是他能够调节自己行为,与集体相符。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出了孩子不同的思维模式。 是自我认同感强,还是趋同性、纪律性好。 从基础技术类工作来看,后者更有优势,但如果从长远发展的格局来看,孩子却很需要补上”自我认同“这堂课。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例子。 当孩子对父母说:“同学都有……,我也想要”时,其实就是一个培养“自我认同感”的好机会,但90%的家长都错过了!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完下面的案例便能明白一二。 2 就在前几天,我大学一个同学,跟我说,她五一节准备带娃去日本迪斯尼。 我说,你不是上个月休年假才带娃去了普吉嘛,这么快又要出门,不嫌累啊。 同学苦恼地说,“女儿回家讲,幼儿园的小伙伴,谁谁谁和谁谁谁都去过迪斯尼了,她也好想去。“ 我笑说:“你是不是一瞬间就充满了洪荒之力,别家娃都去过迪斯尼,我家娃连迪斯尼都没去过,也太心酸了,又不是没条件,去吧!” 同学一愣,你咋知道? 因为这种感受,我也有过。 记得千寻上中班的时候,有次回家跟我说:“妈妈,班里同学都用那种双笔头水彩笔。能不能给我也买一支?” 看着娃闪烁着渴望光芒的大眼睛,我顿时充满了老母亲的豪情: 一支颜色太单调,咱们买一套好了,100个颜色全覆盖,正好包邮。刚买回来,千寻还喜欢得不行,每天都要带几只到学校去,一周后,就没兴趣了。 看着束之高阁的一大箱水彩笔,我犹如一盆冷水浇醒。 理智如我,在面对孩子时,也会忍不住生出“别人孩子有,我家孩子也不能缺”的“志气”。 如此场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呢? 3 道理大家都明白,孩子的需求总有满足不了的时候,也不该随意地满足。 但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孩子想要的东西基本上家长都能满足。加上'不甘人后和心疼孩子'的微妙心理,难免偏离理智的轨道。 只是这一偏离,就浪费了培养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好机会。 孩子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萌芽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通过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去理解多样性。这个阶段,也是孩子梳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必经之路。 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发现不同并产生困扰时,帮他塑造“自我认同感”,而不是迎合孩子与他人比较、趋同的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以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的Richard Nisbett等人领导的研究发现,孩子自我的发展,大致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自我意识的萌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自我认同—自我与环境的融合 当孩子讲“同学都有,我也想要”时,正是处于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第一反应表现为“趋同”很正常。 毕竟,连我们大人都不能免俗,看到别人朋友圈晒旅游照,自己也想去,看到别人买的新款包,也会心动。 但如果我们期望孩子升级,迈向更高层次的自我认同阶段,就需要在应对方式上,去做出一些改变。 更合适的做法是: 提醒孩子,也告诉我们自己,平静地想一想,别人有的东西,是我们真心想要的吗?还是说,仅仅是因为羡慕别人,才想要拥有。 如果是前者,我们就去努力实现; 如果是后者,真的不必了,每个人拥有的东西不一样,与其追逐别人的,还不如把握好自己现有的。 但道理,孩子总是不太容易听得进去,用他们感兴趣的绘本故事来做引导,效果会更好。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李欧.李奥尼,用《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这个轻松有趣的小故事,轻轻松松就把“不盲从,做自己”的道理讲明白了。我确认,它是帮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的最佳教材!相信家长读完,也会很有感触。 4

亚历山大是一只在夹缝中觅食、终日东躲西藏的家鼠。 家鼠总是不让人待见的,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无处不在,扰乱一家人生活和物品的秩序。亚历山大所需要的只是一点面包屑,可每次他们看见它时总会尖叫着喊救命或是用扫帚追打他。

一天,屋子里没人的时候,亚历山大听到从安妮的房间里传来一声吱吱叫。他偷偷溜进去,看到了另一只老鼠。但不是一只像他那样的老鼠。在该长腿的地方他长了两只小轮子,背上还有一把钥匙。

它是发条老鼠威利,是这座房子里小主人安妮的心爱玩具,当安妮扭动钥匙时,威利就会转圈和行走。安妮非常喜欢它,每天带着它一起入睡,威利每天躺在安妮的白色枕头上,享受着主人的待遇,很温暖,也很开心。

真老鼠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威利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威利可以登堂入室,被人抱,被人爱,而亚历山大只能躲在黑暗的地下,用面包屑充饥。 当亚历山大独自一个在黑暗的洞穴中时,就会带着一点妒意想起威利。“哎!”他叹息着。“为什么我就不能做一只像威利那样的发条老鼠呢,那样人们也会拥抱我,爱我。”

一天,威利讲了一个奇怪的故事。“我听说,”他神秘地耳语着,“在花园里,在鹅卵石小径的尽头,在黑刺莓旁边,住着一只会魔法的蜥蜴,他能把一个动物变成别的什么东西。”“你是说,他能把我变成一只像你这样的发条老鼠吗?”当威利告诉亚历山大,找到魔法蜥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亚历山大开心极了,他终于可以做一只像威利那样的发条老鼠了。

亚历山大找到了魔法蜥蜴,可还差两个条件:月圆之夜和紫色鹅卵石。它找啊找啊,一直没找到紫色鹅卵石。又累又饿的亚历山大回到屋子,却在食品贮藏室的角落里,看到一只装满了旧玩具的盒子。 在那儿,滑车和破损的布娃娃之间,是威利。原来,在安妮的生日宴会上,每个人都带了礼物来。威利被当成旧玩具丢在了盒子里。而正是这时候,亚历山大发现了一颗紫色鹅卵石。

亚历山大为了救自己的朋友,把紫色鹅卵石交给了魔法蜥蜴。魔法蜥蜴没有失言,它真的做到了,发条老鼠威利变成了一只真老鼠! 从此,两只小老鼠好朋友就这样,开心的在一起。 李欧·李奥尼的作品就是这样,从不说教,却能让人把道理悟得很透。 最终,小老鼠亚历山大选择了做自己,从而获得了自由,幸运的发条老鼠威利也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绘本故事带来的感悟,帮助孩子消化理解了“不是别人有什么,你就要有什么”。 不要小看这平日里的引导,父母在生活细小之处的态度,是最具有感染力的,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生其实就是由三个“C”组成: Choice(做出选择) Chance(走出一步) Change(发生改变) 孩子被鼓励在各种日常选择中坚定自我认同感,独立的自我就是这样一步步形成,而自我的强大,又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格局。 孩子,做你自己吧, 其他人都已经有人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