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先生曾用“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来描述小儿的生理特点。顾名思义,小儿正处于阴阳初长的阶段,如春日之嫩芽向外鼓动绽放,因此身体的气机呈现出阳舒阴布、由里出表的整体态势。 因为由里出表、自内而外“透”的这个生理特点,所以小儿出汗一般较成人多一些。正常情况下,小儿周身的皮肤摸上去是饱满的,润润的,有一层微汗,这个饱满和润泽就是蓬勃生机的显露,也是五脏六腑能够推陈致新,不断充养完善的标志。
与小儿的生理非常相似,树木是地球上很少见的能逆着地心引力不断向外向上延伸生长的生命。就像树木的健康依赖于在表的树皮那样,小儿的健康也需要重表,重视对表的养护。 表气通畅,不仅可以预防发热、咳嗽、腹泻等常见病证,而且对小儿五脏六腑的发育完善意义重大。 如何护持好这个表呢?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避风寒。刘老师经常引用经典中“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的教言说明衣服的重要性,而风最容易伤表,表被伤到了,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就很容易趁机侵犯机体,形成诸多病证,因此风邪被称作“百病之长”“百病之始”,人类用来避风寒的关键发明就是衣冠。
小儿表气开通,汗出一般较多,因此古人经常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这里的寒应该是指小儿的穿衣比成人要适当薄一些,因为大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给小儿穿衣服,但穿得多了,汗多肌腠疏松也容易感受风寒,穿少了肯定也不行。 最好的标准是要摸一摸孩子的手和后背,看看手的温度是否合适,后背的皮肤是否湿润,如果手温和后背微润,说明衣着的厚度差不多合适。 为了避免这个矛盾,传统的做法是避免小儿穿新衣服,这里面有勤俭持家的意思,但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是因为旧衣服薄一些,更合适小儿表气开通的体质。
从个人的经验来看,小儿的衣着应以周遍、宽松、透气为佳,周遍是衣着不暴露(尤其是颈项、肚脐、后背不能外露),避免风寒侵袭,宽松透气是保障小儿肌表汗出畅通无阻。 有不少人会选择棉质的小和尚服,就充分照顾了这些特点,我觉得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先进之处。 其次就是饮食有节,这一点我觉得还需要专门来讲一次,这里就先略过不谈。 小儿的表证需要及时且正确的处理,不管是感受外邪、饮食积滞,只要损伤了表的正常功能,肌腠皮毛不和,就可能会导致发热、汗液排泄失常(无汗或汗多),这个时候应以解表为主。
退热、消炎、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按理说只是针对部分的症状去处理的,并不能代替解表的作用,但现在这些方法反而喧宾夺主,成了普通老百姓甚至是部分中医师的日用之法,因此不可避免就会带来一些麻烦。 比如说小儿腺样体肥大,我认为现在临床所见的大部分属于小儿表证未解,而且是长期不解,进而导致表气不能宣通,阻塞肺窍,从而引起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肥大这个结果,虽然通过疏导肺络、解表通窍的方法可以治好,但让小儿吃1-2个月的药委实有些费时费力。 还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不少也是太阳表证未解,内陷入肠胃所造成的问题。 今年还遇到过2例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案例,有一例甚至肿大如桃李,望之骇然,究其原因,都是表证发热,没有及时解表处理或者滥用消炎药导致的,经用桂枝法解表,按其经络所在稍加葛根、柴胡之类很快也就痊愈了。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腺样体、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在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4-6岁时为增殖最旺盛的时期,青春期以后就会逐渐萎缩。 所以淋巴组织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与中医里面可抵御外邪的卫气相近,而小儿体表的淋巴组织容易增殖,正说明小儿生理性的防御重点在表而不在里,这与本文中“小儿的养护尤需重表”的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从已病防变的角度,对小儿表证或者表证引起的发热应注重及时解表。
表证初起可用卢氏小儿太平汤、三和扶阳散或者姜糖水处理。为了服用方便,我曾经开了不少小儿太平汤的农本方给朋友备用,一旦发现外感或者饮食积滞的苗头就及时给孩子冲服,或者作为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用药,效果也很好。有些朋友反馈用过之后,在流感的日子里小儿得到很好的养护,很少感冒。 当然,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风寒感冒颗粒出售,我有时候也会给不方便喝中药汤剂的孩子作为解表之用,觉得也有一定的效果。 每次看到儿科门诊熙熙攘攘挂满吊瓶的情景,孩子们哭声一片,不免有些心痛。 其实表证初起就及时处理,后续就会减少很多麻烦,对于已经出现表证发热或者其他病症的小儿,就可以找中医师辨证解表处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