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里仁》:困境更能考验人

 时宝官 2019-07-3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德的人会把仁德作为生活的乐趣,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德会为他带来好处。”

约在这里是节俭节约的意思,一个没有仁德的人是没有办法长时间地过贫困的生活的。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办法长时间地过舒适的生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仁德的人,仁德就是他的信念,对物质生活就比较不在意。但是如果内心没有仁德,他就很容易被外物影响和动摇。这个外物可能是诱惑,也有可能是打击和压迫,人一旦失去了内心的坚持,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一点点的变动都会让人迷失自己,走上错误的道路。

总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大家觉得读书人很文弱,但是实际上因为文人从小受到这种仁德文化的熏陶,反而是非常有风骨的,他们会为了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说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就这样的一个人。文天祥原本身上是有官职的,但是他因为草拟诏书的时候被疑讽刺权相,所以被罢了官。后来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还是捐出了自己的家财,帮助招兵。后来文天祥屡次被俘,元军意图招安,都被文天祥拒绝了,甚至忽必烈亲自去说服文天祥,但是他还是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著名的《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难道文天祥就不怕死吗?当然怕,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生物保护自己的本能,那么为什么文天祥要说自己不怕死呢?因为和死亡相比起来,他认为坚守对于国家的忠诚是更重要的事情,两件事放在一起,死亡也就显得没有那么可怕了。因为对于文天祥来说,让他卑躬屈膝地去到元军里面做官,对他是一种侮辱和折磨,这就是信念的力量。那么文天祥面对死亡都不愿意去背叛自己的国家,相反的,在现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还有一些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甘愿出卖自己的灵魂,说到底就是信仰不够坚定的原因。

关于儒家的仁德到底是什么,各路学者都有自己的解释,而且常常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那么仁德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它就是人类伦理的底线,是我们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尊老爱幼,就是属于仁德范围之内的,没有法律规定我们要去对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和孩子如何去做,但是我们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还是会主动地去给老人和孩子让坐,这就是说明尊老爱幼并不需要任何强制的规定,就能够深入到你的内心中去,影响你的行动。仁德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是烙印在我们精神和思想上的,这是潜移默化的熏陶造成的。

我们说了很多次消费主义的事情了,包括现在全民吃瓜、娱乐至死的风气,其实都是由于内心世界的空虚造成的。以前讲究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现在变成了什么呢,要买奢侈品要买限量版才能塑造出自己的品味,才能彰显出自己的气质,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外在的东西,对于内心世界已经很少有人关心了。曾经有一个演员叫做李现的删除了自己在社交软件上发布的照片,他说我很努力地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看到的好的电影好的书籍,想把我觉得美好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和粉丝,但是大家却关心的是我的八卦消息,是我有没有长胖有没有染发。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思想世界的空虚。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刻,到底是应该坚持信念还是放弃信念。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结局一定是有得必有失的,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如果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才能够被叫做收获,如果不是自己应该得到,需要靠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的,一定会让你失去更多。因为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也会轻易地失去,这个世界是能量守恒的,付出和回报一定是对等的。常常有人说,我做了一件好事,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得到,事实是这样吗,其实只是你没有注意到罢了。比如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在车上给老人让出一个位子的时候,也许也有另外一个年轻人为我们的父母让出了一个位子。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别人的时候,世界也会因为我们而发生改变。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如果你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实现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