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灵公第十五②-③ ②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③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虚空济 2023-06-15 发布于山东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孔夫子问子贡一个问题。女,是你的意思。 予,是我。识,记住的意思。赐也,你以为我是因为学习的多而记住的吗?看看我们是不是这么想的呢?我们看一个智者,会不会以为他只是因为学得多而记住了呢?我们再看一个优秀的人,这个人在事业上有成就,会不会认为这个人,因为勤奋,因为知道的多,学习的多,因为他的能力强,所以他的工作才会比较优秀,看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会不会以为他只是因为学习得多,记住了,所以考试成绩比较好呢?

对曰:然,非与?来看子贡如何讲的。子贡说:是,我是这么觉得的。难道不是这个样子的吗?这也是我们多数人心中的疑问。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夫子说:不是这个样子的,并不是你认为的,我只是学习的多记住了,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学问和智慧。我主要是一以贯之。重点就要讲这句话,也就这一个字,一。这个一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先讲这个一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志于道的心态,当有了这种状态,我们再去做什么事情,自然就一以贯之。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如果通过学习了圣贤文化,通过修身,一个人是有仁德的,懂得关爱他人,那就可以用这个仁德一以贯之。我们不用再学习更多细枝末节的事情。

举个例子,一个内心有仁德的人,不用学习如何和陌生人相处,和任何人相处都很简单,你只要心目中有别人,你是为对方着想和考虑的。一个内心有仁德的人,不用学习如何去教育孩子,去想如何为他变得更好,如何为孩子付出的更多,这个时候我们既然是为对方着想的,我们就会学习更多的智慧,然后一以贯之。

比如说和朋友相处,一个内心有仁德的人,就会一以贯之。不需要学习如何和朋友相处,内心有仁德,自然就知道该去如何相处。我们再讲,在工作上什么叫做一呢?诚以贯之,忠以贯之,这里的诚和忠都是一。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用诚意去做事情,不会自我欺骗,不会的事情我通过格物和致知,掌握知识,掌握智慧,让我可以更好地去做这件事情。做一件事情我可以忠以贯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我做任何一件事情,我都对得起自己,问心无愧,忠于当下的这件事情。我们有了这个诚,有了这个忠,是不是才知道该学习什么样的方法和技能,让我们更好地做这件事情呢?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一以贯之,又要去学习什么呢?学习任何的方法和技能都不一定有成效,因为我们的诚意不在,我们的忠不在。我们说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学习人际关系,如何和他人打交道。如果内在没有仁德,一以贯之。即使学习了和他人如何去交往,又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换一个事情就不会了。

所以这里的一,讲它是一种状态,为何它是一种状态呢?因为任何一个概念,都不能表达这个一。你说仁是一吗?接近一,但不是。因为一不光是包含仁,它包含了德、包含了礼、包含了义、包含了信,所有的概念,所有的状态,所有的精神都在这个一之中。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人问孔夫子政事,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孔夫子不需要去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懂得明德亲民就好了。所以孔夫子说:政者,正也。你要想亲民,你就要先去明德,明德以后你自然就知道去亲民,这就是那个一。所以这里的一首先有一个根本,修身为本。《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修身,我们就会明德,明德以后就会去亲民。当我们心中有明德亲民的心态、概念和状态,这个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以贯之的。

我们再往下讲,比如说礼,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礼之用,和为贵就是一。如何和他人相处,怎样是一个有礼的人呢?以和为贵,大家都是在一个舒服的状态,那我和任何人相处的模式、心态、状态都是以这个一以贯之的。就是以礼贯之,而礼是以和为贵。这个时候不需要学习很多的细节,我们不需要说这件事情没有经历过,我要重新去学习,不用的。我们内在有这个一,所以即使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们不懂的事情,同样可以一以贯之。

而这个一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学习《论语》的过程,点点滴滴地积累,就是修这个一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我们今天学习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前天学习礼之用,和为贵;我们之前学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我们每天学习的那一点,都是在积累的过程,而这个一,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现在《论语》讲到了第十五篇,之前十四篇所讲过的,都是一这个范畴之内的内容。所以看看这个时候心中的一是什么呢?有了道,道就是一;有了德,德就是一;有了忠,忠就是一;有了信,信就是一。所以孔夫子说予一以贯之。孔夫子心中的那个一和现在每个人心中的一还不相同,因为境界不同,积累的程度不同,所以这个一只能把它解释为一种状态,看看我们当下的状态,它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自己通过刚才的回忆去思考,我们现在心中的一积累了多少?那个一就蕴含了多少的内容。就蕴含了多少智慧。

我们说一,如果是仁,不全面,一个人只有仁,只有德,可以做到亲民吗?不一定,因为亲民可能还需要智慧,还需要才华,需要方法。所以这里的一既包含了仁、德、忠、信,还包含了才、智和具体学习的方法。当我们内在有一,有了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状态,再加上我们博学知识,学习专业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再来回顾这句话做个总结。孔夫子问子贡,你以为我是学习的多,而记住的吗?子贡说:是啊,要不然呢?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孔夫子说:不是,予一以贯之。我们这里还要讲到学,孔夫子说,我并不是因为学习的多就记住了,并不是学习的多记住了,就变得有智慧了,而是我先有个一,一以贯之。一是怎么来的呢?也是通过学习修身而得来的。有了这个一以后要做什么呢?还是要学习,这个时候的学习就是用了,我们看用在哪些行业,用在哪些事情上。

比如说我们内在有了一,如果用在做事情上,就学习做具体事情的方法,一再加上方法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做生意经商,有了这个一,在一的基础之上,再学习经商的方法就可以了,在家里带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当我内在有一,在一的基础之上再去学习,如何教育好孩子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学习儒家文化,是先建立内在的一,先以修身为本,知道明德,亲民,有了这个基础,再去学习方法,也就是才,这个时候德和才是兼备的。

如果内在没有一以贯之,只是学习方法是不够的。再讲回最开始,反问的那几个问题,我们以为一个优秀的人他只是因为学习的多吗?不是的。每一个优秀的人他内在都有一个一,都有一种状态和一种精神在支撑他。再加上他的学习,加上他的方法,才华,才形成了当下的结果。只不过每个人心中的一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个一理解成一种价值观,一种状态,一种思维模式,理解他内在的那种坚定地力量,都是一。只是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知道了孔子的一,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当有了这种状态,有了这种精神,再加上我们做具体事情的方法,就可以做一个优秀的人。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可以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由,指的是子路。孔夫子对子路讲:知道德的人太少了。道是体,德是用。通常讲道德都是放在一起讲的。在天为道,在人为德。我们讲的规律,就是道。讲具体怎么去用,用在人身上就称之为德。所以孔夫子在感慨,子路啊,现在知道,道德的人太少了。知道的少,明白它好的少,用的也就更少了。

在生活当中的我们,也有很多的感慨,有的人在感慨现在钱太难赚了,那就说明他在想着如何努力地赚钱。有的人感叹好玩地地方怎么那么少呢?我们就知道了,这个人喜欢到处去旅行,喜欢玩。所以一个人感慨什么,就能看到他内心在崇尚什么。一个是崇尚,第二个是激励自身,孔夫子这里感慨知道德的人太少了,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一生去修身,一生去积德,积累自己的德行。让更多的人理解德是什么,让更多的人懂得去修身,懂得去应用。

比如说一个人感慨钱太难赚了,一方面说我们崇尚赚钱的这件事情,想要赚更多。在这方面我们是积极努力的,同时我们不停地感慨,也会不停地想方设法去赚更多的钱。所以要懂得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看看自己在思考什么,我们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不经意间的感慨,其实都说明我们现在内心正在关注和崇尚的事情,同时它也是激励自己的方向。

当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我们也会感慨,大家都在求利,求德的人太少了。大家都在向外求,懂得向内求,反求诸己的人太少了。大家都在追求外在的浮华物质的享受,而追求修身的人太少了。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既然这样去做的人少,我们更要坚定地做这样的人,并且去影响身边的人。孔夫子他就是这样做的,他崇尚道德,感慨知道德的人太少了,同时自己一生在践行自己所崇尚的事情,所崇尚的理念,崇尚的道,所以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