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经武学的修真理论(之二)

 昵称33900454 2019-08-01

丹经武学的修真理论(之二)

李兆生

上期要点:循经是太极拳的生命。而哺育循经太极拳生命的则是传统的修真思想。即如何修持自我,净化身心的完整理论。修真的思想与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之上的。)


宇宙产生阴阳的变化,天上地下形成乾坤之象,二仪歧分之形。经过若干年月,又出现新的变化。地气升腾,天气下注,形成阴阳交感,呈于卦象为地天交泰。产生了生命,即古人所言的“三阳交泰产群生”。天地之气未形成气机交注之前,卦象为“天地否”态。祖国医学认为,人博天地宇宙阴阳二气而剖产性命,入乾道为男,入坤道为女。阴阳感而复生,无有穷尽。人类生成性命之后,全靠真元之气推动肾水周流,润泽周身,靠元气推动血液,循经导脉。人的生命又是由先天后天两大部分组成。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是生命的前提,它孕育了后天的精气神。气功的修持,是以后天滋养先天。万物水中生,是指先天肾水元气以成人;万物土中生,是指后天生身的水谷之养,即后天的饮食之养。 


(任脉和督脉)


(天地交泰)

(后天饮食的滋养)


传统的修真认为,人生大略分为三个阶段。人自结胎到出生,来到这个自然界中,这个生命从成长到成熟,是童心未泯人事未涉的阶段。人事未尽阶段是步入成年后的岁月,为生活而忙碌,人的生命、身心、衰老、病苦,多来源于兹。人事的完结,即是人生的最后阶段。这是常人所说的风烛残年,人事已尽的晚年。



(生命的三个阶段)


“顺则凡,逆则圣”,是传统修真积极看待人生的思想。传统的修真理论认为,体内三宝——精气神能聚而不散,人即可长生久视。祖国医学指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用后天的办法补充先天不足或后天耗散的真气,以驱除因元气亏损而导致的诸种疾患,使身体由五漏状态转为近似元真的状态。这个过程,古人称为“修墙补屋”。“修墙补屋”一词是由唐代纯阳真人吕洞宾提出来的。这样,循经太极拳和丹经武学才能使人颐养天年。 


(吕洞宾祖师)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泽提醒了人们。由内外循缠的经脉,而得知“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相互调济溢满……”。又得知人在动时有缠循之度,在静时也行经子午,身中阳气“起于子而终于亥”,并按时循环,“每日寅时起肺经”。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这就是“修脉”的过程。太极内炼是动中“修脉”和知脉的过程。到了这个层次,养生武学的修为便从“动以练形,静以养气”的形气合一,努力达到“形神俱妙”,“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的观念由此产生。“元气充实,外邪不侵”,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从此由道分出侠与医。泛武却恶者为侠,救命治病者为医,两者共存共荣,同时救人水火,保卫生命,始有“卫生”之词出现。


(李真阳先生《修真图箓》一书内页图示:地我人天同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