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六脉太极统述

 昵称33900454 2019-08-01

        武当内家以武法拳艺为入道之基,内呈凝炼丹砂之本,外显降魔卫道之锋。故其武法于强身健体、炼性开真、祛病延年上有着特殊之妙用。对于修道者,先以武法结缘,强健体魄,磨炼意志,通过了武法的考验,方有入道之基,这也是武当先辈留下的那句古话“武当、武当,以武而挡天下之求道者”之说。

        武当如意太极拳是武当六脉太极中的一支,太极拳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起源之说不一,流派众多,争奇斗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陈式、杨式、武式、孙式等太极拳,而在武当山门内还有来源更为古老,风格更为独特,形式更为古朴,功效更为实用的道家太极拳,鲜为世人所知。武当的道门中流传着传统的六脉太极之说,为“混元太极、如意太极、六合太极、龙虎太极、乾元太极、浑天太极”,这六脉太极各具风姿,而且都有相应的内修做基础,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古来只在武当三十六宫的山门之中流传,很少出山门,是武当护山门的绝技。后来经过战火的洗礼,及文革的冲击,这六脉太极隐迹民间,在武当山也已不见踪迹。由于武当太乙铁松派在明末时已经隐踪长白,故还能保留着千百年武当六脉太极的原始风貌,这套“武当如意太极”正是这传统的道门六脉太极中的一脉。

《如意太极拳》相传原本作为武当道门的六脉太极之一,流传在武当山门内,后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武当名道铁松子,在长白山创立武当太乙铁松别派,近三百年来,在关东一带秘密流传,从十一代传人起,铁松派开始在吉林市流传,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的传人,大部分都是吉林人,这套如意太极也随着进入吉林市,在小范围内流传。全国其他地区尚未见到有此脉流传。

地域性特征:这套《如意太极拳》,是在明未清初之际,由反清复明的道门义士铁松子所传,当时铁松子祖师为躲避清王朝的追捕,而北上关东隐于长白山脉,创立了武当太乙铁松别派,从而隐踪授徒,本门一向单传,所以传人甚少,十一代之前一直在道门中传承,从12代起才传入吉林,目前除了吉林范围内,全国其他地区尚未见到有传人。

自身主体突出特征:这套《如意太极》是深藏在道门中秘不外宣的太极,与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有很大的不同。其不同点有几:

 传承的年代比较久远:社会流行的太极,大部分是清朝以后流传面世的,虽然后来分为多家,但大多数都冠以姓氏来命名,如杨式,陈式,吴式等,这些是有清以后的太极拳命名法,体现不出太极的特色,所以仅从冠名上,就可以知道太极传承的年代。

命名的不同:如上所说,现代的太极大多数都冠以姓氏来命名,如杨式,陈式,吴式等,这些是清以后的太极拳命名法,体现不出太极的特色, 而且这样的区分很不专业,比如,如果姓陈的学杨式而另有所得,那他的太极是否应该叫陈杨式呢?而清以前道门中流传的太极则不是以姓氏来分家,而是以其在道门中的风格来分,如如意太极,体现的是潇洒自如,挥洒如意之风,龙虎太极,体现的是龙腾虎跃,刚柔并济之势,从命名上已经可以体现出其鲜明的风格,简单的说太极的命名已经包含了对其风格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内修的不同:太极拳本来是道门内用来内修的外功,但现在的太极,大部分只剩下姿势优美的外架,而缺乏内养的修为,这样对人身体健康的贡献是有限的。而如意太极拳其行功从入手就包含道家的吐纳导引之功,,道家的“太乙循经,分经流注”之功始终贯穿,24式古朴大方,每一式的循经走脉,条分缕析,丝毫不乱,从太极原桩开始,到双绷锤结束,外显刚柔互化之形,而内气的循环则走完一大周天,使人的内外身心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其独特的“行功、理论”充份体现了传统道家文化的色彩。

锻炼的风格不同:在人们的印象中,太极拳就是放松,柔软,慢悠悠的锻炼。而这套如意太极拳,在练习的方法上,可刚练,可柔练,可快练,可慢练,可以高架练,也可以低架练,可从头到尾一线贯穿的练,也可以一式一式的单练,还可以把顺序打乱了练。从锻炼风格上体现了“如意”两个字的精深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