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落墨苍硬 辟绰简径 中国南宋画家·李唐

 千冰室 2019-08-01


书画文玩 | 乐海韵律 | 美文朗诵 | 影像视界 | 生活健康

李唐 江山小景图卷 绢本设色49.7×186.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中国南宋四家·李唐

李唐·中国南宋画家
  李唐,南宋,约1083-1163.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一作1070-1150,徽宗朝曾补入画院,建炎(1127-1130)间太尉邵渊荐之。授成中郎,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年近八十。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是一跨南北宋之变局性关键人物,其山水初学李思训后加变化,越觉清新。喜作长图大幢,石用大斧劈皴,水不用鱼鳞谷纹,有盘涡动荡之势。高宗尝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人物绝类李公麟。画牛亦得戴篙遗法。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他亦善画人物,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画人物阁楼描绘工整。画山水有尤其趣。作品有《长江雪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绘画风格
  李唐精于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山水画最初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北方山河雄峻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画水打破鱼鳞纹程序,而得盘涡动荡之状;兼工人物画,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着称。
  描绘青绿山水,如《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等,是北派山水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其后用笔及取景变的简括凝炼、构图精练、意境优美,开辟南宋的新画风,并创作人物画《胡笳十八拍》、《采薇图》等,借历史抒发怀念故国,希图中兴的感情。


李唐 江山小景 绢本 设色画 卷49.7x186.7cm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江山小景》,顾名思义是一件小景画,在《宣和画谱》中即有许多画作以“小景”命名。《江山小景》除了延续北宋徽宗画院对青绿山水的兴趣,也呈现当时新兴小景山水所追求的美学趣味和空间表现。李唐试图在一幅画中融合多种不同的风格,是促成南宋宫廷画风转变的重要关键。
  特征说明
  最早以“虚”、“实”论画的文字,见于李澄叟形容李唐:“落墨苍硬,辟绰简径,谓之实里有虚”,此件《江山小景》即是“虚”、“实”对应的例证。李唐将代表实景的山石、林木、寺院置于画面下方和右上角,中间以虚旷的江水隔开两岸,为“近岸广水、旷阔远山”的设计,此画可视为南宋马、夏派的半边或对角线构图形成之前的一种过渡风格。
  画面中,山石皆以细劲、浓重的墨线勾勒轮廓,石面施以斧劈皴,再以青绿、赭石薄罩设色;山顶的树丛枝干直挺,树叶以快速、强劲的横笔画出,此类风格虽然习自李思训画派(如院藏宋人《明皇幸蜀图》),但是在复兴古法之余,李唐亦开拓自己的面貌。对此出色的画艺,宋高宗尝于其作品书题:“李唐可比李思训”,表示赞赏。
  本幅画中,除了青绿设色之外,也施用泥金。透过局部,可以看到泥金点苔的痕迹。虽然部分颜料已经剥落,但是不难想象此画初成之际,金碧辉煌的原貌。泥金原本用于宗教人物画,据传唐代李思训将之运用在山水画,独创“金碧山水”形式。
  李唐除了以凝重老辣的用笔来描绘山石和露根的树身,也善用细笔来勾勒瀑泉、水纹和野草,画家高超、富于变化的笔墨技巧,让此幅画在刚硬健劲之外,又多一份细腻秀丽的美感。
  画中有许多点景人物,活动、体态各不相同,有泛舟、渔钓、耕归、讲道等等,多半以简笔画出,粗具形态,带有一种拙趣。此类简笔画风,对于南宋的马、夏派有直接的影响。


南宋 李唐 濠濮图 绢本设色 画芯24×114.5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李唐 濠濮图

开阔的画面(画芯24×114.5厘米)为我们展示的是溪流丛林间高台上二长者相向而坐,指点谈论;身后古木郁沉、崖石峻拔;左边飞瀑从古树岩隙间直泻而下,水中矶石兀立,波纹回环;萧萧落叶随风漂游,暗示出秋天的气节。
  本幅上无名款,钤盖的所有印章也都是收藏印。如此一来,这名画暂时还无“主”了。好在后面还有一段跋文:“南宋画家高手推李晞古第一。今观此《濠濮(pú)图》,林木蓊郁、山川浩淼(miǎo),展阅一过,恍令人神游其间。至于着意之潇洒,运笔之雄健,全无画工俗习,真所谓‘士大夫气’也。高宗比诸唐李思训,信不诬哉!范允临”。这是有关此件作品作者、主题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李晞古,即李唐(约1049—113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擅长山水画,宗法荆浩、关仝、范宽,又加以变化。用笔劲健,积墨深厚,画风沉郁雄壮。开启南宋山水画一代新风,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共创南宋“院体”,画史并称为“南宋四家”。那么李唐五百年后的晚明人范允临(1558-1641)对本图的鉴识意见是否值得信赖呢?
  我们只能反过头来,从画面本身来印证此图与李唐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比对存世公认的李唐真迹(当然,如若对有关李唐的一切烂熟于胸,这一切就显得多余):主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山小景图卷》、北宋巨幅山水典范《万壑松风图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晋文公复国图》,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赫赫名迹《采薇图卷》和破损严重的《长夏江寺图卷》等。
  

李唐 采薇图 绢本 纵27.2厘米 横9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图卷》则以其显著的遗民题材,被认为是北宋灭亡后,李唐借伯夷、叔齐的故事规劝赵宋子民莫做金人贰臣的作品。在对人物以及场景的处理上,《采薇图卷》与《濠濮图卷》有些类似。另外,画法上同样都已是成熟的方阔皴法(编者按: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指用淡干墨涂染以表现山石纹理、峰峦折痕及树身表皮的脉络、形态),只是《濠濮图卷》笔墨更为精紧、洗练,《采薇图卷》则略显老态,个别地方拖沓、零碎,其荒率处甚至预示了马远的风格。但其艺术水准和笔法特征是统一的,特别是李唐勾勒山石、树木外轮廓的那种独特微妙的弧度,在其他画家那里是找不到的。可以大概确定的是,《濠濮图卷》是李唐画完《万壑松风图轴》南渡临安以后,但又早于《采薇图卷》的作品。
  如若我们对绘画史再熟悉一点,不难发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与此《濠濮图卷》高度相似的“双胞胎”画作,早年被定名为宋人佚名《秋林观泉图卷》。将两画稍作比较即可看出,通常临摹本惯有的特征,如细节模棱两可、含混其词,在《秋林观泉图卷》中显露无疑;而《濠濮图卷》上所显现出来的,则是大画家鲜明的个性,自信、肯定、自然的笔墨。看得再细些,还会发现《秋林观泉图卷》有明显临摹失误的地方,如右侧密林里掩映的树干、二人右侧坡石树根的穿插、左侧的飞瀑等处,背身向里的人物其腰间的带子和衣纹也改换了。结合其他诸多细节,它的摹制时间大概还到不了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绢本 188.7×139.8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万壑松风图》上,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的落款,是李唐进入徽宗宣和画院之后,创作的一幅巨轴山水。全幅的景物迫近观者;山石、林木皆以清晰的笔墨刻划,显示范宽对李唐的影响。此外,在画面上敷染浓厚的青绿颜料,代表李唐企图结合范宽画风与皇室所喜爱的古典装饰风格,这对南渡之后,院体山水画的发展有关键的影响。
  特征说明
  这幅画采取近观的“高远”表现法。近景为苍松石岸;中景为岗峦郁盘,穿插流泉悬瀑;远景的主峰突兀高耸,峰顶丛树密集,这三段景沿着画面的中轴线,由下往上堆栈,形成“高远”。画家藉由扩大前景,使画中的景物逼近观者,再将远景的主峰满塞画面,如一堵巨大的屏障,形成封闭的空间,让观者面对深幽的山谷,如临真景。
  李唐进一步改变范宽“雨点皴”的笔法,以更具有表现力,侧笔斜削的“斧劈皴”,搭配浓墨,来描绘山石粗砺坚硬的岩面,正如古人所形容的“峭壁如削”、”石如积铁”。李唐和许多徽宗画院的画家一样,具有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再现自然的能力,从此点便可以看出来。
  李唐描绘林木亦有独到之处。前景盘环交错的苍松,先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墨圈作节鳞,然后淡墨通过;针叶则以攒簇细笔画出,一丝不茍。远方峰顶密实的树丛,画家先用平行的短竖画主干,再以急促、强劲的横笔画叶,生动的笔法,让人彷佛听见强风吹拂,松叶沙沙作响。
  为了将群山的前后层次划分出来,李唐借用绢素本色,以留白的方式画云朵,让画面有疏密相间的效果。这种实中有虚的表现方法,即是南宋李澄叟在《画山水诀》形容李唐“落墨苍硬,辟绰简径,谓之实里有虚”。另外,画瀑水和流泉,也是运用留白的方式,施浓墨于旁,以示山石,水纹则以墨线刻划,表现湍急的水势,精致写实之处,若泉瀑有声。
  本幅画原是一张重彩设色的山水,如果近看,便可以观察到山石岩面以及松树针叶上皆敷染浓厚的青绿颜料。然而,在颜料剥落的地方,则清楚显露画家原来描绘物象,所使用的墨线及“斧劈皴”。李唐虽远承唐代李思训,但是他将水墨和青绿重彩两种技法相融和,开创出宋人“小青绿”法,直接影响了南宋的院画家萧照和刘松年。

李唐 红树秋山图

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

李唐 竹阁延宾图



李唐 长夏江寺图卷



李唐 清溪鱼隐图

【名称】宋 李唐 秋景山水
【年代】宋代
【简介】绢本墨画山水图,2幅。日本京都高桐院藏。

【名称】宋 李唐 村医图
【年代】宋代
【简介】立轴,绢本,淡设色,纵68.8厘米,横58.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一幅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情形。图中树荫下,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女3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作品通过对灸艾治疗这一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的具体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见大的寓意。不难看出,作者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是寄予很大同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