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学习 | 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你只需要做到这1点

 书语人间 2020-01-03

与智者对话,10分钟读懂一本好书,

点击上方书语人间关注我们哟!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172本书

《好好学习》


10年前,一位叫做成甲的年轻人,在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付费课程后,发现了一个bug,那就是,自己明明学了很多东西,却怎么也用不上。更糟糕的是,没隔多久,还全忘了。

于是,他便开始主动研究,如何把从外面学来的知识,经由自己的消化吸收,整合成体系的知识,再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结果,7年后,也就是2016年,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学习爱好者,凭借着自己的一套知识管理方法,入选了罗辑思维评选的中国最会学习的人

那么,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呢?和灵遥一起,走进这本《好好学习》吧!



01.

什么是临界知识?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比如,朋友圈里的一篇分析马伊琍文章离婚的文章、抖音上的一个搞笑段子,或是你朋友给你说过的一句话。

但是,这些信息,到底是不是知识,其实,是因人而异的。

在成甲老师的字典里,只有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比如,你看到了一个生活小常识,如,在吃海鲜的时候喝啤酒会过敏,从此以后不再这么做了,就是知识。但是,如果你下次有这么干了,这就不是知识了。


但是,知识与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知识可能会更加深刻地改变你的行为。

比如,对一个被惯坏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这个知识的出现,可能会从此彻底地改变他与别人的相处模式。

这样的知识,对你来说,就是临界知识,它取自物理学里的一个名词 —— 临界质量,原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一旦突破,才能产生惊人的爆炸。

把它应用到知识管理的这个领域里,它们就是经由深度思考后发现的规律,一旦熟练掌握,就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让你有种顿悟之感。



02.

如何学习临界知识:重要的是底层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够找到这些临界知识呢?

也许,有的人会想到读书」方法是很好,但是,没有思考的阅读,其实只是在浪费时间。

比如,灵遥在刚工作那几年,特别喜欢在读书的时候,拿出一支笔来画线,或是批注。尽管读完后,看着满篇的红线,成就感满满,但是能用上的,却不多。

这个方法,成甲老师一开始也用过,后来,他又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去观察,作者都是用怎样的思路在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自己熟悉的知识?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还能用在什么领域?

这个你所能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你的临界知识。


不过,话虽说得轻巧,这个方法用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我们在听到与自己固有观念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下意识地去反驳它。这就像是一个习惯了自己做决定的人,往往会在别人给自己提意见的时候,脱口而出你又不是我,你懂个啥?

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一切的不同意见,当成是做成一件事可能的风险点来理解。

比如,遇到父母会因为门当户对来反对你与你对象的婚事,你要做的,不是与你父母对着干,而是反思,为什么你父母会这么说?你与他有哪些不一致?你们能化解吗?化解不了怎么办?

把一切风险点都考虑清楚,甚至扼杀在萌芽里。你做成一件事的可能性,不就更大了嘛。

另一方面,找秘笈与急于求成,是人的通病。毕竟,有捷径可走时,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去选择这种看似「高回报,低风险」的方式。

然而,正如在考试中取得一个高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一样,干净利落地解决掉生活里的问题,也是长期积累,即慢」,的结果。

那么,哪些地方该快,哪些地方该慢呢?

在书里,成甲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在打通知识阻碍时,你的速度一定要慢下来。

举个例子,在读这本奇葩说团队执笔的《好好说话》时,我在说话的权力这一章节上,用了近4个小时,超过了我读余下内容的总时间。

之所以会这样读,是因为这一块的内容,才是作者整套理论的精华所在,你只有读懂了它,看懂了对话时的权力关系,才能灵活运用后面的技巧。

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想要学得快,记得牢,那么,在打底子的时候,可一定要静得下心来。



03.

怎样发现与应用临界知识?



有了好的心态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够发现,并用好这些临界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对不同人来说,打通任督二脉的临界知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通过复刻别人的成功经验,来让自己取得成功。

那么,如何了解你自己,找到你的临界知识呢?

答案是,反思,即通过复盘每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中作出的,以及都产生了哪些结果,来做出改变,便于自己在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比如,你希望不再拖延,你就要从接下工作的那一刻开始复盘,思考都有哪些原因,导致了你的拖延:是你不喜欢这个任务?还是觉得太难了?还是时间不够?

这样,下次你就能在接工作前,避免再一次掉进拖延这个大坑里。

在日复一日的反思里,你会一点点地发现你的问题,然后一点点地找到对应的知识来弥补它,慢慢的,你的成长曲线也就越来越陡了。


当然,到了新知识,只自己用还不行。

且不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在向别人分享的同时,你自己也在督促记忆的同时,发现自己的知识的阻塞。

比如,在读书时,我会发现自己在给小伙伴讲解一个概念时,常常会思维跳跃,中间省略掉好几个步骤。如果不是小伙伴的积极发问,都找不到问题的所在。

除了能够加深记忆和破除知识阻碍外,每多一个人加入到你的学习队伍里,你们就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也会更容易得到一个你们期待的结果了。


现在,是时候把你的临界知识,运用到生活里了。那么,如何才能够用好它,让它成为你的一部分呢?

第一个方法,是在不同的场景里,重复运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比如,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的这个临界知识,你既可以把它用在与父母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也可以把它用在与另一半的相处中,还可以把它用在与朋友的相处中。

第二个方法,是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地使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比如,复利」这个概念,你今年理财用上了,明年理财同样可以用上它,甚至来对比一下,因为复利的存在,两年你的收益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当然,只是练习还不够,练习后,你还得在反思中,不断地找寻其他的可能性。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在这本书里,作者成甲老师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在发现了问题后,如何高效思考,和解决掉它的故事。

因为成甲老师主要专注在知识管理这个领域,所以他谈论的点,也主要是如何从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把最有价值的那1%提取出来,反复练习,并为自己所用。

但是,你也要始终牢记,知识是为人,也就是你,服务的。换句话说,一切不能给你生活带来变革的信息,哪怕再玄乎,都不能称之为知识。

所以,如果你真的希望改变你的生活,无论你是采取读书、听讲座,还是与小伙伴交流、向大佬请教,你都要始终记得,反观自身,不做伸手党。

祝学习愉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