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道王义均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厨师!

 板桥胡同37号 2019-08-02

王义均——1983年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获“最佳厨师”称号,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中国功勋烹饪艺术家……说起王老,人人都要竖个大拇指,中国烹饪界年龄厨龄与其相仿的也不少,为何王老能获得大家的一致推崇呢?

到底何为大师,为什么是王义均?也许你能从此文中窥探一二。

他是继承者,

 从“蹭勺”做起  深得前辈真传

  所谓继承者,

是对传统技艺的学习、模仿,讲究惟妙惟肖,不差分毫。一个菜系的继承,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三十年。必须吃得苦中苦,方能学得艺中艺。

王义均13岁便步入“勤行”,开始了他的“蹭勺”生涯,从最基本的厨房打杂、各类糙活做起,数十年磨一剑。鲁菜的炸熘爆炒,汤汁糊芡,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王义均继承了前辈的良好品德,做人做事满满的正能量。

蹭勺,就是用细砂子和细炉灰轻磨细蹭厨师炒过菜的大炒勺,磨蹭得干干净净,再用水洗净,上火烘干,才能再次供厨师使用。这样做,是为了清除炒上一道菜时留下的异味,以确保炒出的下一道菜味道正常,这就是厨师行里讲究的“一菜一味道”。

“蹭勺”是一个非常辛苦的活。当时的“丰泽园”有3个火灶,大炒勺有47把,一天下来王义均就得“蹭勺”上百次。但王义均深知,这是学厨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所以,他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间,他还抓紧一切机会偷偷品尝菜的味道,暗中观察师傅的手艺,每天最早进厨房,最晚才出来,目的是偷偷练习刀功。

慢慢地,红白案师傅们对这个聪明勤奋的学徒有了好感,并开始让王义均接触案板,偶尔还会指点一二。

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以及师傅们的指点,王义均居然学会了多道菜品的烹制方法。

1957年,王义均正式拜丰泽园掌灶厨师牟长勋为师,签订了师徒合同。牟长勋当时是著名的鲁菜大厨,有几十年的烹饪经验,在制汤技术上堪称一绝。王义均在跟随牟师傅学习的三年时间中,基本上掌握了鲁菜的烹调技法,尤其在制做各种汤菜上,深得牟长勋的真传。

王义均与师傅们:左-牟常勋、中-郑福祥、右-王世珍

王义均向后师从鲁菜名师孙懋峰、朱家德学习刀工,继而又正式拜誉满京城的名师牟长勋为师,后又得到名师王世珍的指导。

他精通鲁菜,擅长海参的烹制,将众师之长与川、鲁、淮扬、粤菜系的精华相结合,融会贯通,在继承发扬原山东风味菜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革,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新菜清蒸珍珠鱼名噪一时;受粤菜师傅龚腾传授的五丝筒脆皮糊的启发,独创拔丝糊,制作出拔丝西瓜、拔丝葡萄、拔丝苹果,令人叫绝。

王义均作品:左上-酱汁鲈鱼方、右上-扒云片裙边、下-烩乌鱼蛋汤。这些菜品也是自1930年丰泽园饭店开业以来一直在售的经典菜品

他是发扬者,

首届全国烹饪大赛一人独获双奖

  所谓发扬者,

是在继承基础上再上层楼。是在熟练掌握了前人技能之后,能够出新,能够变革,能够有自己的东西,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要把传统的技艺和产品向前推动一点点。

在1983年的“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王义均一举夺得“全国最佳厨师”和“冷荤拼盘工艺优秀奖”两项大奖。这一成绩的取得,靠的不仅是他苦练多年的基本功,还有他敢于突破、勤于探索的创新。从继承者到发扬者百之有十。

1983年的全国首届烹任大赛,光报名做“葱烧海参”的就有八九个之多,王义均为什么能过五关斩大将,淘汰所有的对手而一举夺魁呢?这真是耐人寻味的。然而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王义均的“葱烧海参“确实很不寻常,可谓领异标新之作。他的破法是一改通常汁宽、颜色不艳的效果,而变为见汁不现汁,使之有一种辉煌的枣红色泽。

方法有四:

其一,他做的葱烧海参讲究自己发,一斤干参能出4—5斤海参,要用上好的高汤煨进味后,就把高汤倒掉,然后再重新启锅,用葱油炒出枣红色的糖色,现把海参加进糖色中着色调味。

其二,在大葱的处理上,他一反常规,人家用一根葱,他就用5根,首先从数量上就满足了葱味的需要。

其三,他把五根葱全制成葱油,首先选姜、蒜、葱、香菜四味放入油锅中炸制,待葱变成金黄色后再捞出。通常一斤料放入二斤油中,才能取出一斤三、四两葱油。然后选几节形好、色泽金黄的葱,放入碗内,加料酒、酱油、糖、高汤等上屉蒸几分钟。

经这一制,大葱形整而肉烂吃起来爽口味厚,能避免传统葱烧海参脱落而形乱,或者葱生硬而无味的毛病。

其四,烧海参时候,葱油下锅,炒好糖色,放入用高汤煨好的海参煸炒,让葱味充分浸入海参中,然后掺入适量高汤,调好味,收至汁快尽时勾芡后淋入葱油,收亮油后起锅。

最后,锅内再下入葱油,热后放入蒸透的葱节热一下,浇盖在海参上即可。这样烹制中五根葱的葱油分三次加入,整个葱烧海参的葱味全来自于葱油,葱味能不足么。

因此,王义均的葱烧海参不但味美,而且色泽、造型也美。人们向王义均为什么能有如此好的托时,他感慨地说:

“这一招‘葱烧海参’是得益于把我当成亲儿子一样对待的王世珍老师傅的真传。是师父改变了传统做法,才有我这个徒弟受益的今天,没有师父就没有我.....

他还说,那不仅仅得赖于先师的真传,也靠当代烹饪界高手的指点。川菜原调技师伍钰盛老先生在看了他预赛时制作的“葱烧海参“后,以商量的口气提出:这个葱是不是装在盘的周围,亮出海参好一些?他想,对呀,葱段仅作配料,配料却齐崭崭码在珍贵的主料之上,成什么话呢。

1983年,王义均在全国烹饪大赛上一人独获双奖

还是1983年这个全国大赛,他的冷盘“雄鹰展翅”获最佳奖,那构图是一只雄鹰刚离开栖息的山岩,腾空而起,英姿勃发,气势豪迈。

他选题选料,找到了丰泽园27岁的冷菜小师傅于铁柱:“于子,你给挑挑毛病。”

于子比比划划,毫不含糊:“您这翅膀不灵——改成这姿势好一点:爪子,这姿势……”

正像他尊重当年的师父一样,于铁柱们也尊重他。但不同的是,他不仅仅是他徒弟们的师傅,人有时也是他徒弟的徒弟——他从来不认为这有失体面。年轻人心灵手巧,接受新玩艺快,怎么不不应该经常向他们学习呢?

他是传承者,

徒弟青出于蓝

  所谓传承者,

是把自己学到的、创新的传授给青年人,师徒相传,是中国的烹饪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主要方式。

中国烹饪前辈辛勤之手,为我们留下数以万计的美馔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王义均心里永远不忘,自己正是因为前辈言传身教,加上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烹饪工作者,也要像当年师父传教自己一样,把前辈的烹饪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烹饪路上,王老步履不停,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徒弟。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屈浩和董振祥。特别是董振祥的“意境菜”,在鲁菜的基础上自成一派,声震海外。

在5月11日刚刚过去的中国烹饪艺术·师门大会上,王义均师门、刘敬贤师门、赵嘉祥师门、王兴兰师门、鲍兴师门等34菜系的多个师门代表来到现场。大会上,董振祥先生朗读了一篇文章:

致敬我的恩师王义均先生——

我师父王义均先生,对我宠爱有加,锦囊相授。我的董氏烧海参就是在王义均先生的指点下,慢慢成熟起来的,在这道菜里,王义均师父将自己的全部制作经验,点点滴滴教授给我。每当我对葱烧海参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时,师父总是大加肯定,爷俩直舒心怀,乐不可支!一直到现在,每有疑惑,或当面请教,或打一个电话,没有客套,像和父亲当年一样面对面,而后,师父再三追问,还有什么要问的……这时候,心里暖呵呵的,有师父真好!

八十年代,北京有一个京华名厨联谊会,会长是中国食文化会长李士靖先生,老先生今年九十多岁了,这是一个对中国烹饪贡献极大的人,他将北京各方菜系坐头把交椅的师傅收入其中,将每人的绝活,悉心总结、整理,编成京华名厨联谊会菜谱。联谊会一共有五十六个会员,在名厨联谊会里,我和王义均师父,同时入会,当然我是一个唯一徒弟辈的会员。在这个时期能见识各位大师们的技艺,让我成就今天的成绩,作用非凡。没有李士靖先生的顶力爱戴推举,我是没有资格进入这个大师云集的名厨联谊会的。写到这里我已是不能自己,泪流两行!

(2014年大董写于父亲节,节选)

收徒不是一件难事,难在是否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徒弟。从发扬者到传承者百之有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义均谆谆教诲小辈的高尚品德和无私传授技艺的精神,不仅得到徒弟,而且也得到烹饪界同仁的尊敬。

他,是真正的三者大师

所谓三者大师

当今社会烹饪大师很多,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大师,小编认为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去看,“一者大师”继承到位,实不易;“二者大师”发扬出新,事为艰;“三者大师”传承有青,是圆满。

王义均先生集继承者、发扬者和传承者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三者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