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元帝的政治手腕

 潇潇雨ekg9m5f4 2019-08-03

汉元帝刘奭在登基为帝时已经二十六岁了。

汉宣帝给他留下的辅政大臣以三个人为首:外戚史高,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其中史高是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前将军,周堪光禄大夫。

这个配置很显然是以自己人史高为主,萧望之和周堪为辅。

但是萧望之不是和能屈居人下的人。

早在汉宣帝时期,萧望之就认为自己应该做丞相,但是他不团结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耿寿昌设立常平仓,利国利民,但是萧望之却不同意。丙吉是汉宣帝恩人,还是名相,但萧望之看不起他。

于是汉宣帝曾经长期故意冷落他,来磨砺他的性格。

汉元帝登基时,萧望之已经学会了团结人。他团结了同为辅政大臣的周堪,还有自己一手提拔的门生故吏刘更生和金敞。

几个人组成小团体,不但把史高给架空了。还天天找皇帝进谏,要求把皇帝身边的人都换成“士人”。

当时萧望之是天下士人之首;又是权倾朝野,可以给士人们官位,所以就拿这个来吸引大批士子来帮自己。

帮自己干什么?排除异己。

尤其是他们想要把汉元帝身边的人都换成他们自己人之后。

汉元帝感觉到了威胁!

汉元帝刘奭是一个已经二十六岁的成年人,是一个跟随刘询在民间吃过苦、在朝堂见识过政治斗争的人,他不是一个懵懂的人。

萧望之等人这是要架空皇帝啊!

刘奭身体一直不好,体弱多病,所以不想费心费力学汉武帝、汉宣帝那样跟这些人争斗。

他想到的解决方法是引入第三股力量,制衡!

他引入的这第三股力量是宦官:石显、弘恭等人明习法律,又是没有根基之人。

汉宣帝就把中书之权给了宦官。

中书是国家枢机,掌管群臣奏议和机要。正是与这些萧望之等朝臣们针锋相对的职务。

萧望之等人刚把外戚史高给干趴下,又来了宦官,他们当然要抗议一下。

抗议的结果是萧望之的重要伙伴刘更生被降职。

这个信号很明显了:汉元帝不想照死里干他们,想让他们消停下。

朕的意思是势力均衡,不是你们士大夫们一家独大!

但是这些人还是不甘心,他们依然奋不顾身地要去灭掉政敌,好让自己一家独大。

凡是说他们好话的,他们就提拔;凡是说对方好话的,他们就仇视。

于是杨兴、诸葛丰、郑朋等人纷至沓来。

不管人品怎么样,只要是说了政敌的坏话,就先给升官。

萧望之等人这般做法,已经是很明显的结党营私了!

于是弘恭、石显等上奏汉元帝,说萧望之等人结党营私、妄图擅权。

汉元帝将几人打入大牢。

史书中说汉元帝不知道“入廷尉”就是进监狱,被石显等人欺骗,这才导致了萧望之等人的牢狱之灾。

但是很明显,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他老爹汉宣帝时就经常做这种事,他不应该不清楚。而且汉元帝想要给萧望之等人一个教训的想法也很明显,因为他在几人出狱后,直接剥夺了萧望之的官职印绶,又把周堪等人废为庶人。

出狱后,这些人还不知悔改。

汉元帝不久就把这几个人又给提拔了上来,想着他们能老实一阵子。

但是刘更生上书告变,说刚刚发生的地震就是老天的警示,老天肯定是想让萧望之等人上位。请陛下赶紧把我们的政敌清楚掉。

萧望之的儿子也跟着上书,说了同样的话。

刘更生很快再次进了大牢,萧望之在抓捕他的人来的时候饮鸩自杀。

当初汉宣帝曾经弄死了盖宽饶、韩延寿、杨恽几人。

这几人都为什么呢?

盖宽饶上书要求汉宣帝学三皇五帝,把皇位禅让出来。韩延寿用官钱放高利贷,还私自铸造御用刀剑。杨恽多次诽谤朝政。

当年三人死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觉得太残忍。

但是现在经过对萧望之等人的多次教训而不知悔改,他终于明白了政治的真谛。

他用一场为萧望之之死而惋惜的假哭来收买了人心,又提拔了匡衡等老实安分的人,又继续用宦官来制衡士人。

终汉元帝一朝,这种制衡都很有用而且高效。最主要的,用来制衡的宦官们,一点真权实利都得不到。

他的这一招也被后来的各朝各代所效仿,比如东汉用宦官制衡外戚;宋朝不想提拔武将,就提拔了宦官童贯;唐朝用宦官制衡藩镇;明朝用宦官制衡朝臣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