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为什么要写这篇呢?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被众多的心理学流派搞晕了。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荣格、焦点、叙事、积极心理学、沙盘、合作对话、人本、后现代......,完全搞不懂它们的由来和关系。 为了搞清楚,看了一些书和网上的资料,一查就收不住。心理学的流派万万千,面生的、深奥的、闻所未闻的。一番恶补之后,有了一些个人的理解。是否精准,也无力深究。如有不同见解,请各位看官,隔岸观火,笑而不语即可。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最早的心理学家之一,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ous 1908) 为什么这么说呢? 心理学并不神秘,当人类开始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运作,产生好奇的时候,就开始了心理探索的过程。 当一个人对于生命、死亡、孤独和意义等有了兴趣,对于心理的探索,就展开了属于自己的旅程。 大约6岁的时候,我与外婆有过一段对话。那天,村里有人过世了,敲锣打鼓,很多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外婆,那是什么?” “是有人死了。” “死了是什么?” “就是永远不存在了。” …... “你会死吗?” “会的。” “我会死吗?” “会的。” “要是人不会死该多好。” “是啊。” 我还记得当时躺在古旧的高床上,昏暗、温暖。外婆睡在里面,我睡在外面,我闻着外婆身上腐朽又好闻的味道,思考着“永远都不会存在”是什么。似乎从那一刻开始,童年就多了一些不同,那或许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生命、人生与我。 也许,对于心理的探索,就在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开始了。 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精神、自由意志、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古印度的瑜伽传统中,也存在着心理学的形式。 从古希腊哲学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人类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 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关于精神运作、自由意志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对话,可以说是西方心理学的溯源。 朋友「寒」曾经在欧洲某个国家居住过一年,在一次聊天中。说起国内外环境的真实情况,让人感叹。国内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确实出乎意料地更快地发生了。 我打趣地说:“我最敬佩的就是数学家和哲学家,两者研究的都是思考的方式和本质。思考的方式,对应社会的形态,神学对应封建社会、个人主义对应资本主义社会,而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才因此而产生。” 思考方式决定的东西,比预想的更多。 心理学是从人们如何感知现实、意识的性质以及研究疯癫的起源开始的。 我们可以追溯到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由威廉・冯特 (Wilhelm Wundt)在1979年德国莱比锡建立。 心理学围绕着实验而组织起来,它是科学的。它研究行为、个体以及心理过程,从人类负责的经验中,找到赋予你更大能力的因子,控制影响你生活的因素,从而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这就是心理学诞生的目的。 展开来讲,心理学有5个目标: 1、精确的观察 2、解释发生的事情(通过一个潜在的原因,解释多种行为,也就是形成理论) 3、预测效果(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行为(让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 5、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终极目标,还是要落地呀) 以吸烟为例。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找到有效的因子,形成一个理论(如何降低吸烟的频率),进而去预测使用这个方法后的效果,应用这个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吸烟的频率,生活的质量就提升了。 这就是我对于心理学的简单理解。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讲,主要分为「心理学的经典时代」、「当代心理学」以及「主流心理学」(这个是我自己的归类)。 心理学的经典时代 心理学经典时代两个重要的观点,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可以称之为心理学的2大基石。 结构主义:心理的内容 结构主义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所有人类的精神活动都是由基本成分来组成的。 结构主义采用“内省法”来进行研究,也就是描述自己的感觉。它把所有人类体验都归为感觉,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 结构主义的分支:格式塔(Gestalts),也成为完形治疗。开始把许多体验作为有组织的整体,也就是整体大于所有部分的总和(你画画的过程大于每一笔的总和)。 关于完形我写过一篇相关的小文: 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 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流动的,心理活动的目的和过程中习得的能力是更为重要的。 机能主义不重视科学的实验室方法,反而加入了“情感、自我、愿望、价值甚至宗教和神秘体验”。 在我看来,机能主义是对于结构主义很有价值的补充。其加入的实验室之外的部分,对于人类来说,是更为重要的直接体验(而非实验室冰冷的数据和方法)。 当代心理学的7种观点 现在很多心理学流派,也许采用了多个观点的结合,与其将他们分门别类,不如提炼出主要的方法和管,更有实际意义。 《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提出了当代心理学的7种观点。这7种观点,都代表了对心理学核心问题的一个不同看法,每种观点都促进了我们对于人类体验的理解。 1、生物的(biological perspective) 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 生物观点,对于心理研究的作用,非常巨大。我们常说的左右脑,左脑代表理性思维,右脑代表创意和情感。对于大脑的研究,也支持了潜意识冰山理论。 多巴胺让我们快乐,肾上腺素产生幸福,百忧解调整情绪。 2、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 prospective) 行为是有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技法。 在我们熟知的「佛洛依德」所提出最初的心理动力模型中,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天性并不总是理性的,它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 提到佛洛依德,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梦的解析、潜意识、人格发展等。佛洛依德强调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阶段。新佛洛依德主义扩展了这个理论,加入了个人成长中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互动。 经典精神分析,以及新精神分析比如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依恋理论、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等,都采取了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3、行为主义 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的行为。 最简单的理解是驯兽师,以及孩童的正向激励。厌恶疗法也是基于行为主义的观点。对于行为主义,我本能的不喜欢,就不在这里多做说明了。 4、人本的 每个人都是先天良好,具有选择能力,自身的潜能也会不断地发展。 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人本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从冰冷的实验,发展出一种有温度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空间,人本也是我极为喜爱的观点之一。 5、认知的 思考决定行动。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由过去的经验决定,这是我们养成的习惯。但更多「重要的行为」是从全新的思维方式中产生的,这就好像是「意识的进化」。 我们对于外界的反应是基于我们内在的“主观现实”,主观现实是由思考方式产生的,改变思考方式就可以改变主观现实,从而影响到“客观现实”。 我曾接受过几次“认知心理治疗”,治疗师给过认知调整的家庭作业,是在生活中“写不同的观念”。当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去写下这个想法的其他方面的可能性。有一定的效果,但单纯的认知治疗容易产生抗拒。记得当我是这么对咨询师说的:“我为何要改变我的想法,我有思考的自由,也有拥有自己想法的自由。” 6、进化的 进化的观点很好理解,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我们可以知道,适应环境的基因可以被遗传下去。进化的观点在心理学中也是如此,但进化的研究因为时间的限制而无法采用实验来进行研究,所以需要很多创造性的构想(也可能变成幻想)。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小孩子喜欢吃糖是进化的选择,再自然不过了(不喜欢吃糖的小孩都被进化淘汰了)。看男人和女人对待情感的态度,也容易为男人的花心和女人喜欢更多资源的男人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借口)。(这一段中的观点其实是对于进化的一种片面甚至可能谬误的解读) 7、文化的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对于心理的影响有多大?在科幻片《降临》中,外星的文字代表了另外一种思考结构和能力。从中文和英文的字形差别和语法结构中,也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文化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观点是发展变化的,也许会有更多的观点加入,譬如新的哲学体系的诞生,或者量子力学的发展等。 流行的心理学流派 心理学流派实在太多,很多心理学流派可能采取了多种观点和理论的组合,将它们分类是一个左右为难的挑战,所以这些分类和整理也就更多随了自己的喜好。 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治疗流派,一类是心理学技术。治疗流派可能包含多种技术,心理学技术也可能在多个治疗流派。
三大主流疗法(精分、认知、人本) 精神分析咨询: 一周3、4次,躺椅、自由联想、分析移情阻抗。 心理动力学咨询: 一周2次左右,不使用躺椅,包含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等视角。 认知行为疗法: 短程为主,不以人格发展为目标,着重于恢复社会功能,擅长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行为问题。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的目的是重塑真实的自我,并使其与外界和谐统一。人本主义认为人有智慧和能力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不需要对来访者进行指导。来访者在表达与被接纳中,产生自我接纳以及领悟,并产生积极的行为。 后现代心理学 相关阅读:走进后现代心理学世界 1、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我尤为喜爱的一门技术,它不仅可以单独存在,也在有意无意融入了诸多系统。我们在与朋友深谈时,有时就无意使用了叙事的方法。在深度的诉说生命故事的时候,我们就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过去,以及生命事件的意义。在说故事的时候,带来更多的自我发现,带来启发和成长。 故事有很美的隐喻,神话和童话就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我们如何定义自己,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如何赋予生命意义。 推荐书籍:《叙事实践地图》-迈克尔·怀特 2、SFBT短程焦点解决模式 SFBT是从大量的心理治疗观察中,研究“咨询的有效性”所产生的系统。SFBT常被称为“焦点解决”或“短焦”等。 SFBT从19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逐渐发展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焦点解决短程心理治疗」,以及教练方向的「焦点教练」(关于教练会在下文做详细说明)。 SFBT在杭州尤为盛行,学习者众多,但入门及掌握精髓却颇为不易。 推荐书籍:《尊重与希望》-许维素 3、合作对话 合作对话,从字面意思来讲,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双方合作的意思,在这里,治疗师不是专家。在技术之外,它更像是一个无为和无知的空间,邀请双方共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4、反思团队(回想治疗) 该疗法适合在团队中使用,核心的概念是,当事人描述问题所使用的语言和角度,才是问题的本质。而在反思团队中,当事人则容易获得多元的视角和思维。 积极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模式主导了整个20世纪,在20世纪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定义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及研究满足、满意、幸福、快乐、乐观、希望等情绪体验。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从悲观的修补创伤,转向更为积极的一面。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普通的人,如何发展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推荐书籍:《持续的幸福》-马丁·塞里格曼 家庭治疗 原生家庭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很多大人的模式会继承给孩子。一些孩子的问题,其实和大人的问题有着根本的联系。家庭治疗将来访者放在关系和环境中去考虑。 家庭治疗的创始人Bowen,他最主要的理论包括自我分化、三角关系(比如父母之间的冲突将孩子拉入其中)、核心家庭情感程序、代际传递、情感隔离、社会情感过程。 家庭治疗发展出众多的流派,包括家庭系统排列(简称家排),家庭系统排列由德国的伯特·海宁格(Bert Hellinger)提出,也被称之为「爱的序列」。通过排列家族成员代表的位置,找出家族中隐藏失衡的动力,并移动家族成员代表回归正确的序位,让爱恢复流动。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系统排列,在国内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它被赋予了一些神秘性,以及依赖性。以至于产生了一些并其(海灵格)本意的心态。比如「家庭造就了我的问题」、「以此作为终极的目标、放弃自己的努力」等。 推荐书籍: 《回家》(美)萨尔瓦多·米纽秦 / 麦克·尼克 荣格分析 我一直看不懂荣格的书,看了荣格自传、半本「金花的秘密」,至于红书完全是看不下去。 荣格探索潜意识的经历特别有趣,那些意像,以及智慧老人原型费乐蒙,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同时荣格说的「自性化的一生」,也符合现在日渐增多的「自我成长」的需求。 有一本与原型相关的书《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在我读的时候,让我对于一直摸不头脑的「原型」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推荐书籍:《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 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好像很容易和荣格分析放在一起,可能是因为申老师在国内发展荣格分析的时候,顺带着推广了沙盘游戏治疗。 我没有正式体验过沙盘游戏,只是看到的时候自己随手摆了摆,对于沙盘游戏为何有效,实在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玩玩沙子就有治疗的效果,而咨询师在旁边,什么话都不讲。 我能理解的沙盘游戏的效果,最直接的就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游戏的世界中(沙盘中),而游戏天然就包含着阻碍和恢复。同时沙盘游戏的非语言性,尤其适合儿童来进行(当然也适合成年人)。 我比较熟悉的「OH卡」也被称之为口袋沙盘,相同的原理是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让我们进行投射和想象,区别是沙盘游戏非语言的更多一些。 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 为何沙盘游戏这么流行,因为国内很多咨询师普遍水准不高,话聊容易变成尬聊,有了沙盘不那么尬」。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不过确实有一个工具,就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空间,在建立关系和构建疗愈空间上,有很大的作用。(OH卡也是如此) 催眠治疗 催眠治疗是误会最多的一种治疗方式了。大众对于催眠停留在催眠表演和深度催眠回溯(前世今生等)。 现代催眠治疗始于米尔顿·艾瑞克森,艾瑞克森为催眠取得了心理学界的合法地位,艾瑞克森的催眠也被称之为第二代催眠。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弟子斯蒂芬·吉利根 发展出来的被称为第三代催眠的「生生不息催眠(Trance)」 推荐书籍: 《英雄之旅-自我发现的旅程》作者: 斯蒂芬·吉利根 《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传记) 游戏治疗 孩子生来就以游戏的方式探索世界和认知、发展、完整自我。 游戏治疗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治疗师以及他所采取的治疗方式(比如人本的治疗)。 游戏治疗采取多种方式,比如上面提到的沙盘治疗、或故事、绘画、戏剧等。 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想法、情感、情绪体验。创作过程比作品更重要,作品没有统一的审美。 在非语言的自我表达过程中,痛苦或事件被具像化,并获得一定程度的转化。在创作完毕后,创作者对于作品和创作过程的描述,也会达成自我清晰、了解与疗愈。 艺术治疗的形式包括自由绘画、叙事绘画、制作面具、音乐、舞动、戏剧等表达性艺术。 艺术治疗根据治疗师理论的不同,可能会加入心理分析或其他后续治疗。 团体治疗 团体治疗相对于个人治疗,是一群人组建了一个团体,并赋予了治疗更多关系和社会的因子。人们的互动模式可以在团体中重现。 根据团体的不同,常见的有「开放团体」、「封闭团体」、「成长团体」、「治疗团体」、「同质团体」等。 团体根据所使用的心理学理论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一些深度心理动力学的团体一般是封闭团体(中途不加入新人),参加之前需要先进行面谈(以排除一些风险)。而成长团体和开放团体(中途可以加入新人)则没有特别的前置环节。 对我来说,团体的意义,在于自我表达、倾听、完善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模式。 常见的心理学沙龙(比如非暴力沟通沙龙等),无论是开放的和封闭式的,根据喜好选择即可。 而深度心理动力封闭团体、荣格小组等。对于参加者有一些心理状态上的要求和评估,同时也需要对团体活动的带领者有一些专业上的考量。 推荐书籍:《叔本华的眼泪》-欧文亚隆 教练技术(Coaching) 教练 (Coaching)起源于七十年代初的美国,从日常生活和对话、运动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发展出来,使被教练者(Coachee)洞察自我,发挥个人潜能,有效激发团队并发挥整体的力量,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力。 教练 (Coaching)技术最初被应用于企业较多。现在已有很多不同的发展,包括生命教练、高管教练、企业教练、团体教练、生涯教练等。 教练 (Coaching)与人本主义治疗有诸多相通之处。比如以来访者为中心、相信当事人的能力与智慧、不进行心理分析、不提供建议、发展个人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等。 教练 (Coaching)技术区别与其他治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务实」。围绕着目标,进行信念、意义、价值观的探索,构建视觉化的图景,以及行动路径,并通过切实可行的计划,展开当下的行动。 教练 (Coaching)技术,在国内也曾有过很多滥用与误解。有赖于「创问中国」(http:///)在教练领域的传播和推广,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真正认识它。 我也写过一篇关于教练(Coaching)的普及介绍文章:什么是Coach教练 | 关于教练的个人看法 推荐书籍:《改变提问、改变人生》-梅若李·亚当斯 其他(方式方法) 有一些特别流行的方式方法,未能作为完整的治疗体系,但确实简练有效,而且广受欢迎,故在此列出。 非暴力沟通NVC: 非暴力沟通的提出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使用它来谈话和聆听,可使人们达到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的状态。 非暴力沟通的特点是理论简单,容易实践,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非暴力沟通基本可以视为一种「自助型」的心理技巧,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并在生活中使用它,去改善自我关系、人际关系。非暴力沟通同时在冲突解决方面,富有成效。 推荐阅读《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PET父母效能训练: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1962 年创建了PET,托马斯·戈登师从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PET通过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积极有效的关系,来同时发展双方(父母和孩子)。 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源自美国,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正面管教倡导一种“不惩罚”、“不骄纵”的育儿态度,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tips:「正面管教」有一些褒贬不一的争议,如有选择它的意愿,可以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有助于你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 儿童技能教养法基于SFBT焦点解决,简练的15个步骤,找到孩子需要的技能,克服他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方法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区别于PET父母效能与正面管教),而且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一个方法。 推荐书籍:《儿童技能教养法》-本·富尔曼 重要: 简单实用的技术,在容易上手的同时,也因为缺少了相对应的完整系统理论的支持,而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和偏差。 而且因为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有些水土不服。 如果在接触这些有效方法的时候,产生了兴趣,那么补充相应的「系统知识」是我的一个建议。 ![]() 关于发展性心理治疗的建议 心理治疗并不是心理出了问题,才去选择的一种服务。人们可以更多将它作为一种预防、个体发展的需求。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是身心障碍,选择对应的疗法即可(比如抑郁可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等)。 发展性的心理治疗需求,选择就更为丰富。 如果是体验,可以参加沙龙、团体,也可以选择接受一对一的咨询,根据个人喜好即可。 如果是基于学习的需要,从是否容易「自助」(在生活中使用)的角度,根据个人经验我做了一些分类和推荐(仅供参考和娱乐)。 1:易上手 积极心理学 认知行为疗法 非暴力沟通 艺术治疗 2:难精通 后现代心理学 叙事疗法 教练技术 人本主义治疗 催眠 3:难上手 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 团体治疗 家庭治疗 沙盘游戏 荣格分析 ![]() 后记 心理学有着长的过去,和短暂的历史,理论的更新迭代非常迅速。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生活。 在这个充满焦虑同时拥有着无限可能性的时代,西方的心理学,东方的思想,都在发生着融合。在接触心理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人性中本质的相同。 这种神奇的杂糅,以及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相映,却让心理学的未来和现在充满着巨大的未知。那些昙花一现,或者继往开来,严谨和不严谨的学派,是人类探索自由意志、存在本质、人与万物关系的山谷回音。 仿佛置身于丛林与碑谷中,在血与火的硝烟沉寂后。静静地看着自己,这个从自然中诞生,被社会赋予个性,又寻找着真实自己与生命意义的地球生物:人类。 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