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的辨证法

 智慧旅游519 2019-08-03

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播放状态的两个特点:

1. 只有存量,没有增量;

2. 是屏蔽对话、互动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屏蔽VUCA——思维和表达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

无论播放、打印,还是念稿子,都是通过“播放状态”来终止认知,终止跟认知相关的VUCA。

正如我们说过的:认知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它包含着各种变量,我们要借助各种手段让我们的认知从混沌到有序,同时还要避免在认知过程中随时可能陷入的各种跟VUCA相关的状态。

我们在上个单元里讲到一个观点:我们说话,一方面是为了“让别人听见我们说什么”,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听见我们自己说什么”

“让我们自己听见我们自己说什么”是要让我们已有的相对模糊、混沌状态的思维,用客观化手段,实现跟自己的对话,并且在这种对话当中,实现认知增量。

但是很多对话其实是“伪对话”,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播放”:习惯于播放状态的人,表面上是在跟别人对话,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

实现真正的对话

怎么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呢?辩证法

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来证明某个结论。这里的“证明”和几何学的“证明”不一样:几何学的“证明”是先有结论,再接下来去证明这个东西;辩证法是开始是一个对话,最终得出对话者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结论。

如果仔细观察和反省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认知的获得都是这种状态:我们持有某种观点跟另外一个人进行真正对话的时候,最后得出了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是远高于你们最初持有的那个结论的。

这个对话的过程可以用一句很拗口的话来描述——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

不论你是在跟别人对话,还是演讲,当你一旦使用了客观化手段把它说出来,我们的自我就分成了两个自我:自我一和自我二:

  • 自我一是“言者”,自我二是“听者”;

  • 自我一“言者”说出来,自我二“听者”听到以后,会进行思考,悄悄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面对“听者”提出的观点,“言者”也会作出适当的反应;

  • 这个过程就像下棋:在棋盘上开始下棋,过程就展开了,最后达到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意中的结果;

  • 无论是“自我表达”还是“对话”,都是一个让“言者”变成“听者”,又让“听者”变成“言者”的过程;

  • 说话的人听到一段话以后,进行了一个对弈,最后得出一个新鲜的、高于认知存量的结论。

《追求卓越》的诞生:两个自我的对话和博弈

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是这么写出那本畅销全球的《追求卓越》的:

这完全是一个偶然的事故,汤姆·彼得斯原本是一个管理咨询顾问,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会上的一个演讲者没到,主办者就希望他能代替那个演讲者做一个演说。汤姆·彼得斯觉得这个任务非常重大,开始还有点儿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去做。

演讲那天,他很早醒了,用铅笔在酒店的便签纸上写下了八条要讲的内容——写出这八条内容的时候,汤姆·彼得斯自己都觉得吃惊,“原来我的思想是可以分为这八个层次的”。

接下来,他按照这个前一天晚上都还没想好的提纲进行了演讲,效果非常好,他说,“我竟然有这么多新鲜吸引人的思想”。通过这次演讲,他终于听见了自己的声音,知道自己知道些什么了。

演讲过后,汤姆·彼得斯觉得应该把自己既有的这些观点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开始做这件事情,后来就写成了一本书。

汤姆·彼得斯说:如果没有那一次演讲,我就不会写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不是我简单地从大脑输出来的,也不是有一本书在我的脑子里打印出来了,而是当我开始表述的时候,就开始了两个自我之间的对话和博弈,然后这两个自我互相逼问、追问、辩论,使得一些新的认知出现在我头脑当中了。

这就像棋手下了一盘很好的棋:棋局不是他事先能够想到的,他只是在棋逢对手的情况下下出了一盘好棋

辩证法:知识存量→知识增量

我们再来看辩证法:它通过辩论来证明一个未知的,但又不是凭空出现的结论和认知,是两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两个自我之间的一场有品质的对话产生的认知结果。

无论演讲还是写作,都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通过两个自我的辩论,把认知存量转换为认知增量

写完一篇文章以后,我们会修改,就像很多作家都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改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跟自我对话的过程;文章只有写出来以后才能够看到其中的缺陷,也只有看到其中缺陷的时候,你才可能去修改——反复修改的过程,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没有客观化,就不可能有迭代;没有迭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认知。

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的,思想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形式:

  • 我们的认知结果,通常叫做thought(思想),但是认知的本质不是thought;

  • 一个处于播放状态的人,他的思想是一个名词、一个过去式,而真正的认知是一个进行时——thinking;

  • 一旦停止了thinking,认知也就终结了——它不是一个通过建设性的深切对话实现认知增量的过程。

至此,我们对辩证法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 它是一个对话;

  2. 它是有认知增量的。

辩证法的整个过程是不同于播放式、打印式的生长和展开的过程,我们必须强调的是:

  • 辩证法是对话,但对话不一定就是辩证法,二者最重要的差别是包含的规则和逻辑;

  • 如果没有规则和逻辑,对话很容易变成“自说自话”,甚至是对抗、“语言的跷跷板”——双方分不出胜负,并且都在力图把对方压住,最终形成不了任何增量;

  • 有人说,“90%的对话都是无效的”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没有逻辑、没有规则的跷跷板和游戏。

我在下节课会和大家分享:如何让我们的对话成为有认知增量的辩证法。

利用“拉波波特法则”实现认知增量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到了:

1. “播放状态”、“打印状态”是一种非认知状态;

2. “洗脑”不是对内容的清除和输入,而是形式上的格式化,是为了终止认知状态;

3. 终止认知状态的还有“跷跷板式的对话”——玩跷跷板的过程同样是没有认知增量的;

4. “雄辩症”、“杠精”的共同特点是“只有存量,没有增量”。

1.共识

我们现在经常感叹“沟通如何困难”,“共识如何破裂和难以达成”,但是,到底什么是“共识”呢

认知常常被理解为“双方的让步”,但让步本身是存量,没有增量。辩证法是双方都带着各自的认知存量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实现双方的认知增量,而这个双方共有的认知增量就是共识

辩证法常常是“正反合”,这个“合”恰恰就是增量。辩证法达到的认知增量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出现——另外一个生命才是共识,而不是“你让点儿步,我让点儿步”的一个妥协。

我们可以区别一下三种共识:

强制性共识:实际上并没有达成共识,但由于一方处于绝对强势状态,另一方只好作了让步。这是一种伪共识。

交易性共识:我有我的利益底线,你有你的利益底线,在两个利益底线之上,双方出于利益考虑形成了某种妥协。

真正的共识:在辩论和对话中,双方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当改变发生的时候,一方发现自己的认知恰好跟对方的新认知是重叠的。

2.拉波波特法则

我们经常把沟通理解为“消除堵塞,消除障碍”,而英文中的“沟通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本意是“共同在”的意思——沟通的本质是形成共识。

很多所谓的沟通,从沟通的愿望出发,结果形成了更大的沟通障碍,甚至成为完全的对立,把对话变成对抗,甚至是变成战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种所谓的沟通,是没有规则,没有逻辑的。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拉波波特法则(Rapoport's rule):你想和对方达成共识,那么你的整个对话过程中,同意和反对的比例大概是3:1——我们通常的对话和沟通,基本上是一上来就在反驳对方的观点。

拉波波特法则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

在你要反驳对方观点之前,要非常清楚、生动、不偏不倚地复述对方的想法,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对手听了你的复述以后,会在心里说,“谢谢,我刚才要是能像你这么表达就好了”。

第二步:

你要把对方观点当中你同意的部分列成一个清单——第一,我同意你什么;第二,我同意你什么;第三……尽可能让这个清单,既要清楚,量又要足够多,要让对方觉得你是他的另一个自我。

第三步:

你还要强调“对方的观点如何增进了我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你从对方的观点里学到了什么东西——这是在表达你的认知增量。做到这一点,不是礼貌就可以达成的,你必须要对对方的观点有深切认识,必须要在听完对方观点以后,实质性修正你的某些看法,让对方实实在在感受到你从他的观点当中学到了什么。

这三步像下围棋:设定一个深藏不露的目标——你最不同意的那个观点,然后把它围住。在你想吃掉一颗子的时候,必须要围到它,如果你围不到这颗棋子,它是随时可以逃逸的。

第四步:

开始阐述你对对方不同意的地方,让对方感觉“你就是他”,是一个正在处于反省状态的他——你的这种行为不知不觉把对方带入到一种反省,或者一种“自我对话”的状态。“红花也要绿叶扶”,你所不同意的观点,在你们相同的众多观点映衬下,就会显得特别突出,对方就会进入到一种自我修正的状态,这时就很容易达成共识了——这个共识就是一种认知增量。

所以我们说:辩证法跟一般对话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是有规则、有步骤、有逻辑的,不是在比谁的声音大、谁的权势大,而是遵循这些规则进行对话的时候,你已经远离了“播放状态”、“跷跷板状态”,让你,也让对方远离了“杠精状态”。

3.存量与增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你提出批评的时候,不是把你既成的一个观点强加给对方,而是在你跟对方对话的过程中,悄悄地放弃了自己的很多观点——你已经通过这种对话获得了新的认知。一定要把你的批评过程,让对方感受到是他自身循序渐进改变自己认识的过程。

更简单地说,你提出的批评,对方感受到的是他的认知增量,换句话说,是用助推的方式让对方实现某种迭代。

我们讲过,“助推”是一种把你的意志转变为对方意志的过程,让对方的改变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助推”是一种温和的专制主义,是一种在失控当中实现控制的手段。

通过“对话和辩论”形成的共识,已经分不出这个观点是你们双方哪一方的,你的,还是他的了。“共识”就是双方都认为是属于自己认知的那种认知。

这个单元的关键词是“存量与增量”。认知状态是一个进行时的状态,是thinking而不是thought,不是过去时,也不是一个名词。衡量自己是否处于认知状态,就是看你的认知是否实现了持续地从存量变成增量的过程。

一句话,所谓“认知”就是从播放状态、跷跷板状态、抬杠状态转变为有逻辑、有规则、有方法的对话,也就是辩证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