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阳铁轮织布机

 旺旺的天一阁 2019-08-03

位于保定东南约三十五公里的高阳县。全境地势平洼,河流交叉流速缓慢的河水无法带走从上游下来的许多淤沙。停驻下来的泥沙将河床和河口填的很高,此地十年九涝。尽管高阳农家勤于耕种,却收益极薄,于是种植棉花的普及,使素有“机警而进取高阳农家找到了聊以补家的手-织布。至明万历年间高阳织出的土布已经很有影响成为了著名纺织之乡。并在其后的数年数百年间汇成了一副恢弘的长卷永久的载入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册。

民国时期铁轮织布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留祥佐村人王世颖率先购进日本生产的铁轮织布机从事宽面土布的生产成为高阳第一家引进铁轮织布机的厂家。八年之后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闻奏王世颖用铁轮织布机织布的事迹兴奋的赏其七品知县顶戴。王世颖面对突然降临的荣誉”,惴惴不安我一个布衣百姓哪能与知县齐名,就叫我七品老百姓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阳商会成立颇具眼光的高阳人商学并重,不仅创建了商业学校还建立了工业研究所

这一年由安新来高阳经营布线生意创办了赫赫有名的“蚨丰号”线庄的杨木森从天津请来技术人员。仿照日本田村洋行织布机,改进制造出织宽面的脚踏式织布机。新机器的使用提高了织布工,织出了品质精良的布匹

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秉熙等联合开办铁轮放机工厂专事制造新式织布机。高阳纺织家庭工匠制的生产方式开始瓦解那种粗糙不均、长短宽窄不一、每批长五左右幅宽一尺二寸的人工小布开始退出高阳纺织舞台的中心。截至宣统三年1911),高阳县织布机全部由原始木织机进化为铁轮织布机。

自从洋纱进口和足踏机引入以来人们对民族织布业的前途抱有无限的憧憬。对于织布技术素有训练的高阳人来说技术革新并非障碍,于是高阳风气之先。此时,包括蠡县、清苑、任丘、安等地在内的,以高阳为为中心的一个大的织布区域业已经形成各地商人云集高阳,涌现出以蚨丰、庆丰为代表的布线达五十家之多。

这时商人雇佣制出现了撒机子就是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商家将一部分棉纱散发到乡间让指定的织户按规格要求织成布给予支付一定加工费用作为回报。是这种商业组织形式促进了高阳织布业的发展。这小儿穷的三等小县真正踏上了兴盛之途

1920年末,高阳织布区域的专业工人超过五万人高阳布区机已达两万一千多架。到三十年代高阳的提花机达到四千五百台,铁锻机,锦地皱,人造丝织品等达到十几个品种。高阳的纺织数量惊人而且质也达到了一流水平现在印染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以织布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条促成了强大的资源吸纳优势资本的聚集效应。高阳纺织业在国内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购销网络。一批知名布线庄在全国2079市,共设立外一百六十七个,南到广东辽宁。东达山东西至新疆在外蒙、南阳、日本也设立了外。高阳通吃天下高阳人意气风发。

清末民国初期高阳民族工商业兴旺发达离不开洋务运动”“新政的强力推行持续的繁荣景象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就职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近代知名经济学家知教授对高阳调查一年之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了专著《高阳-乡村织布业的一个研究》。而这一项专项调查的幕后委托人是美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及资源调查委员会。此后日籍美国人在琳达..格罗也出版了反映高阳纺织业发展的专注《革命中的农村社会》。

此时的高阳工商界喷涌出一批在精神和道德上让社会有较高认同的实业家是他们的机警、果敢与创造力,成就了高阳纺织的蓬勃崛起、迅速发展。在这批卓越的民族工商资本家当中最具深意的大概就是苏氏家族了。

,高阳沙窝村人清末秀才,先在村中教私塾后到城里教小学晚年开办织染工厂定名“仝和工厂1921年苏家兴起的重担落在苏泉三子苏秉璋的身上。仝和工厂起步较晚,却能后来居上这与富有知识、思想开放的主持人苏秉璋密不可分。

1934年,仝和厂扩建了北厂新建了南厂,盖房百余间。添购提花机八十多张又增加了锅炉、染槽、精炼釜、轧光机、拉宽机、干燥机、丰田电动织布机等全套机器织染设备和一辆汽车从业人员增至四百余人形成染、织、整理、光和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仝和工厂在本设营业部外,在西安、洛阳、南阳、许昌、汉口、徐州、潍坊等地设有外推销产品并在天津收购进口麻丝,有人记得当年仝和工厂大门上的楹联是同心勤织纺,和气乐经纶

1938年日寇占据高阳县城,苏秉璋操劳半生的和工厂毁于日寇的三光政策之下,其二哥苏秉杰愤然从军,率子苏阔之和厂里部分工人枪支参加了吕正操将军领导下的抗日队伍

如果没有日军的侵华战争已经具备了现代工业组织的一切文化和制度形态的高阳,或许真可以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纺织中心。面对敌人的封锁高阳人恢复了人工纺线用原有机解决生活需用支援前方军用没有颜料,高阳人民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用土贝子、高粱帽、槐米做用扎染、蜡染工艺把白布染制成各种花型的布做衣服、被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乐观将生活进行的多姿多彩。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写下了一段至今让高阳人骄傲的往事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命令。冀中军区命令所属部队马上脱下便衣换上军装向日伪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冀中区党委和冀中行署提出口号:一切为了前线胜利!行署主任罗玉川亲自动员人民群众为子弟兵做军服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冀中军队部队三万多人全部穿上了用高阳布做成的灰色军装。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阳的纺织印花业再次迎来繁荣兴旺的发展时期,从1954年起逐渐向保定、唐山、石家庄、天津大中城市输送了数万名技术工人。

改革开放后高阳人又一次开始了织布业的民间复兴。有人拿白洋淀比喻高阳纺织业的兴衰以前白洋淀的水很大,满淀的荷花,后来水源断了人们甚至赶着马车在里行走,谁知道1998年突然下了暴雨水来了一二十年没见过的荷花又冒了出来,依旧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今高阳纺织厂家是星罗棋布,纺织从业人员近二十万。中低档毛巾总产量占到全国的百分之三十八,纺织品行销全国各地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阳县成为了中国产业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全县农民纯收入的一半儿都来自纺织业。当年创业者负责民强国的梦想正在后来者激情奋发中实现。

高阳纺织业发展大纪事

一、明清时期

据县志载:高阳自古“民风淳朴,勤于耕织”。

高阳地势低洼,河流交错,是有名的“十年九涝”灾区。盐碱遍地,有“种一葫芦打一瓢,遍地都是兔子毛”之

谣。农民生活维艰,以纺线织布补充生活之不足。

明初,棉花种植引入河北。

明廷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高阳籍驸马王昺赴广东崖县,购来大花棉籽。

明代后期,高阳农户已植棉,纺线织布,自产自用。

1765年(清乾隆30)

直隶总督方观承到高阳体察棉耕并绘出棉花图十六幅,恭呈御批,乾隆欣然配诗,并允刻石传世。

1877年(光绪3)

德和号钱庄建立。光绪末年改为线庄,1912年叫布线庄。

1881年(光绪7)

庆丰义号开业。

1890年(光绪16)

土布形成市场。莘桥集上土布销售近千匹,县城集日销售1200匹。小本布贩渐多,收买本地土布,远销外乡。仅季朗一村,即有贩布独轮小车60辆,行销保定、博野、赵县等地。

1900年(光绪26)

留祥佐村人王士颖率先购进东洋铁机,招工织造,成为本县宽面土布织造之始。

1901年(光绪27)

县城数户人家集资购买日产织机两架,安机濡上书院偏房内,仿织宽面洋布,因织机不良歇业。

1902年(光绪28)

杨木森创办“蚨丰号”。

1906年(光绪32)

由安新人杨木森、武安人李条庵、本县李香阁、韩捷三、韩钜宸、张筱良、张造卿、李馨斋等创建商会。改良织

布,培育人才,建立“商业学校”,为纺织业造就了一批骨干人才。韩钜宸(伟卿)任会长。(后有李条庵,王

永希、丁芸阁、常翊华任会长)

商会建立“工业研究所”,派人赴天津日商田村洋行学习铁机织造技术。

同年,杨木森从天津请来技术人员,仿照日本田村洋行织布机,自制织宽面布的足踏式铁机。

1908年(光绪34)

光绪皇帝闻奏王士颖用铁机织布的事迹,赏赐七品知县顶戴。王士颖吃惊地说:“我一个布衣百姓,哪能与知县

齐名,就叫我七品百姓吧”。“七品百姓王士颖”被传为佳话。

4月,本县仿造新织机,推行渐广。

县商会为方便客贩推销土布,呈请县令暂免境内工商税费,以让利于民。

1909年(宣统1)

天津商务总会创办。提倡“开通商智,振兴实业”。天津成为高阳布业发展的依托。

高阳布业的织造,采用分散经营的方式,进行家庭手工操作。

1910年(宣统2)

7月,天津九诚铜铁厂张自珍来高阳推销自制铁轮织机,很受欢迎。

1911年(宣统3)

县内织布机由木机改为铁机,织宽面土布,迅速崛起,结束了土线木机时代。

二、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1)

蚨丰、庆丰义、德和号正式改名“布线庄”。

各地商人集结高阳,布线庄兴起。

1913年(民国2)

高阳建立了线市。线市除办理棉纱、人造丝交易外,还办理国内金融汇兑。一些“撒机子”,“织茬子”,收布

也在市场交易。

1914(民国3)

平面织机在高阳布区有5600台。

山西平定人开始在高阳开染坊。原料是靛蓝、五倍子、乌拉蔓、槐树豆等。手工染色,此称“蓝缸”。

1915年(民国4)

小王果庄、王福、南圈头等地,有人利用小提花机首次织出电光小提花布。“方锦被面”,走俏市场。

日本产大提花机入境。

1916年(民国5)

“怡记成”染坊开张 。

1917年(民国6)

高阳印染业起兴,手工染,人力砑。

1918(民国7)

出现了专门染线的小工厂。

1919年(民国8)

原先用人工砑光法整理布匹,后来大批量的条格布、麻布需要轧光整理,于是出现机器轧光厂。

1920年(民国9)

全县吞吐棉纱10万包,销布400万匹,价值2000多万元。

高阳布业第一次兴盛时期。

高阳布区包括高阳、蠡县、安新、任邱、清苑、肃宁、河间。东西长约90里,南北宽约50里,包括500多个大、

小村庄,人口约50万人。因为高阳县城是纱、布的集散中心,所以当时在这里所产之布,统称为“高阳布”。

兴盛原因有二:一是铁机洋纱的输入,结束了几百年来土线木机时代,由家庭副业升为织布手工业;二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洋货输入几乎断绝,各地宽面布供应不足,给高阳布业一个发展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