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说到尼采,大多数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陌生,当然了,这里说的尼采可不是我们的国产手机,他是一位让西方世界为之"颤抖"的哲人。 我想,我们身边的人对这位德国哲人熟悉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者就是尼采的语句意境优美,哲理丰富,不像别的哲人说的话一样,晦涩难懂,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将他的话引用; 二者就是尼采的名字短,就两字。 (尼采影视剧形象) 尼采出生一个牧师家庭家里,他父亲曾经在皇宫任职,音乐和诗歌是他的最爱,这对尼采的影响很大。 可惜的是,在尼采五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在不久之后,尼采身边年仅2岁的弟弟也随之夭折去世。 亲人的相继离世,自己身体状况不太好,加上不愿和人交流,导致他的性格很孤僻,这和我们现在说的"自闭孩子"有点像。 (尼采画作形象) 但可能恰是因为这种"自闭",再加上父亲的原因,尼采在很早接触了人间最为美妙的诗歌和音乐。 之后,便开启了他的人生"开挂"之旅:4岁已经会吟诵诗歌了,9岁就开始自己写诗歌,14岁进入出过很多名人的普夫达中学,学习古典哲学。 这一大摞的经历,妥妥的学霸一名,而对于自己的这个不同寻常经历,尼采在《瞧 那个人》给出了解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环境的因素;二:尼采的独立思考。 (尼采) 17岁尼采首次患严重疾病,身体健康开始恶化起来,只能回家休养,这时候的尼采还是一个文艺小青年。 患病的疼痛、没朋友的交流、亲人离世之痛,导致尼采整日感时伤怀,抱怨不公,搞得像一个忧郁的伤感王子一样。 在莱比锡,他偶然读得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不可自拔,此后他的世界中就多了一个偶像。 (叔本华) 叔本华对尼采有着极大的影响,尼采的思想源泉可以直接追根到他这里。 作为唯意志论的叔本华,他同时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对于他来说,生命是痛苦的,活着是无意义的; 而作为学生的尼采,虽说同样也赞同老师的悲观主义,但是尼采却得出了一个与自己老师截然不同的结论——他是肯定生命的。 (叔本华与尼采的形象) 尼采与叔本华的相遇,他们思想之间的碰撞与交流,直接将尼采从文艺小青年引导上哲学家的路上,大神跨越时间空间的思想交流,恕我等凡人愚昧,膜拜至极。 他曾在《欢悦的智慧》一书中说过:决心反对基督教,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动机,而是兴趣了。在这之后,他说出那句摧毁西方精神世界的话——上帝死了。 (尼采的画作形象) 在那个大多数信奉基督教时代里,不得不说,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尼采的思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极大的冲击。 当时正值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受战争的影响,作为一个热血青年的他义不容辞,先后两次都是第一时间参军。 但别忘了前文提到过他从小体弱多病,又加上近视,勉强参了军,结果就是两次参军都是以悲惨的结局收尾: 第一次在军训的时候他从马上掉下来,在床上躺了半年; 于是第二次他就只能当个护理兵帮助一下后勤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 虽说两次都没能真正的上到战场上,但这两次的经历却让他看到了太多的悲剧,他逐渐对战争产生抵触和反感。 在他眼里,战争是和魔鬼挂钩的,无论谁是赢家,最终都必然会导致文化的衰退。 虽然最后的德国都以胜利告终,但他对德国依旧还是抱有很大成见的,对这个国家的一切都感到失望,他曾公开抨击批评德国文化,他指出:德国文化没有意义,没有实质,没有目标,只不过是所谓的"公共舆论"。 他的大胆前卫,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对他排斥。 (尼采语录) 1882年,尼采遇见了让他爱恨纠缠的女孩——莎乐美。 莎乐美可是当时的一个风流人物,当时的她备受追捧,就是这样一位21岁的俄罗斯小姑娘,却弗洛伊德、里尔克都等人都传有绯闻。 而在那段时间,尼采在准备他的新著作,期间莎乐美担任他的助手,尼采非常喜欢这位美丽的俄罗斯女孩,随后的日子里,尼采通过朋友向莎乐美求两次婚,都以失败告终。 莎乐美对这位才子,有的只是仰慕欣赏他的才华,并没有想过要和他谈情说爱,恋人做不成,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淡,后来关系破裂,最终以分手告终。 尼采后来曾说过这样的话:男人啊,你到女人那里去的时候,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 (莎乐美) 莎乐美离开之后,尼采重新陷入了孤独中。 事业的坎坷、爱情的不顺、外界的非议,再加上自身的头疼、胃病的折磨,让生性孤僻的尼采越发脆弱,精神状况越来越不稳定。 而让尼采最终崩溃的,则是一匹马。 在都灵大街头,尼采看见了一匹受虐的马,这一幕极大程度的刺激了他,他发了疯似的跑过去,抱着母马痛哭流涕,结果马因为受到惊吓,将他重重地摔在地上。 不省人事的他,被当地居民送到医院之后,医生将其诊断为精神分裂、瘫痪性麻痹。 ![]() (影视剧片段) 这位说上帝死了的天才疯了,疯于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前卫思想,疯于无人能知的情感。 世间失去了这位时代的发声者,时代的鸣钟伴随着这位天才变疯而长眠。 说"上帝死了"的这个哥们,最后却因为精神崩溃也跟上帝走了。 ![]() (尼采语录) 尼采的一生中写过很多的著作,最为出名的就莫过于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本书中,他首次提出了超人以及永恒轮回的概念。 他借用《圣经》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凝聚在了一位叫做查拉图斯特拉的小人物身上,当他从山顶走下来之时,便是他的智慧洒向人间之际。 尼采,他是西方的超人。 1900年,尼采走完这一生最后一程,伴随鲜花和掌声与世长辞。 浩瀚星海的银河,群星灿烂,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即使熄灭了,但他折射的理性和智慧之光,永留世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