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脑小血管病的研究实在是太火了!曾几何时,我科室也以研究该病-特别是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为要务。但随着中心战略的调整,我们不再以此病研究为重点。但毕竟该病太常见了,占缺血性卒中的1/4多,因此,经常是:你见或不见,她就在那里!今天,让俺说说对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代表-CADASIL的一点粗浅认识…… 患者男性,51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0年余,言语不清7年余”住院。 现病史:患者10年余前无诱因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持续2小时完全缓解。7年前又出现右侧偏身麻木,右侧肢体无力,走路右偏,自觉右脚踩棉花感,但尚能行走,同时出现言语不利,发音含糊,当地医院按照“多发性脑梗死”治疗后遗留言语不利。1月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治疗后仍遗留言语不利,走路时感觉右侧下肢稍感无力。3年前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加重,治疗后好转。2年前自感右侧肢体无力,视物模糊,治疗后遗留轻度右侧下肢无力。半年前右侧肢体无力症状再次加重,伴不自主哭笑,此后性格改变,表现为沉默,易激惹,并近期、远期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发病以来,神志清楚,饮食可,睡眠可,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个人史:高血压20余年,最高160/100mmHg,开始服用赖诺普利和呋塞米控制,后换用厄贝沙坦,血压控制尚可;高脂血症7年余,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晚。吸烟30余年,平均5-6支/天,近10年偶尔吸烟;饮酒30余年,平均2-3两/天,近10年偶尔饮酒。否认冠心病病史,否认糖尿病和精神病史。 家族史:父亲死于肺癌,母亲60岁痴呆,已去世;胞兄患“脑血管病”,具体不详。 查体:血压113/81mmHg,心率80次/分,神清,构音障碍,不自主发笑,记忆力下降,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容积正常,右侧下肢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手指鼻稳准,右手轮替试验笨拙,闭目难立征阴性。双侧针刺觉及音叉振动觉对称。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掌颏反射阳性,双侧Hoffmann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阳性。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住院后检查: 血、尿、便常规:正常,凝血像:正常;传染病系列:正常;生化全项:正常;抗磷脂抗体,血沉,CRP,抗链球菌“O”,类风湿因子,甲状腺功能,免疫全套,ANCA:均正常。空腹血糖4.6mmol/l,糖化血红蛋白 5.5%,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0.79mmol/l,肿瘤标记物及副肿瘤抗体:阴性。 TCD发泡试验及微栓子检测:阴性;心脏彩超:二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颈部血管超声: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细;腹部超声:肝囊肿。 该患者青年男性,反复发作TIA、脑梗死,遗留右侧下肢轻瘫和构音障碍,病情逐渐进展,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假性球麻痹和性格改变,查体示双侧锥体束受累,结合头核磁显示典型的脑白质疏松、多个腔隙和多发微出血征象,故诊断脑小血管病毫无疑问。但病因是什么呢?该患者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糖耐量异常,吸烟30余年,多发微出血多位于脑干及基底节等穿支动脉部位,故病因考虑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似乎是成立的。但仔细想来,患者发病时仅40岁,血压并非太高,平时控制尚可,而临床进展如此之快,影像学表现如此之重,似乎也不太好理解。 患者2年前曾住院检查,当时头核磁如下: 头核磁Flair显示双侧外囊明显受累,似乎提示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如CADASIL可能,但双侧颞极并无异常,因此诊断CADASIL也不确定。按照2017年日本学者提出的诊断标准,≤55岁的患者,具备下列两项即可诊断Probable级别的CADASIL:1)至少两项临床表现:a.皮层下痴呆,长束征或假性球麻痹;b.卒中样发作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c.情绪障碍;d.偏头痛;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3)CT或MRI显示累及颞极的脑白质病变;4)除外其它脑白质病如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等。该患者具备这种可能性。 由于患者母亲有“痴呆”病史,胞兄患“脑血管病”,为了排除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可能,建议完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该样本在NOTCH3基因exon8发现一处杂合突变点:c.1258G>T (鸟嘌呤>胸腺嘧啶),导致氨基酸改变p.G420C (甘氨酸>半胱氨酸)。HGMDpro数据库报道:此突变位点报道为致病突变(DM,报道疾病:CADASIL,12146805)。 至此,该患者确诊为遗传性脑小血管病—CADASIL(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近些年,神经内科关注的一个新的热点就是脑小血管病,关于脑小血管病的概况,有兴趣者可先翻阅5月4号的《老王看病》—脑小血管病遗传性还是获得性?。研究脑小血管病,必然会提到CADASIL,该病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我科室较早的开展了对此病的研究,并已有多篇文章发表。 该患者最近再次进行了头核磁检查和相关评估:HAMA:5分(2年前4分),被试人没有焦虑症状;HAMD:10分(2年前3分),可能为轻微的抑郁;MoCA:19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涉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2/5,记忆力3/5,言语功能,抽象思维0/2,定向力4/6;MMSE:24分(2年前29分),轻度认知功能缺损;Berg平衡量表:46/56分;Hachiski缺血指数量表:13分(大于等于7分属于VD);ADL:21分(正常)。同2年前相比,影像学表现更为典型,脑白质病变更为广泛,脑萎缩加重,特别是胼胝体受累更加突出。 CADASIL,以偏头痛、反复发作性皮质下缺血、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和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其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学表现,并通过皮肤活检和基因检测确诊。 先说临床。2009《LancetNeurology》将CADASIL的临床表现归纳为五个方面:有先兆偏头痛、皮层下缺血事件、情绪障碍、淡漠和认知功能减退。1)20-40%的CADASIL患者伴发有先兆偏头痛,是普通人群的5倍,且常为首发症状,平均发病年龄30岁(6-48岁,女性平均26岁,男性平均36岁),但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CADASIL患者偏头痛发生率并不高,仅5%左右;2)皮层下缺血事件包括TIA和缺血性卒中,发生于60-85%的CADASIL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岁(20-70岁),大部分患者无常见的血管危险因素,队列研究显示高血压仅见于20%的患者。缺血性事件大部分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纯运动或纯感觉缺损,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感觉-运动缺损,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大部分患者数年内会有2-5次卒中复发,逐渐进展,导致步态困难、尿急、尿失禁和假性球麻痹;3)情绪障碍发生于20%的患者,一般表现为严重抑郁发作;4)淡漠,独立于抑郁,见于40%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动力缺乏,主动性下降;5)认知功能受损,这是CADASIL第二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表现为执行功能和处理速度的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广泛的认知功能减退,并随卒中复发而恶化,最终进展为痴呆,但严重失语、失用、失认罕见。除此之外的临床表现包括:痫性发作(5-10%),颅内出血,耳聋和帕金森综合征等。各种临床表现的自然病程如下图所示。 再说影像。诊断脑小血管病,MRI当然较CT更有优势。除了个别早期仅表现为先兆偏头痛的患者其MRI正常外,CADASIL患者的MRI异常改变可较其他症状提早10-15年出现。MRI出现异常平均在30岁,随着年龄增加而异常更加明显。最常见的异常为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T2或Flair高信号,首先为斑点样或结节样,后来变得弥漫,大部分对称,外囊和颞叶前部分的高信号则高度提示CADASIL。颞极高信号是CADASIL的影像学标志,可见于90%以上的患者;外囊-岛叶高信号,尽管特异性不如颞极,但在疾病的早期可见。基底节和丘脑也可受累(有别于MS),有时累及脑干和胼胝体。另外,在T2异常改变的区域常出现性质、大小和数目不等的腔隙脑梗死,通常晚期易于发生。DWI可发现新近发生的梗死,有时为多灶。其它核磁发现包括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主要位于基底节区;T2*可发现微出血,微出血的发生率随着年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白质病变广泛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然后谈谈分子遗传学。CADASIL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19号染色体短臂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编码含2321个氨基酸的单次跨膜受体。该受体的胞外区包含34个表皮生长因子样重复序列 (EGFR)—每个EGFR包含6个半胱氨酸残基,3个Notch/Lin12 重复,1个单跨膜区,1个细胞内域(包括7个锚蛋白重复序列-ANKR)。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CADASIL的致病突发均在受体胞外区,基因突变可导致在某一特定的EGFR产生奇数半胱氨酸残基,破坏二硫键配对,使Notch3受体在胞外异常折叠或二聚化,影响与配体的结合及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 NOTCH3基因含33个外显子,研究发现所有CADASIL突变均发生在编码34个EGFR的2–24号外显子。迄今为止,已经发现200多种致病突变,集中于基因的5′端编码区,主要位于编码EGFR2–5的3号和4号外显子,3、4号两个外显子涵盖了65%的已知突变,其次为11号外显子。95%以上的突变是错义突变,其它为小的缺失或剪接突变,所有突变均导致EGFR出现奇数半胱氨酸残基。2017年王建林总结中国CADASIL患者NOTCH3基因突变情况如下。 NOTCH3基因仅在人类血管平滑肌上表达,故突变时,其微血管病变并不局限于脑小动脉(包括脑穿通动脉和软脑膜动脉),而是全身的动脉系统,表现为小动脉壁增厚、硬化、管腔狭窄、局部缺血,而内皮结构完好。 最后谈谈病理学。CADASIL患者的脑病理改变为典型的慢性小动脉病:弥漫性髓鞘苍白,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脑白质疏松,脑白质和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而大脑皮层则存在广泛的神经元凋亡(特别是Ⅲ层和Ⅴ层),特别是存在严重皮层下缺血病变时更为突出。 CADASIL具有特征性的动脉病变,主要累及小的穿支动脉和软脑膜动脉,表现为动脉壁增厚,导致管腔狭窄,内皮细胞正常,在动脉中膜(延伸至外膜)存在非淀粉颗粒样嗜锇物质,致使平滑肌细胞发生显著的形态学改变,最终从血管壁消失。颗粒样嗜锇物质,是CADASIL特征性的超微表现,位于平滑肌细胞表面。 CADASIL虽然临床表现在脑,但动脉病变也存在于其他器官,如脾、肝、肾、肌肉、主动脉和皮肤,故可用皮肤活检标本诊断该病。对于非典型CADASIL,皮肤活检GOM的阳性发现是诊断CADASIL最直接的证据。另外,采用NOTCH3 单克隆抗体免疫染色皮肤标本,可显示NOTCH3蛋白在血管壁的沉积,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分别为85–95%和95–100%)。 遗传学检测是诊断CADASIL的金标准,但切忌滥用。如果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且存在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或具有阳性家族史,却没有高血压病史,遗传学检测应该进行。如果患者没有家族史,仅有先兆偏头痛,而MRI显示仅有几个点状T2高信号,这时候进行遗传学检测是有争议的(挣钱不易,能省则省! 当然,遗传学检测也不是万能的。当: 1)患者临床和MRI表现高度提示CADASIL,但分子检测(23个外显子)阴性;2)检测到一个不涉及半胱氨酸残基的意义未明的突变位点,这两种罕见情况下建议进行皮肤活检电镜检查。
|
|
来自: 张建新saatwez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