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我们看子路跟冉有问了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这里的“斯”在这里应该是连词,将“闻”与“行”两个动词连起来,意思听到就要行动起来,“诸”就是“之乎”,但“闻”什么,“行”什么呢?——应该是真理、道义,就是听到一件有道理的事就要立即去做吗? 我们看一下孔子的答复,他回子路的是“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什么事就立即行动呢?”而告诉冉有说“听到就要立即行动起来”。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公西华在旁边听者就比较疑惑了,于是问孔子,为什么冉有和子路俩人问的同样的问题,而你告诉他们的答案是不同的呢?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时做事容易退缩——就是人比较现实,碰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容易妥协,所以我告诉他要坚持真理和道义,不能向后退。而子路则不同,“兼”的本意是“一手抓住两株稻禾”,就是他做事容易贪功冒进,不知道去评估自己的能力,就想本来卫国的政局已经混乱到了极点,所有人都不讲求道义,而子路却想去跟昏庸的蒉(kuai)聩(kuì)讲道义,结局却成了子路被砍成肉泥,孔子知道他这个缺陷,所以告诫他凡事不要冒进,需要听从一下“父兄”(泛指有经验的师长)的意见。 其实我们看《论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人,孔子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其实这都是孔子因人施教,所以东汉崔寔(shí)给朝廷的《政论》中说“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见《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