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我们很多人都很熟悉,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也是白话文的普及者,其实对于国人而言,鲁迅先生在民众心目当中的地位普遍很高,尤其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中看起来,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但是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一句话,放在今天,似乎我们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甚至是有些迷茫。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突然感染胃疾,病入膏肓,但即便就在这个时候,仍然挣扎着爬起来,写下了《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在这篇文章里面,鲁迅先生指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作为中华文化的先驱者,竟然对中国的汉字做出了如此的评价,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或许很多人认为这不过就是鲁迅先生去世前说的胡话。 实际上在此前鲁迅先生很多著作中,都曾经提到过对于汉字的看法,甚至认为自己也是被方块汉字束缚的一个人,在鲁迅先生看起来,中国应该选择一种类似于拉丁文这样的一种简便的文字学习,并且指出中国人已经被汉字奴役了上千年,而应该打破牢笼,让人的思想不再受到方块汉字的束缚。 何以鲁迅先生如此仇视汉字,其实也是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看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社会,虽然辛亥革命打破了这一樊笼,而且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全新的一种教育理念模式在广泛的开始,在这一部分新人类的带动下,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人的思想也逐步的开放。但鲁迅先生却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发现在中国接受新文化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的国人仍然坚守愚昧落后的制度,这让他感到十分的痛心,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鲁迅先生第一次注意到了汉字的问题。 过去人们并不是像我们现在一样使用简体字,而是繁体字,这种字体虽然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是却极其不利于传播,在当时识字认字只是局限于一些知识分子,鲁迅先生认为过于繁杂的汉字,不利于中国人接受全新的思想教育,因此主张寻求更为简便的文字。 其实鲁迅先生这个观点虽然有些过激,但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繁体字晦涩难懂,即便是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一部分民众在使用繁体字的时候,常常是拿起来就忘了怎么写,由此可见汉字的简化早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必要的过程,我国在1935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全国推行了简化汉字,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了数十年的推广,简化汉字才彻底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并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汉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