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就像水管一样,使用的时间越久,水管内壁的污垢也就越多。 而,血管内的“垃圾”,其实就是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物质。 由于血管壁出现损伤,导致多余的脂类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从而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 为何血管越来越堵?医生:4种食物是祸根,多吃1口血管多堵1分 1、加工食品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被加工成拆开即可食用。 先不说食物在经过多次加工以后营养流失严重。此外还加入了多种化学物品,经常吃会增加血管内“垃圾”。 如:火腿肠、熏肉、腊肠等等,经常食用对血管的危害非常大。 ![]() 2、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如:心、肝、肠、肾等,深受许多人的喜爱。 然而,动物内脏多数含有较多的脂肪以及胆固醇,通常比瘦肉中的胆固醇高出3-4倍左右。 因此,若中老年人经常吃,就会导致体内血脂过高,新陈代谢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 ![]() 3、含酒精饮料 酒精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 研究证明,大量饮酒,除了会损害肝脏,还会刺激血管痉挛收缩。 同时,酒精进入血液内,会损害血管,导致血管破裂。若,血液内胆固醇堆积,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从而,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 4、高热量食物 当人体摄入的热量过高,不能被完全消耗,就会转变为脂肪的形成堆积在人体,从而诱发肥胖的产生。 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危险的存在。 因此,平时应少食用高热量的食物,如:油炸类、肥肉类等。 ![]() 血管也是有年龄的: 0-12岁——血管非常健康,没有任何沉淀物; 12-30岁——血管内开始出现沉淀物,胆固醇脂肪越来越多,需要注意饮食结构,多做运动; 30-50岁——逐渐开始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50岁以后——血管逐渐硬化,堵塞,造成心肌梗塞、血栓等。 ![]() 养血管,30岁后正是时候,这4件事常做: 一、主动喝水 水是最好的稀释剂,经常喝水,可以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 夏天,人们很容易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就会造成血液粘稠。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喝太凉的水,一定要喝温水。 因为水温太热容易导致消化道粘膜受损,还会加速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 过凉的水会刺激肠胃道血管痉挛收缩,反射引起心血管收缩,造成心脑供血不足。 ![]() 二、补充营养 血管需要“抗氧化”,当人体自由基过多时,会造成血管内皮老化,引起动脉硬化、弹性变差,使得血管内更容易沉积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疾病。 而抗氧化剂,可以捕捉并消灭“自由基”,减少其对血管的伤害,维持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预防血管疾病严重化。 生活中,茶叶就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如玲珑菊、枸杞子、覆盆子、绿茶叶等。 其中,玲珑菊属于四大怀药之一的药用菊,不仅抗氧化剂含量最为丰富,且富含钾和三萜类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泡茶、做粥时放些,有利于减慢血管退行性变,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 三、勤锻炼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还能够促进血管内废物的排出,增加血管的弹性。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并且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的水平。 建议:平时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跳绳、做健美操、骑自行车等。 ![]() 四、控好情绪 控制情绪,也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一种手段。 情绪的激动,会诱发脑梗、心梗等疾病的突发。 此外,若人体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心跳加快,血压也会有所上升。 这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大忌,一定要提高警惕。 建议:平时学会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促进心脑血管健康,可以为人体神经系统功能增添新的动力,充分发挥身体的潜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