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5后的工厂生存规则:学徒结束后第三个月我们集体去找厂长

 寻梦向天歌 2019-08-04

我总觉得像我这样出生在85之后,95之前的人应该算作一个单另的时代,而不是把我们分为80后或是90后。因为85年之前于70年代更近,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之后的生活环境的差距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结婚买房和工作选择这些事情上的。而95年之后又于00年代更近,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所面临的的选择和对未来的规划更加多样和清晰。

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高速化发展的时候,也正是85后这一代人成长结束开始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我觉得城镇化中的城,不应该被一、二线城市所代表,那些内心的不安分正蓬勃的年轻人,他们身处于这种变革之中,自然不愿再扛起父辈们的担子。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又确实没有太过大胆的想法,太过超前的智慧,所以他们更多的进入了三线、四线这种多到数不清楚的县城、区市之中。

原因很简单,消费相对不高,工作相对好找,离家相对较近,人生不至于太苦。不苦不是因为不愿意所谓的“996”拼搏赚大钱,而是人的本性多趋于安逸而不是漂泊,而且这些小城中也不会有那么“激进”的企业。并且他们的出身,他们所受的教育,影响他们思维的生活环境,早早的就把他们的未来规划固定了。

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了。

07年高考非常的差,父亲想让我补习一年,考一个三本或者别的什么的。父亲在煤矿工作了一辈子,他想让我离开这个圈子,开始不一样的生活,我可以理解他的想法。但那时候的父亲绝对想不到,几年后的房价会涨的那么疯狂。而短视的我也看不到太远的事情,我知道家里经济状况并不优秀,于是直接报名了只招矿务局子弟,并且包分配的技校。并且以超过录取线200多分的“优异”成绩,进入技校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高级技工岗前培训课程”。一年后我的弟弟也做了同样的选择,虽然我们一家这一代人基本上断送了走出去的机会。但我们兄弟俩早早的上班,在县城房价初涨之时都有了落脚点,省去了几十年的房贷之忧。虽然不够光鲜,但腰杆却是直的。

85后的工厂生存规则:学徒结束后第三个月我们集体去找厂长

虽然那时候的技校对矿务局子弟来说算不上什么好的选择,但有非常多的农村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再靠天吃饭,会花大价钱买一个矿务局子弟的户口或名额,让孩子进入技校等待分配一个铁饭碗。而且我们那个时代我们那个环境,中考的淘汰率也是很高的,基本只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孩子可以继续再上高中。

那些没有继续学业,或者去了中、大专的孩子们,逐渐转变成了新一代的进城务工人员,煤炭相关企业工人,或各个不同社会岗位的普通上班族。

09年技校毕业,非常幸运的分配到矿务局“总部”所在的“三贤故里”,免去了远放矿山下井挖煤的不幸。下井挖煤虽然赚的不少,但做工人想要通过上班变得富有还是很难的,而且井下环境危险特殊,下井基本就是用健康用生命还有家庭(因为上班时间长,陪伴很少)去换钱。矿务局的所有普通家庭,没有一家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井下工作。

85后的工厂生存规则:学徒结束后第三个月我们集体去找厂长

我最大的幸运在于分配到了一座在城市的工厂之中,这里有比乡镇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环境,而回家只需要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从满是煤尘,遍布烟囱的矿区来到这里,就是人生的一次上扬。

但是年轻的我却怎么也想不到,有时候方便的生活就好像一条平坦的道路,走起来虽然轻快,却绝少有上坡的机会。与我同一时期的不少朋友,他们的运气“不好”被分配到了矿井上班,又脏又累起早贪黑的非常辛苦。虽然他们不愿意,但是那时候是煤炭最好的年代。我们还在赚微薄的学徒工工资时,他们已经收入四五千了。而且矿上的生活成本低,房子也不贵上几年班就赚出来了。关键是找对象还容易,毕竟年轻的男男女女们都是一个矿的,没有谁看不起谁的,大家都是门当户对啊。

刚分配到机修厂那会真是非常快乐的一段时光了,刚工作没结婚,身上没有任何压力,工资虽然不多但也足够花了。我们技校一个班的40几号人前几天才喝了散伙酒,隔天就全部分配到了一个单位,这缘分真是几世都修不来的。

85后的工厂生存规则:学徒结束后第三个月我们集体去找厂长

又自由又不会寂寞的我们每天在网吧开黑关注新网游的发布,每夜撸串嗨歌身材渐渐变得臃肿思维渐渐变得缓慢,却没注意到街道上除了工商、建设,又多了很多一般只在电视广告中看到的银行。也根本不懂得在一个水浅王八多的老国企,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获得一份足以应付未来生活的收入。

总之就这样无拘无束的青春时代,在没有主流电影文学中那些堕胎、互撕、出国等等所谓的伤、别、离之后悄无声息的于我们渐行渐远。

我们的机修厂是一座秉承无数优良传统的老企业,他同新中国一起经历了诸多的艰辛,他坚韧、无私、智慧,并且固执。

85后的工厂生存规则:学徒结束后第三个月我们集体去找厂长

我们上班时已经不需要像电视剧里所描绘的六七十年代那样,要给师傅端茶递水打扫车床什么的。在旁边看着学着,慢慢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听到最多的是哪个老车工的加工精度如何的高,哪个钳工师傅的手段如何的巧,哪个电工大拿的活如何的细致,哪个电焊工大神曾经焊过大船,哪个锻工高手可以用废弃的轴承打一口锅或者一把菜刀。

等等这些如同传奇的故事,虽然不会让我的眼里亮起闪闪的星星去崇拜,但年少的心也不会纯粹没有希冀。

在机修厂上班自然是要学技术的,车、钳、铆、电、焊五大工种没有师傅带,先不说学不学得会,单说安全这一方面,如何避免危险和犯错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但是像我们机修厂这样又能学技术,又是在城里的“好”单位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这样大量的人员进入了,所以我们这些从各个矿来的年轻工人并不了解他的内部运行规则,只能按照以往固有的经验做工作的选择。

85后的工厂生存规则:学徒结束后第三个月我们集体去找厂长

学什么工种,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以后的生活状态。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紧钳工,慢车工,不紧不慢干电工。在当时工资差距不大的情况中,首选自然是电工,而我的鼻腔又因为早已饱受煤尘宿舍二手烟的折磨病变出了让我苦恼不已的鼻炎,所以身为特殊工种每天吸尘能赚2块钱补助并且提早5年退休的电焊工则完全不在选择之列。

在厂里“按需”分配后,我因为“关系”能力不足,被分到了钳工组操作钻床。因为工作清闲,废铜又多的电工车间不是谁都能去的,而钳工又是技术能力比较好的岗位。所以在技术决定出路这一质朴思维的引导下,我选择了钳工。虽然质朴的规则是世间通行的道理,但也只是老实人没有过多选择的选择,这也是老实人总容易受到欺负的根源之一。

但是工作哪有什么好与坏,合适不合适都是由付出与回报决定的。如果得到的与付出的是成正比那就是好工作,反之便成了“男怕入错行”的典型代表。

刚上班的时候我还是怀着一颗学徒之心的,师傅教的一定会用心学,师傅的安排一定会听,有时候加班也会留下来帮忙,虽然并没有加班费,还会被其他同学耻笑为“傻子”。可能是因为我不太会拒绝,也可能是行为金属和机械本来就对男人充满了吸引。

可是另一方面徒弟跟着师傅学习,其实也是帮着师傅干活,因为工资考核是通过“计件”来“计算”(这是重点)的,而学徒其实就是在帮师傅打工。至于有的师傅心善,让徒弟多学少干,有的师傅心狠,让徒弟少学多干,那就是因人而异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总之在一年的学徒期间,虽然最多一次不过开了七八百快的工资,但被没有觉得不可行。毕竟师傅们在做徒弟的时候比这还要少很多的。

但是人心总是不会满足的,老规矩总会在新人身上失去适用性。我们机修厂身为五十多年的老国企,办公楼顶“结构调整”的巨大标语牌也不知道挂了多少年了。但是改变思想和规则的核心是在没有绝对强权干预情况下去改变制定或遵守规则者的思想,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非常非常艰难的。

对固有规则的不适应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我们的工资了,工种的不同造成了工作性质和工作氛围的巨大不同。

钳工和车工是以操纵钻床、车床、铣床、刨床、镗床为主,最大的特点是个人作业,按道理来讲就是自己能干多少活就能赚多少钱。

而电焊工就不同了,一个工件由多个部件构成,不同部件又有不同的下料焊接方式,所以想要完成一个工件的焊接,就一定要进行团体作业。

这样一来钳工、车工的工资基本就是各管个的,这样几年几十年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势必变得淡薄保守。因为不同加工件的工时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个人性格作风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公与竞争。这种不公平会使很多人变成不顾及他人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不团结的团体于公于私都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电焊工团体作业也叫“大锅饭”,所有人吃一个锅里的饭,所以多劳多得就成了核心思想,不会出现撑的撑死,饿的饿死的现象。

所以显而易见的,我们操作机床的学徒们工资一定不会太高,即便出了学徒,工时高的活很难轮到新手去干。毕竟蛋糕就是那么大,谁也不会做出损己利人的事情。而学了电焊的同学们,却可以上班的时候其乐融融,下班了还能跟师傅们打麻将喝酒(电焊工切割的边角料可以车床弄下的铁屑好卖多了)。

从年龄上来讲二十出头的我们还处于学生的年龄,而学生最大的特点,也是教育对我们最主要的塑造,就是对公平和正义的绝对认知态度。我们的眼里是容不下沙子的,我们是一群非常容易被激怒和煽动的傻孩子。

学徒期工资可以不多,按劳分配的规则我们也会尊重,但是不能差距太大,这就是不公正的表现。

电焊组的同学在学徒期间班组就给他们工资补助了,而车、钳、电的同学们却丝毫没有。在学徒工结束后更是,工资甚至出现了两千的巨大差距。

直到现在我在单位上班已经十年,才逐渐理解明白了其中产生差距的原因,并且懂得这不是靠一个厂长一个主任就能解决的事情。因为涉及到各车间工资考核不是个人利益的获取的问题,而是个人与车间,车间与厂之间复杂麻烦的利益计算和个人感情、能力的纠葛。这种纠葛造成的最大后果就是,工资是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工人靠干工时干出来的。

举个例子,在煤炭行情好的时候,总局的资金比较充裕,下放到各单位的钱就会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你每个月只上十几个班,工作进度完成的很少,工资依然不少。

反之资金不多但任务繁重的时候,每个月满班,满加班也不会有太多的钱。并且越是资金紧张工作就会越是繁忙,因为篮子里的鸡蛋少了,平分的话所有人都会饿肚子。所有人都不想饿肚子,那就只能拼命的表现。就算我知道干出远超进度的工作,不会得到的很多,每天加班也不会有加班工资。但是,只要表现的足够积极,就会比别人多拿一些,就要是用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换取平时本该属于自己的百分之百,甚至更少。

更夸张的时候,越是紧张的时候,各种条条框框就出台的越多越严格,这样就有足够的理由削减扣除各项开支。这其中所受影响最大的,便是人数最多的基层。

这种不劳不一定不得,多劳一定不会多得的规则多数情况下发生在那些岁数比较大的老企业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老企业工人一般都是懒懒散散赚不下钱,领导尸位素餐只顾自己捞钱的原因所在。

年轻气盛的我们代表自己的利益想要找厂长问清楚其中的原因,可是哪里明白这是厂长都决绝不了的问题。机修厂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不计成本的服务矿山,机修厂成立几十年就亏损了几十年。想想看这样的单位怎么会有闲钱给新工人足够的动力,能维持好现有的老工人就很不错了。

在我们拖拖拉拉刚走出车间没多久后,车间主任着急忙慌的就出来喊我们了。虽然找厂长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但车间领导一定会得到一顿臭骂。

年轻人的激情总的来的快,去的也快。我们还是像孩子一样乖乖的回去了,厂长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情。最终的处理结果:降低了我们电焊组同学的工资。

我们第一次与老规矩之间的抗争,惨败了。

这些老规矩上白了就是上一代人通过几十年经营出的“人情世故”,我们想要活的顺心要么推翻这种“人情世故”,要么融入他们。“找厂长”的结果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他们的时代还没有结束,我们必须融入他们才能拥有价值不被淘汰。

并不是说他们的“人情世故”就是不好的,是阻碍时代进步的。这种“人情世故”也是经受了时间考验所形成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产物,只是时代的快速发展远超他们适应时代的能力。而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不可能改变上一代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这一切的改变只能交给时间,这也是我们唯一的本钱了。

85后的工厂生存规则:学徒结束后第三个月我们集体去找厂长

我们矿山的子弟,从小就生活在烟囱包围的灰色天空之下,想要把祖上三代人的根从这里拔出去谈何容易。就我所见那些普通的矿山子民们,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顶尖的人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在“985”“211”靠着知识改变了命运,剩下的不过是扎根在上一代人的肩上继续活着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