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脉诊的方法,这位古人的书里揭示了很多很多

 yzg1977 2019-08-05

南岛按:这次去青岛讲授脏腑推拿,有位高同学问起我如何学脉,并且说《濒湖脉学》看不懂。我想起来今年3月份,我在灸师的内训课上讲授脉诊,以弦脉和紧脉的对比为例,试图展示如何读书、研究脉诊,课后我写了一篇短文回顾课程的内容,正好可以提供给脉学初学者,尤其是感觉看不懂《濒湖脉学》的朋友做参考。


先解答上次课遗留下来的问题:紧脉和弦脉有什么区别?

借着讲这个问题,主要想谈谈我们怎么研究一个问题。中医离不开经典,我们想谈一个问题,需要有选择地引证古籍,引证时注意注明出处,引证后需要逐字解释古籍的意思,不可断章取义。

像紧脉,最有名的话莫过于:如转索无常;读过《濒湖脉学》的话,会发现李时珍在引证这句话后,加了个括号,写上仲景二字,说明这句话来自张仲景,见于《伤寒论·辨脉法》。从这句话的出处看,我们研究《伤寒论》中的脉法时,这句话的分量就很重了,要超过其他文献的旁证。

而弦脉,最有名的话当推“端直以长”,李时珍也引证了,出处是《素问》。

对比这两种脉象的描述,不难发现紧脉的描述很不符合我们的直观感觉。我们对于紧的印象是恒定不变的,像绷紧的绳子,照这个印象我们无法理解“无常”的意思。反常之处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有可能是古今语境不同导致的我们的不理解。如参考《濒湖脉学》关于弦脉的引证,可以看到“从中直过,指下挺然”,这句话正好跟紧脉的“无常”是相对照的,也就是相鉴别之处。

这就涉及第二点研究方法了,多视角看问题。任何一个问题,总可以从不止一个角度切入去看。如果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一个方面去分析它,那说明我们还不懂这个问题。像紧脉和弦脉,我们从指下的感觉去看,一个是绳索,一个是琴弦(这个是象,摸脉时,注意指下寻形、心中成象;这个象也是中医藏象的象),都代表着指下感觉到的压力。有人说,紧脉是血管的横向压力增大,而弦脉是血管的纵向压力增大,其实真摸脉时,很难区分开来究竟压力是横向还是纵向的。这是紧脉和弦脉相近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来自于紧脉的“无常”,也就是不经按,指下的脉没有一直绷在那里的,而且,紧脉在三部都可见。弦脉,端直以长,端就像线段,就一段脉陡然起来;直的意思是从尺脉到寸脉这个方向,不是打横来的,就是顺着血流的方向来的;长,说明弦脉是以关部为中心的。

从上面两个视角,我们稍微将紧脉和弦脉区分开来,在《濒湖脉学》之中,李时珍也是多视角分析的,只是这个藏在他编写的“体状、相类诗”之中。这些诗平白如话,方便初学者背诵学习,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习者直接看到了内容,而忽视了方法。很多古籍都是这样的写法,将结果呈现上来,把做法隐去,需要很用心地揣摩,才能看出背后的方法来。这个叫大显若密,真正的大秘密,就藏在直接摆出来的台面上,就看眼前人有没有水平去发现了。

试看弦脉的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已经明明白白地指出来弦脉和紧脉的差别,上文已详述,不再赘述。最后一句是弦脉和牢脉的鉴别对比。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研究的落脚处。像我们研究紧脉和弦脉,是为了什么?不是干巴巴地搞文献对照,那样子的做法就遁入文学研究领域去了。我们学脉,是为了诊治疾病,所以在比较研究紧脉和弦脉时,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脉的主病上面。这一点,李时珍也对我们清楚地展示出来了。这就叫大匠示人以规矩,即便原先不懂脉学的人,读过《濒湖脉学》也能懂该如何学习脉法。读古人书,如古人耳提面命,这样子学,不愁没有老师带。

弦脉的主病,有几点,从最有名的气郁,到痰饮、体内风盛等病机,重点要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比如痰饮为何会引起人体产生弦脉?痰饮引起的弦脉,跟气郁引起的弦脉,有什么区别?与体内风盛的弦脉比呢,又有何不同?痰饮,还容易出现什么样的脉?甚至,痰和饮引起的脉也有不同,如何鉴别?紧脉的主病,相对而言简单一点,主要是寒。

脉是象,跟病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症状,一样都是象,要时时记住这一点。众多的象,是给我们指路,让我们可以判断病人体内的脏腑盛衰情况。象之间或许有看起来矛盾之处,即是我们辨证后下定的断语有问题——脏腑若能言,医家面如土,说的就是辨证后的断语跟病人脏腑的实际情况出入太大。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断语能更贴近病人的脏腑盛衰情况,疗效肯定会有质的飞越。

(脉是象,只是脉法流派的一支,但应该是我们学习脉法的重点。)

把研究方法总结一下:

1.引证经典,注明出处,逐字研究清楚所引证的话;

2.多视角研究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比,发现异同之处;

3.学问要有落脚处,不可泛泛地讨论,要落实到能够指导临床的地方来。


脉诊的书很多,就我目力所及,推荐以下几本:

特别是姚梅龄老师的《临证脉学十六讲》,推荐仔细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