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云彩飘渺 2019-08-05

头发里面有伦理;发型里面有年龄密码,有身份标识,有文化象征,有政治立场。

一、古人对头发的重视

《礼记》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们 认为“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所以,人们都非常爱护头发,有时用头发代己性命。《吕氏春秋》记载:成汤剪下自己的头发来代替自己作为祭品,献给神明以祈雨;《三国演义》里,也记述了曹操因误踏良田,违反了自己所定的军纪,“本当斩首”而“割发权代”。自古以来,头发也与爱情、婚姻联系在一起。人们把男女间的第一次结合称为“结发”夫妻,给新婚夫妇的祝词常为“白首偕老”;有时还作为爱情的信物。据传杨贵妃被唐玄宗罚回杨家闭门思过,三天之后玄宗派去察看的人,带回了贵妃的一缕青丝,玄宗见了凄然不忍,马上接她回来,从此更加宠幸。

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或“金钱鼠尾”。

二、我国男子发型的三次变化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一)从散发到束发——从原始自然走向文明,这是发型的第一次变革。束发持续了三、四千年。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从原始人不分男女的长散发,过度到束发,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这也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看发型识别年龄。古代发型隐含着一个少男少女的年龄密码。三四岁至八九岁,一般是自然下垂的短发,这个年龄段统称“垂髫(tiao)”。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男孩,会把头发中分后在头顶各扎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叫“总角”。到了十五岁,男孩子们要把总角解开,合扎成一束,即“束发”。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男孩长到20岁,要行冠礼。冠礼是为贵族男子举行的加冠仪式,即在宗庙中把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以示成人。《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除了戴“冠”,还要取“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择偶成婚的资格。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冠礼仪式

古时女孩15岁行及笄礼,由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插上一根簪子。意味着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及笄礼仪式

(二)从束发到剃发、辫发——这是发型第二次大变化,由清政府推动的强制性改变。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1、从束发到剃发、辫发的过程

清初,汉人被强制改剃满族发型: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这个过程经历了可以不剃、部分人必须剃到全部必须剃三个阶段。其中,降臣孙子獬起了示范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孙之獬本是明朝官员,一直阿谀逢迎魏忠贤。魏倒台后,被崇祯皇帝削职为民。清军入关后,孙之獬求官心切,为报新主提拔之恩,他第一时间主动剃成满族发型。

清廷刚入关,统治不稳固,一开始并没有强行统一服饰、发型。所以每次上朝,满汉大臣就分开站,汉人穿明朝官服,满人穿清朝官服。因为孙之獬剃了发,上朝以后主动往满人大臣这边站,被满人推了出来。孙之獬走到汉人这边,汉人就是不让孙之獬挤进来。孙之獬被两边大臣排斥,恼羞成怒,就拟了一道奏章,向顺治帝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因顺治帝年幼,实则大权由摄政王多尔衮执掌。多尔衮深觉其言甚是有理。孙的个人行为剃发,遂变成政府强制行为。

刚开始实行部分人剃发,即“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豫亲王多铎入南京城以后曾广贴告示,大意是:“满族人剃头是因为满族人从小就剃头。今天清军攻入南京,我们不强求大家剃头。但是,那些投降了清军的士兵必须剃,那些投降或者已经离职的明朝武官也必须剃 。“

随着满人统治的不断巩固,清廷把汉人是否剃发看成是否归顺的标志之一,态度逐渐强硬。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衮即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下发剃发令:全国十日内,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和尚、道士除外)。 康熙平定台湾之前曾有和谈,一项要求就是“剃发上岸”。通过摧毁其文化,强加给汉人一种屈服的标识。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2、从反对辫发到接受辫发

剃发令激起了全国汉人的反对、反抗甚至武装斗争。汉人甚至发出“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的呐喊。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进行了81天的武装斗争,战斗异常惨烈,仅53人幸存。江阴抗清将领阎应元的绝命联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嘉定人民为反剃发,遭到清军三次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孙之獬因为推行《剃发令》有功,多尔衮提拔孙去江西招抚汉人,遭到当地百姓的集体抵制,孙无功而返。清廷将其削职为民,打发他回山东淄川老家。1646年,在《剃发令》的刺激下,山东爆发了农民起义。义军攻入淄川城,把孙之獬的嘴缝住,将孙乱刀砍死。孙之獬一家百口被愤怒的民众一并杀死。

随着满清政权的巩固,剃发、辫发渐渐成为国人的习惯。当时人睡觉,不忍将辫子弄乱、弄脏,而是统一垂在床铺外。习惯的力量,可见一斑。这种发型持续存在了近300年。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三)从辫发到短发——发型的第三次变革,也是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改变。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提出禁足、剪发辫、改服饰、改称谓、男女同校,作新国之民。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5日(正月十七)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民国政府推翻清朝统治后,为什么不恢复明之前的老发型,而是推广剪长发留短发呢?因为辛亥革命的元老们,多有留学国外的经历,他们在国外时,很多人已经剪去长发,体会到了短发的便利。男子留短发,实际上是从国外引进的发型。

推广短发而剪辫子,同样遇到了抵制。或以受之父母为由,或担心清廷卷土重来,许多人特别是普通百姓,拒绝剪辫子。为此,激进学生和军人上街强行剪发。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剪辫子,表面上是改变发型,实际上也是要通过剪辫子,刺激人们发生思想上的变化。剪辫子作为革命措施,也经历了反复。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北京百姓到处寻假辫。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张勋的辫子军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先进战胜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连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也顺应潮流及时改了发型。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溥仪

男人的辫子剪去了,辫子作为姑娘的一种发型留了下来。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孩的发型

三、特殊群体发型——发型透露着职业身份

1、佛教徒发型:光头

剃发出家是和尚接受戒条的一种规定。佛教认为,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去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去掉了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了一切牵挂。 这样才能专心修行,达到永恒的幸福,所以剃光头叫剃度。客观上,光头也是佛教徒区别其他教徒的标识。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2、道教徒发型:束发

道教崇尚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留发留须。发型处于自然状态,能束起来就束,束不起来的短发,任其披散。

头发,是头等大事;发型,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3、犯人。给犯人剃光头,这也是一种传统。意在消灭个性,强调身份,便于管理。我国现行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必须剃光头,允许留寸头。

几千年来,留个什么发型,都有习俗管着、伦理管着、法律管着。社会发展至今天,给人们充分的解放,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何尝不是一种福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