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缘来小站虚度 2019-08-05

​/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受风邪而荣不病者,为荣气和也。卫既客邪,则不能与荣气和谐,亦不能卫护皮腠,是以常自汗出。与桂枝汤解散风邪、调和荣卫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又释上条荣卫所以不和之义也。言病有时常自出汗者,此为荣气已和也。荣气和而热仍不解者,则是卫外之气犹不谐,而不与荣气共和谐也。所以荣气虽和,而时时自汗出,病犹不解也。盖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不和,则荣虽和而病不解。故复发其汗以抑卫而和荣,荣卫和而病自愈矣。亦宜桂枝汤。方有执曰:此与上条同。上以暂言,此言常者,谓无时不然也。上言藏,藏为阴而主里。此言荣,荣亦阴而主里,以暂言,故其词略;以常言,故其词详,两相互发,义不殊也。

喻昌曰:此明卫受邪风,荣自汗出之理。凡汗出荣和,而发热不解,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复发其汗,俾风邪从肌窍外出,斯卫不强而与荣和矣。正如中酒发狂,酒去其人帖然也。荣受寒邪,不与卫和,宜麻黄汤亦然。吴人驹曰:上条发作有时,此时无时。而不自汗出,但热不解者,亦属荣卫不和。盖荣卫相得之为和,而荣不得独为之和也。张锡驹曰: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而热不解,此为荣气和而卫不和也。魏荔彤曰:前以桂枝解肌者,和其卫而时发热之热止;此以桂枝发汗者,和其卫而常自汗之汗止。盖发其表而热解矣。故总结之曰:荣卫和则愈。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时汗便出者,其营气不足。因阳邪下陷,阴不胜阳,故汗自出也。此无热而常自汗者,其营气本足。因阳气不固,不能卫外,故汗自出。当乘其汗正出时,用桂枝汤啜稀热粥,是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食入于阴,气长于阳也。阳气普遍,便能卫外而为固,汗不复出矣。和者平也,谐者合也。不和见卫强,不谐见营弱,弱则不能合,强则不能密,皆令自汗。但以有热、无热别之,以时出、常出辨之,总以桂枝汤啜热粥汗之。上条发热汗出,便可用桂枝汤,见不必头痛、恶风俱备。此只自汗一症,即不发热者亦用之,更见桂枝方于自汗为亲切耳。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荣卫不和,常自汗出的证治。病,泛指已病之人。证见经常性的自汗出,是荣气无病而在外的卫气不与荣气相和谐的缘故。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荣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荣之使,荣滋卫而使卫气不亢,卫护荣而使荣阴不泄。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如果在外的卫气与荣气相离而不相将,卫气失却固外护荣的作用,使荣气不能内守,故常自汗出。虽然荣气本身无病,但卫气不能固密,二者仍然不能互相协调,即所谓的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这种营卫不和的自汗出,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因为病本自汗出,又用桂枝汤发汗,所以说复发其汗。桂枝汤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的作用,以其发汗可使营卫和合,卫外为固,荣阴内守,则汗出自愈。这是用发汗来止汗的方法。对于这一条荣卫不和的自汗证,注家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卫气不和的原因是受风邪所伤,用桂枝汤复发其汗,以祛风邪而和荣卫。另一种意见认为,卫气不和的原因是荣卫本身失却协调,和风邪无关。根据条文,既没有说太阳病,也没见寒热、头痛、脉浮的表证,因此无太阳证的荣卫不和的说法比较妥当。临床上对于没有寒热、头痛等表证的自汗出病人,用桂枝汤治疗都有效,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病常自汗出者”,那这就是单独一个证了,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呐。“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个汗出啊,就是咱们头前开始讲的中风证,阳浮而阴弱呀,按到脉里面才弱。那么这个汗出,这是由血管里头伤于营啊,他说此为荣气和,虽然关系到脉内之营,但是这个毛病啊,在营没有什么责任,责任应该在脉外之卫,由于这个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这是什么意思,在这我把这个气、血、营、卫跟大家说一说。古人那,是这么来看人身的体液的,这个体液古人只能看到这么一点,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饮食入胃,那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过胃消化之后,它要进血管,古人这个他知道。那么化而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进血管就是红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气,这个血与气呀都来源于饮食,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现在的意思呢,就是我们饮食入胃了,营养成份那,血管给它吸收出来了,然后输送到人的周身,这个就是拿现在话说就是营养成份。那么古人给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叫精气,这个精气呀就是养人的精真之气,人非它不能养,这古人也说的挺好,这个东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说的有点问题的,他说脾为胃行津液,输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东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说,饮食入胃,在血管里头色赤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里头在血管外头,那叫气,古人这么看。那么气是什么样呢?我说的这些都是《内经》上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灵枢营卫篇》上就有。这个气如雾露之盖,就像下雾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于润泽皮毛,也都是气的作用。如雾露之盖,那就是指的津液。不过它不在血管之内,在血管外头。古人也知道这两个东西它互相起作用,这《内经》上也有啊,说:夺汗者亡血,夺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内外通透,这个他知道的很,你看你发汗大了血也没有了,失血的人也没有汗,再不能发汗。那么他说的营卫是什么呢?他说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营,营以周身嘛,也叫做荣,咱们这个书上是荣。那么血管外气的作用呢,他叫做卫。所以就这个本体上说,就是血与气。就作用上来,就是营与卫。就这么个东西,其实是两个东西,不要有四个,它就是气血,在基础上就是气血,就是我们饮食水谷化合物。当然在《灵枢》上讲,也吸收天气了。所以怎么这个气来自于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说受之于天。于天,就是指着天气。王冰那个注他说先天,搞到肾上去了,不对的,那在生理上也讲不通的。古人也知道这个气的成输,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气的氧气,这与现在讲的生理也没有什么大差别,但是它不够细致,不像西医那么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养人的,作用在血管外头的气的作用叫做卫,在血管内的作用叫做营,古人这么个看法。那么这一段是说,营卫是相附而行的,一点也不能离开。人如果常出汗,由于卫不和,就是血管外头这个气,不与脉内之营气调和,于是乎,卫自出于脉外,营而自行于脉内。这个卫失去营就不固,就要出汗。营失去卫也不守,也是由里头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归根到底这个毛病在哪呢?是在卫,而不在营,就是卫不与营协调了。古人说那个协调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没明说,说得不像现在西医解剖生理学那么仔细。那么这段呢就说明这些问题,他说为什么常自汗出,他说营气本来是没毛病的,这是外不谐,就是营气外面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它本来血管外头水分进血管里头,血管里头的水分也出外头了,我们饮食营养成分都在血管里头,它必须出血管才能营养组织细胞呢。组织细胞的废物呢也得进血管里去才能够排出,由小便排出,这种液体废物。古人对这个也知道一些,不是一点不知道,但是这个话说的呀非常笼统,不够细腻。那么这就造成什么样呢?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调和了。它在脉外,咱们讲营卫这个阴阳啊,古人讲的很好,他说卫得有营,才能固于外,这个营由于卫外为固,才能守于内,他没说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说这个来说明,但是哪个也不能少哪个。如果它们两个不调谐,那就坏了,非出汗不可,这一段就是这么个解释。所以中医就应该参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释得非常细腻、具体,明明这段书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要对生理上的情况更细致地了解,我们应该看看解剖生理学。桂枝汤从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调和营卫,他不出汗吗,用桂枝汤再发汗,使营卫协调就好了,桂枝汤起这个作用的。这是头一节,说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类的病啊用桂枝汤可以解决的,这是由于卫气不和。

倪海厦注这就是说平常没有桂枝汤证,如果营卫气血不和的时侯,都可以吃桂枝汤,像这种时发热自汗出的人,常常觉得一阵水管,常常有水就不容易坏,放在太阳下没水,很快就干掉破了,所以容易没事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就吃桂枝汤,把桂枝汤当作补药来吃,北派的补药不是注重滋补,而是注重调理,调整得很好,吃下去的食物才是真正的营养。桂枝汤名为发汗之剂,实为补气益血之剂。所以对气血很有帮助,非常的好,草枣亦为补养之品,加以缀粥补养津液,所以在早餐之前,先吃个几勺桂枝汤,再吃稀饭,可以让气血调得很好。

子恒试注病人常常自汗出,这是荣卫二者互不调和的原因。荣气运行在血脉之中滋养卫气,为卫气和汗之来源,卫气运行在血脉之外固护荣气和汗,调控汗出。如果由于某种诱因出现荣气与卫气之间的转换出现问题,即荣气不能化生卫气,或者某种原因导致自身卫气不足,则卫气无法固护体表,从而出现汗出,汗出后荣气亦不足,无以化卫气,所以荣卫之间的不谐和持续存在。通过桂枝汤再发汗的方法,补充荣卫二气和汗源,使荣气可以化卫气,则卫气可以固护腠理,打破恶性循环,则异常汗出可止,而荣卫二气谐和,病情可痊愈。根据情况适合选择桂枝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