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壁画菩萨线描精品集(北朝至初唐)

 nzpeach 2019-08-06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明代汪砢玉在《论古今衣纹描法一十八等》一文中,将古人绘画中对衣褶的十八种技法作了具体的分析总结。古代画师工匠将描绘人物衣纹的线描广泛应用到了动物、花鸟、山水、树石、风云、建筑等题材中。“十八描”也指在绘画表面不被色彩掩盖的造型线条,是敦煌壁画中广泛运用的线描技法。所谓“十八描”指: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亦即兰叶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描(也称撅头丁描和秃笔线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减笔描、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多用于宋以后的写意画)、蚯蚓描等。敦煌从十六国到元代千余年的壁画中,尽管受壁画的时代、内容、绘画风格等限制,“十八描”的传统绘画技法未能尽现于壁画中,但也可以看出中国画线描的发展轨迹。

敦煌壁画是以“工笔重彩”人物画为主的一种绘画体系。顾名思义所谓“工笔”,首先即是以工细稠密的线条来造型,其次才是色彩的渲染。因此,线描在敦煌壁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同时期的线描其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北朝时期流行“曹衣描”、“琴弦描”、“高古游丝描”和“行云流水描”,隋代多用“琴弦描”和“铁线描”,唐至宋代流行“兰叶描”、“柳叶描”(多用于眉、眼的线条)、“行云流水描”和“铁线描”,到了西夏、元代则是将“高古游丝描”  “行云流水描”、“琴弦描”、“铁线描”、“兰叶描”、“折芦描”、“钉头鼠尾描”等汇集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书画同源”、“书法运笔”的造型运笔特点。

北朝

隋代

初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