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适度原则,指的是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适度,不能太过,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说我们一向赞颂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一味的勤俭节约只会让人们的生活品质下降,挥霍无度肯定是不好的行为,但有时候过度的节约也不可取。 朱元璋是一位半路出家的皇帝,他从小家境贫寒,因此小时候吃的用的都是最差的东西。长大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他也没有变得挥霍无度,反而还坚持着自己穷苦时的很多生活习惯。他这样的做法不能说不对,比起那些把国库里面的钱财挥霍光的皇帝,他算是很好了,但是他却把这种畸形的观念运用到了别人身上,比如说降低官员们的俸禄,不准后宫妃子穿金戴银等等。 朱元璋小时候干的都是苦力活,赚到的报酬也很少,他一看官员们的俸禄被吓了一大跳,觉得那是一笔巨款,于是大刀阔斧地削了各个等级官员的俸禄,底下的官员们都被搞得苦不堪言。经过调整之后,即便是正一品的官员,每个月能领取的禄米也只有八十几石,更别提那些小官了。 也许是嫌这些官员们还过得不够惨,朱元璋还发布了一种折算规定,这种规定直接导致官员们拿到手的宝钞在兑换银钱的时候大大贬值,最少的俸禄只能换取七八文铜钱,还不如一个庄稼汉赚得多。京城物价高,房价也高,在朝为官必须在京城居住,这点俸禄又根本养不起一家人。 而且做官不比其他行业,这一个圈子里面多的是人情往来,应酬需要花钱,送礼需要花钱,回礼更需要花钱,总之那样微薄的俸禄根本不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官员都被逼着开始贪污,虽然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有,但是这一时期明显要严重一些,因为不贪根本就活不下去。当然了,还有一小部分官员坚持着清廉的作风,这一下部分官员要么是出生世家,背后有来自大家族的支持,要么就是在到处借钱过日子。 据说当时有一位地方官员,在世的时候不肯贪污,只能到处借钱过日子,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一分钱,反而还欠着同僚许多米没有还。这样的事情也曾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但他一概不信,反而对这类官员加以惩治,认为他们是在惺惺作态。为了杜绝这种风气,他出手清理了很多清廉的官员,办下了许多冤假错案。 洪武年间的时候,朱元璋罢免了一位地方官的官职,令他即刻启程回老家。这个官员名字叫做曾秉正,是一位清廉的好官,因此做官多年一点积蓄都没有。他做官的地方是在陕西,而他本人的老家却是在南昌,两地相隔甚远,光靠步行不可能走到的。可要租马车他有没有钱,最终迫不得已他只能用自己的亲生女儿卖掉,以此换取了一些银钱,这才得以上路,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十分同情他。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朱元璋耳中,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反而觉得为官多年怎么可能一点积蓄都没有,认为这是曾秉正被罢官后不满,因此特意做出这幅样子来恶心自己。盛怒之下他不仅没有给这位清官回家的路费,反而命人把他抓起来,处以腐刑。他的所作所为导致再无官员敢哭穷,于是这种俸禄制度就一直被保存,而官员的贪污风气也越来越严重。 |
|
来自: 昵称32353910 > 《人生故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