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每天都在执行医嘱,但临床工作中,护士切不可盲目执行医嘱。 护士小朱刚定科于重症监护室不久,这天夜间她接诊并护理了一例脑干出血的老年患者,该患者入ICU时已经神志不清,双侧瞳孔均无光反,直径5mm,入室后妥善安置完患者,急查血气分析示:血钾2.1mmol/L,于是小朱将血气分析结果拿给了值班医生看。 医生:“病人现在输的是什么液体?” 小朱:“现在输着复方氯化钠呢,刚刚挂上。” 医生:“15ml氯化钾入复方氯化钠中静脉点滴,然后再给他40ml氯化钾5个小时静脉泵入。” 小朱:“医生,他是外周静脉留置针,万一渗了该怎么办?你还是先穿深静脉吧,穿好了深静脉我再泵钾。” 医生:“病人的血钾这么低,都快死了,你也要等我穿好深静脉再泵吗?你先泵,我一会给他穿深静脉!” 小朱:“……” 小朱很无奈,她检查了一下静脉留置针,回血良好,只好硬着头皮执行了医嘱。 泵上氯化钾后,她每隔十分钟就去检查一下静脉留置针的情况,心理祈祷:“可千万别渗啊,千万别渗啊!”可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半小时后,患者局部皮肤发白,小朱立马通知医师,并拔除了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位置,重新穿刺。 外渗的部位立即给予硫酸镁湿敷。医师紧急准备深静脉置管。 硫酸镁湿敷了半个小时后,发现局部皮肤情况更加糟糕了,面积越来越大,边缘已经缺血坏死了! <div '="">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紧急时刻紧急处理。但是,也完全可以在静脉点滴含钾液体的同时紧急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试想,如果通过深静脉泵钾,还会出现氯化钾外渗的这种局面吗? 即便是含钾液体外渗了,那浓度也只有0.3%,总比这样的结局好多了吧!或许医生可能考虑的更多,病人经济条件如何?病人治疗价值如何?但不管怎样,外周静脉泵钾外渗导致的皮肤坏死,这个结果谁来承担? 护士:迫于医生的压力,迫于患者的病情需要,抱有一丝侥幸心理,盲目执行医嘱,虽然是为了及时抢救患者,虽然也及时观察了静脉通路情况,但是还是造成了外渗,这直接就是一个护理不良事件,既然是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就得承相应的责任,难道护士不冤吗? 第二天早上,小朱将事情告诉了护士长。 护士长及值班医师积极处理患者外渗局部皮肤。但是患者下午就放弃治疗,回家了。所幸的是没有引起医疗纠纷。 第三天,护士长召集全科室人员进行讨论,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原因一:护士与医生的沟通不到位 护士只是一味的要求医生穿深静脉导管,没有及时说明氯化钾外渗会带来怎样的护理结果。 耐心与医师沟通,向医生说明氯化钾一旦外渗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争取让医生穿上深静脉后再泵钾,如果病情紧急,可先静脉滴注低浓度含钾溶液补钾,再等待深静脉穿刺。如果医生拒绝,请医生签写氯化钾外渗责任书。 原因二:护士抱有侥幸心理执行医嘱 护士抱有一丝但愿不外渗的侥幸心理去执行医嘱,一方面迫于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迫于紧急执行医生医嘱的需要,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局却是承担不起的。 整改措施: 正确执行医嘱,拒绝执行口头医嘱,在病情紧急或抢救患者需要执行口头医嘱时,需要复述无误后并且确保切实可行时再执行。 原因三:对氯化钾外渗认识欠佳 护士知道氯化钾外渗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 整改措施: 积极学习氯化钾注射液相关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积极学习静脉补钾相关知识。 原因四:氯化钾外渗后处理欠佳 护士发现外渗后,立即拔除了静脉留置针是错误的;氯化钾外渗后,单纯只给了硫酸镁湿敷,处理措施太简单。 整改措施: 应该保留原针头,并且接注射器外抽,劲量将多余的氯化钾都抽出皮肤,然后再拔针,更换位置重新穿刺。 一旦发生外渗,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予局部皮肤封闭,然后配合硫酸镁湿敷,必要时医师给予清创换药。 |
|
来自: 昵称65625155 > 《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