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县管校聘制度在江浙等东部发达地区试点,试点两三年时间取得相应的试点经验后于2020年全国推行县校聘。县管校聘制度是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一个重大教师体制改革的制度,推行后其影响必定广泛和深远。 什么是“县管校聘制度”?
根据“县管校聘制度”的定义和概念,有几点要注意。 1、“县管校聘制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全体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私立和民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不需要县管校聘制度来管理。 2、“县管校聘制度”后,全体公办校长和教师管理权从之前的教育局收归县级政府,实行教育局和县级政府双重管理。 3、全体公办学校和教师管理权归县级政府管理后在一定聘任期内被强制交流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 4、全体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身份由之前的“学校人”变为县域内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县管校聘”怎么聘?“县管校聘制度”突出县级政府的“管”,更注重学校的“聘”。县级政府管教师编制、管人事调动、管教师工资等教育经费。学校则负责“聘”,聘学校缺的教师,聘“优秀”教师。 那么“县管校聘”怎么聘呢?根据其他省份试点经验,大多数竞聘的方式是“全面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合同管理”。 具体竞聘方案因地制宜,但都大同小异。具体方案比如实行“三级竞聘”,先是校内竞聘,再次是学区内竞聘,最后是县域内竞聘,三次竞聘竞聘不上又不服从调配的教师只能停岗培训,培训合格有合适的岗位后再竞聘上岗。 竞聘方式采用“笔试+面试+电脑操作+综合考核加分”等多用方式组合竞聘。这样的竞聘方式压力不亚于刚入新职的招聘。采用这样的竞聘方式似乎比较公平公正,但是对工作几十年的老教师来说却没有足够的信心竞聘成功,竞聘最终演变成“末位淘汰”分流出局的方式。 谁来负责并参与竞聘?“县管校聘制度”是一项重大教师体制改革的制度,涉及到县政府、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所有义务教育系统内的公办学校、校长、教师等利害关系,推动“县管校聘制度”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开展。 推行“县管校聘制度”最重要的“竞聘环节”由谁来组织和开展呢?一般来说由县级政府和教育局等其他部门下发总的改革方案和各种通知,由各校负责人制定出详细的竞聘方案。 组织竞聘的人员多数是学校校长、中层领导、以及各校的优秀教学骨干组成的评聘小组,这些参与组织的教员不用竞聘可以直接直聘上岗。这就相当于变相的给这些学校领导一个直接参与“县管校聘制度”竞聘管理的权力。按“县管校聘制度”政策,一些教员也应该必须参与和一线教师的竞聘才能体现出“县管校聘制度”的公平公正。 “县管校聘制度”全面推行后,受影响最大的是谁?根据以往经验,任何改革的推进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县管校聘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那么,“县管校聘制度”全面推行后,受影响最大的群里是谁? 1、没有任何背景,业绩平平,只会老实教书的教师。 根据别的地区推行的“县管校聘制度”结果来看,乡村学校里没有任何背景,业绩平平,只会老实教书的教师受的影响最大。这类教师工作也有一定年限,在学校里也没有任何存在感,跟学校领导关系也不太好,只会老实教书育人,平时评优评先也没有机会,获得的奖励也很少,能出去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在学校里属于“边缘教师”,这样的教师大多数在“县管校聘制度”竞聘开展后就被以“末位淘汰”的方式分流到其他偏远薄弱的学校,甚至是教学点,更有甚者还被解聘。 2、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中小学普通一线教师。 “县管校聘制度”竞聘开始时,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中小学普通一线教师“人人自危”,谁也没信心敢肯定说自己就能聘上好的岗位。因此,普通一线中小学教师在没有背景可以“协调”岗位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的实力与其他同事和县域内其他普通教师竞聘岗位。最后的竞聘结果是:有实力者留下或者往上调,没实力者惨遭分流或被解聘。 3、乡村中小学教师中的“老、弱、病、残、孕”者。 “县管校聘制度”竞聘开展后,县政府和教育局一般也会“以人为本”,会适当照顾一些学校里将要退休的教师,以及一些“病、残、弱、孕”等教师,会比较人性的直接聘用并留在原单位继续任教。但是,曾发生过有个别双职工教师在“县管校聘制度”竞聘后一教师得留下,一教师惨遭分流到偏远地区的学校的事情,这给这样的双职工家庭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困境和压力。 自从“县管校聘制度”改革文件出台后,网上并没有一致认同“县管校聘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反而滋生出一系列消极的言论和影响。但是无论普通一线教师们如何呼吁,如何不欢迎“县管校聘制度”,国家还是要按照改革计划和方案强制在2020年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县管校聘制度,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
|
来自: hexudechunfen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