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总能衍生出许多的话题, 如过江之鲫, 队伍声势浩大。 很多人在泡茶的时候, 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 “茶汤要不要出尽?” 有茶友问: “不是说健康饮茶要“茶水分离”吗? 怎么我看有人用玻璃杯或者大壶泡茶时, 每次添水时茶杯中会留三分之一的茶汤?” 还有茶友问: “我用紫砂壶泡茶,要是没有把水倒干净,是不是就叫做坐杯呢? 轻食其实上面的问题,都牵扯到茶叶冲泡时的几个概念,分别是: “留根”、“坐杯”和“闷泡” 水没有倒干净,称之为留根,而非闷泡和坐杯。看到此处的您,是否知道它们都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适用范围? 今天雾云山茶来和大家一起来涨涨知识。 留根 留根是指: 在泡茶的时候留下一些茶汤, 不要倒干净, 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滋味得以延续, 风味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 “留根”泡法常见于冲泡滋味浸出率很高、最经常出现的就是以下几种情况。 用玻璃杯泡绿茶 比如在用玻璃杯冲泡绿茶时,我们会留下部分茶汤,以延续茶叶鲜爽甘醇的味道。 留部分茶汤在杯中,相当于延长了茶叶在水中的冲泡时间,可以使下一泡茶汤有着更好的口感体验。 如果用白瓷盖碗泡茶,不建议茶友们用留根法,最后几滴茶是精华成分,如果没倒尽,茶汤浓度不够;如果用留根法,茶叶一直泡在水里,等到下一泡茶的时候因为泡得过久而苦涩。 煮茶 煮茶时,倒茶不要把茶汤都倒干净,要留下1/5的母汤,以备续水之用。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一壶煮出来的茶滋味甘醇、柔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果每煮一壶茶,都把茶汤倒干净,茶汤的浓度会很快下降,茶也不耐泡,喝第一壶茶还带有浓郁的枣香、药香,等到喝第二壶茶时就只剩下粽叶香,到第三壶口感就会很清淡,没有太多的滋味。 用大壶泡茶 用大壶泡花茶和红茶时,试想一下,那么一大壶水闷泡茶叶,茶叶的浸出率估计到达80%,甚至更高,如果不留下部分茶汤做“底料”的话,估计第二壶茶,就没有喝的欲望了! 闷泡 闷泡,可理解为“闷+泡”。 闷,指的是密闭,使不透气。要形成闷的条件,一定是要有一个密闭的空间。 泡,即茶叶浸泡在水中。 我们平时所说的闷泡,就是加够水之后,盖上盖子闷泡,至少3分钟时间。比如用紫砂壶、盖碗这类有盖的茶具,都可以达到闷泡的效果。 闷泡,其实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容易让茶叶的缺点呈现。比如有的老茶客喝茶,想知道一款茶有什么缺点,就会加盖闷泡,等到茶汤凉了,再倒出来品尝,寻找茶叶的缺点。 有的茶友泡茶时,忽然有事要离开几分钟,没来得及出水,茶叶闷泡在紫砂壶、盖碗里,把茶叶里最最深层次的物质都激发出来。 茶汤会变得苦涩、浓烈,对人体的刺激过大,极度影响喝茶体验。 坐杯 “坐杯”就是让茶叶坐在杯子里。 实际上是等待茶叶中的物质析出, 让这些滋味物质均匀扩散而延缓出汤的时间。 平时我们泡茶时坐杯,往往是因为茶汤变淡了,喝在嘴里没啥滋味。但看茶叶,它还没有完全舒展,丢了又很可惜。这时候,我们就会延缓出水的时间。至于延缓的时间,要根据茶汤的浓淡情况判断。 坐杯,是一个循序渐进等待茶叶物质析出的方式。 煮茶 煮茶,就是把茶煮着来喝。 煮茶过程中,茶和水直接接触, 经过短时间的沸腾之后, 茶叶中的物质析出, 溶于茶汤,形成独特的风味。 “煮茶”、“闷泡”和“坐杯”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煮茶过程中水温恒定。坐杯和闷泡没有恒定的温度,水温是不断下降的过程。 同坐杯一样,煮茶是为了茶汤更好喝,提高我们喝茶的愉悦感。能够拿来煮的茶,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上了一定的年份。比如陈年的白茶适合煮着喝,而当年的新白茶不建议煮着喝。这一点,也是煮茶的与众不同之处。 留根、闷泡、坐杯、煮茶,同一款茶,不同的泡法,口感滋味往往截然不同。 泡茶这事,是一件随意却又讲究取舍的事情。从水、器的选取到手法、时间的把握,都只为让那一口茶汤更好喝一点。 E N D |
|
来自: 泛海乘风 > 《0190204. 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