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講:南島與其他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8-07

第一章:南島玉文化圈:

        第一節:廣東石峽文化~距今3800~3100年。

        第二節:台灣地區玉文化:

                1.大坌坑文化~5500~4500年

                2.繩紋紅陶文化~4500~3500年

                3.卑南文化:

                4.大馬璘文化:埔里盆地及鄰近地區。

                5.花崗山文化:

                6.十三行遺址:

                7.三和文化:

       第三節:越南:

       第四節:菲律賓:

       第五節:泰國:

       第六節:印度:

第二章:東北亞玉文化圈

        第一節:俄羅斯:

        第二節:日本列島 :

               1.繩紋時代玉文化~

               2.彌生時代~~玉飾品的大陸化~÷

               3.古墳時代(西元6世紀):

               4.飛鳥時代(西元7世紀):

               5.奈良時代(8世紀):

       第三節:朝鮮半島:

第三章:中美洲玉文化圈

       第一節:奧爾梅克文化(Olmec Culture):

       第二節:馬雅文化(Maya Culture):

       第三節: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

       第四節:阿茲特克文化(AztecCulture):

第四章:南太平洋玉文化圈

        第一節:紐西蘭(New Zealand):

第五章:其他地區玉文化

        第一節:西藏地區:

                1.卡若文化:

                2.曲貢文化遺址:

       第二節:新疆地區

                 流水墓地:

                 羅布泊:

第一章:南島玉文化圈:

第一節:廣東石峽文化~距今3800~3100年。

  • 石峽遺址位於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二點五公里馬壩人洞穴遺址所在的獅頭與獅尾兩山之間的峽地,面積約三萬平方米

  • 石峽遺址是1972年發現的。1973年冬和1975年秋,由省文物考古訓練班進行發掘,到1976年底,發掘了1660平方米,發現了柱洞、灰坑、灶坑、陶窯等遺存;

  • 清理墓葬136座,共出土遺物約2000多件,為研究廣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與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諸文化的關係、探索我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6年公佈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馬壩人遺址合併保護。

  • 這批墓葬共出土隨葬品2141件,其中二次葬墓中出土1866件:石質生產工具有石钁18件、石鏟37件、石錛151件、石鑿39件、石鏃574件、石鉞32件,還有少量的石錐、石網墜、礪石和石片等。

  • 陶紡輪93件,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 裝飾品共163件,出土於41座墓葬中。

  • 琮、璧、瑗、環、玦、笄、璜、管墜、珠、墜飾、圓片飾、綠松石等。

  • 其中玉琮6件、玉璧1件、玉瑗4件、環32件、玉玦17件、玉笄13件、石片飾17件、其他裝飾品73件等。

  • 根據已發掘的墓葬層位及二十九組墓的迭壓、打破關系和主要隨葬器物的組合及變化關系,暫分四期:上述三期墓葬的墓口開在下文化層,歸入石峽文化範圍之內。

  • 第四期墓四十四座。器物形制和變化看不出與第三期有承先啟后的連續關系,同時也看不出本期器物之間組合的特點,就目前情況推測,四期與三期之間有缺環

  • 根據該期墓開口於中文化層,初步推測墓葬年代晚於第三期

  • 石峽墓葬具有不少自身的特點,它區別於我國其他地區年代相當的新石器時代諸文化。

  • 第一層距今約6000年第二層距今約5000~4000年(被命名為石峽文化第三層距今約3800~3100年的早期青銅文化層;第四層西周晚期(2800)到春秋時期相當的晚期青銅文化層。 

石峽玉器

  • 廣東石峽文化出現C字型山字型凸飾玦

  • 玉斧玉鉞的刃部遞變為斜刃~兩邊不對稱。斜邊遞變為束腰型

  • 石峽M47:36鏤雕玉璜來自薛家崗文化;石峽M59:70玉玦來自崧澤文化;石峽M20:3水晶玦來自南粵

  • 石峽M31:1山字形突飾玉玦與石峽M31:2 C字形突飾玉玦受到南島玉文化影響。

  • 廣東地區玉玦玦口流行由外往內拉絲。

  • 珠海/澳門地區出現大量的玉髓玦水晶玦。也出現新形式的帽頂束腰石鏟

第二節:台灣地區玉文化:

  • 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圓山文化、卑南文化、大湖文化得見極少量青銅器,尚不能得知其來源。

  • 距今2300-18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最晚階段以及金石併用時代早期階段,以玉器為重要核心物質的文化體系才開始衰退逐漸地被另一波外來的玻璃、瑪瑙、銅器等金屬物質文化所取代,這些外來物質的交換使用延續至800B.P.可以說是達到一個高峰,並且相當程度地延續使用至晚近歷史民族誌所紀錄的臺灣原住民所配飾的物質文化(劉益昌2006)。

  • 約8000年前,以玦、匕等玉器為核心的玉器文化網開始向外擴張,並且在經歷數個千紀的發展之後,幾乎覆蓋了整個東亞環太平洋地區

  • 隨著新玉礦的開發和新交流所帶來的刺激,東亞各地玉器文化也紛紛興起,其中臺灣因位處西太平洋島鏈的中心,在西元前第二千紀以後東亞環太平洋地區玦飾的發展過程中即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 受到來自中國東南沿海華南地區玦文化的影響之後,臺灣東部以卑南文化為代表的玉器文化不僅將玉玦的製作和使用推向高峰,更進一步向臺灣島內、東南亞島嶼以及南中國海地區推進,其中帶突玦飾在中國華南、東南沿海、臺灣、東南亞大陸和島嶼地區廣泛分佈。

1.大坌坑文化~5500~4500年

  • 台北縣淡水鎮水碓尾遺址

  •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遺址遍布臺灣全島

  • 大坌坑文化已見明確玉器出處者有環臺北湖的芝山岩、莊厝、南關里、壽豐鄉月眉Ⅱ等遺址

  • 大坌坑文化時期,目前未發現玉器製造場所。

2.繩紋紅陶文化~4500~3500年

  • 新石器時代中期

  • 屏東墾丁遺址;澎湖鎖港遺址;宜蘭大竹圍遺址;萬里加投遺址

  • 台中西墩里牛罵頭文化遺址公兼兒六基地~4250~3880年,出土方形帶齒玉片和長條形玉片 。

  • 臺南科學園區內的南關里東遺址存在大坌坑文化菓葉期文化層,出土綠色閃玉質的錛鑿箭鏃,惟其尺寸較小、質地粗糙,外形輿一般石質錛鑿無異,但所出的貝玦卻是臺灣迄今所見最早的玦飾;遺址測得年代為4200~3700BP

  • 繩紋陶文化遺址,如花蓮縣大坑遺址及臺東縣杉原灣附近的富山遺址出土玉器,其中富山遺址曾出土石板棺錛、鑿等條狀玉器及方形玉耳飾,故東部玉器傳統至晚可能始自4000多年前富山文化大坑文化

  • 平林遺址以及臺東縣富山遺址杉原Ⅱ遺址宜蘭大竹圍遺址、新北市訊埔遺址,均見製造工具與廢料,其中以平林遺址出土的玉器製程產品與工具最為豐富。

  • 同類型的遺址罕見於臺灣、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只有越南北部長晴遺址略可比擬,近年的研究更指出平林遺址是玉器製造體系的中心(劉益昌2003)。

  • 洪曉純女士進行環南海區域出土玉器研究指出,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從臺灣向南越過巴士海峽巴丹、巴布煙島進入呂宋北部,並沿著南海東部南下至巴拉望,向西越過南海到達越南中南部柬埔寨到達泰國南部的交通動線,其延續時間則可晚到距今1500-1000B.P.

  • 距今2300~1000B.P.,相當於越南中南部與菲律賓Vesaya區域之間的Sahuynh/Kalanay文化階段。

  • Sahuynh文化的ling-ling-o、雙獸頭玦形耳飾,透過此一階段初的交通與交換關係體系,逐步進入臺灣東南側的蘭嶼與恆春半島東西二側。

  • 隨之帶來的新物質似乎交換臺灣所生產的閃玉,並影響臺灣東岸及北海岸的史前文化發展,使得臺灣玉器的使用衰退終至於消失。

  • 距今3500~2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是玉器極盛時期

3.卑南文化:

  • 隔著馬太鞍溪花岡山文化交界,兩個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值得進一步探討。

  • 卑南文化距今3500年前至2300年前,為卑南遺址主要文化層,目前出土之建築遺留、生活器物、石板棺及玉器等陪葬器被歸屬於卑南文化,為明確使用玉器之文化。以農業為主狩獵為輔

  • 卑南文化的卑南遺址為少見大型史前聚落玉器使用量也最大

  • 出土人獸形玉耳環、多環獸形玉耳環單人獸形玉耳環的石板棺均屬於第三期墓葬。出土1件獸形凸飾標本。

  • 從1980到1988年卑南遺址合計13次大規模搶救發掘中,共發現了1523座石板棺室內墓葬,出土陪葬品的有692座。

  • 3800餘件出土玉器中,飾即佔1300餘件(出土於422座墓葬中);另生活堆積中出土800餘件,包括許多製玉廢料

4.大馬璘文化:埔里盆地及鄰近地區

  • 花岡山文化人似乎在距今3300-2800B.P.越過中央山脈來到埔里盆地群及周邊地區,和當地人群交往建立交換體系,隨後在2800B.P.透過移民與原本大馬璘文化人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體系。

  • 其中重要的文化內涵即在於玉器製造、石板棺埋葬以及帶有雙豎把的陶罐。

  • 大馬璘、水蛙堀、曲冰等遺址都行見相當數量玉廢料以及製玉工具,說明埔里盆地群當是一個玉器製造場所。

5.花崗山文化:

  • 此一階段平林遺址文化內涵已轉變為花岡山文化,依然存在大型的製造場所,但在各地區都有部分小型製造場所。

  • 例如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層,見少量玉廢料,此一時期可以明確得知分佈於花蓮縣花東縱谷地段平林遺址和周邊其他遺址如鹽寮、大坑、月眉等遺址,均具有大量玉器製造過程的廢料、半成品以及製造玉器的工具如切割刀、鑽頭等,這些遺址都屬於花岡山文化。

  • 花岡山遺址位於現之花岡山運動公園,遺址大致分佈在花蓮溪口秀姑巒溪南

  • 花岡山文化多綱墜,重漁撈生業方式。

  • 埋葬方式包括片岩石板棺甕棺,甕棺以圈足大陶罐作為葬具。

  • 花岡山文化出土玉器類型以錛鑿、矛鏃、斧鋤、刀等實用性工具或武器較多,裝飾玉器少,偏小型化,包括特殊的蛙形立體玉飾、小型玉棒、小管珠、玉墜等,玦形耳飾包括帶四突起或不帶突起者,且耳飾多為圓心偏高高玦口器形

  • 長光遺址出土一大型岩棺,及數個以石板棺為中心的礫石形祭祀石列,並有伴隨之甕棺葬。

  • 長光類型以青灰胎陶為主,花岡山文化主流之灰黑胎陶在長光遺址成為少數。

  • 長光遺址的陪葬裝飾玉器以帶四突起玦形耳飾為主,且其體積接近卑南遺址,不似花岡山文化偏於小型化。

  • 花蓮至臺東間海岸有幾處聚落群顯示使用玉器的密集度較高,包括花岡山文化、長光類型卑南文化

  • 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平林遺址為目前已知的玉器製造中心

  • 平林遺址玉器成品相當少,距離玉材露頭並不近。

  • 豐田西側的荖腦山區,蘊藏有豐富的閃玉礦。

  • 壽豐溪之北10多公里外有一小溪曰白豹溪,其上游因切過玉礦脈而沖刷出許多水料玉材,是採集玉料的有利地點。

  • 白豹溪下游注入花蓮溪,花蓮溪口即花岡山文化遺址分佈之地,溪口的花岡山、嶺頂、大坑、鹽寮等遺址玉器形制較小,玉材顏色及保水度較好,可能就是採集溪口的籽料所製成。

  • 2009年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師生在花蓮縣大坑遺址執行田野工作時,於1座甕棺上方採集一人獸形玦殘件。

  • 2001年至2003年間,台東史前博物館葉美珍港口遺址進行考古試掘時,在臺11線公路東側加走灣山以南地區之素面陶文化層採集4件人獸形玦殘件。

  • 1993年至1996年間台東史前博物館葉美珍與同事在遺址進行調查及試掘,2009年於公路西側素面陶堆積層採集1件人獸形玦標本殘件。

  • 臺東太平山(老番社)出土2件獸形凸飾玦,帶8個突起,保存於國立臺灣博物館。

  • 港口遺址出土2件獸形凸飾玦,1件為經典之微張口平背獸,另一件為尖口拱背獸。

  • 石梯坪遺址人獸形玦外,另有1件小形獸形玉飾出土於素面陶片堆積中。

  • 晚期階段的鹽寮遺址出土玉器最多,其玉器總數遠多於花岡山、大坑遺址,素面陶階段年代的推測是2800~2300BP

6.十三行遺址:

  • 西南平原的蔦松文化;花東地區的三和文化

  • 僅有平林遺址上層、Lalu遺址、海外巴丹群島中Ibayat島的Anaro遺址,也見玉器製造遺留的邊料與芯料以及製玉工具,發掘者認為其中有製造ling-ling-o所遺留的芯料(Bellwood & Dizon 2005)。

  • 一群帶著玉料、製玉工具的工匠,從臺灣本島到達Itbayat島,在Anaro遺址製造玉器。

7.三和文化:

  • 三和文化年代距今約2200~1300年,大多分佈於卑南遺址以南,最終石板棺與玉器傳統結束於距今1400年前

  • 鐵器時代之三和文化為玉器沒落時期。

  • 玉器衰退之關鍵時間為距今2200年前,當時卑南遺址存在之初期三和文化已不再使用石板棺及玉器

  • 採行無棺葬,出現兩種墓葬類型,一為長條形豎穴坑葬,一為小型隨圓形(或圓形)的豎穴坑葬。以仰身直肢姿勢埋葬,頭朝南、腳朝北。

  • 玉器技術突然地2200年前消失,此時卑南遺址的居住者進入初期鐵器時代,卑南遺址居住者僅使用少量小型玉質「耳璫」,距今1400年前之太麻里舊香蘭遺址居住者則使用小管珠,最後玉質裝飾品被玻璃飾品所取代。

~~待續~~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