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圣人管理之道:法、术、势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8-07

荀子—— 学习之道

荀子的《劝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言“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展示出“学习不能停止”的思想观点,并随后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表明学习的无止境,以及学习的积累所获得的突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等均为荀子教育世人的千古名句。

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并检验自己,才能利用前人的经验充实自己,并发现不足更好地提升自己,向更高处攀登。

孙子 —— 韬略之道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孙子言“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慎战”的思想,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要认真考察研究,切不可慌乱行事。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即“全争”思想,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尽最大的努力使得国力兵力不受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胜利。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先胜”思想,在战斗前便先创造好有利于自己的先决条件,以至于在面对敌人时自己可以不被战胜,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孙子的思想不仅广泛运用于古代的军事斗争中,对今天国家的治国理政,乃至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管子 —— 管理之道

管子曰:“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安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管子·牧民》) 即如果能使人民安乐,人民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能使人民富贵,人民就可以为我承受贫贱;能使人民安定,人民就可以为我承受危难;能使人民生育繁衍,人民就可以为我牺牲。

管理者只有顺应了人民的心意,他们才会反过来支持管理者,满足人民的需要,管理才会获得应有的成效。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所谓“予”就是管理者对百姓采取的宽惠政策,而“取”则是获取百姓的支持以期达到国泰民安、富国强兵的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韩非子—— 统驭之道

《韩非子》融合总结前代先贤“法、术、势”三大思想精髓。

“法”:唯法是从,严明赏罚。治理国家需要“正明法,陈严刑”赏罚分明,臣子做好了分内的事理应获得奖赏。而“严刑”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违法独尊、违法是从的法制观念是国家富强的最好途径。

“术”:主静臣动,考核事功。“术”指君王的“驭臣之术”。隐密者,追求主静臣动,主隐臣显;阳明者,讲求一依法令,考核事功。

“势”:唯主是尊,“势”乃保障。“势”即权势,但是君王却不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势随意压榨子民。君主的治国之道是要用权势保障国家法制的顺利推行,维护法律的权威。韩非之把“身贵、位尊、威重、势隆”称为“为君四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