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于淼教授专访——重塑早相胰岛素分泌,精准控糖

 老头齐子双 2019-08-07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是致病和日后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极为重要。近年来许多研究揭示,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临床中很多时候往往忽视餐后血糖的升高,近日,北京协和医院于淼教授就餐后血糖管理的重要性和药物选择等方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北京协和医院于淼教授专访——重塑早相胰岛素分泌,精准控糖

于淼教授

医学博士&理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01 餐后血糖对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

于淼教授强调,2型糖尿病的管理要尽可能早,尽可能全程,尽可能达到稳定的血糖控制。血糖控制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共同构成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所以餐后血糖的控制在整个血糖控制中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环。既往很多研究评价了空腹和餐后血糖对HbA1c的贡献,比如法国Monnier研究显示,当HbA1c越接近目标值的时候,餐后血糖的贡献占比越大,甚至可以高达70%以上。对于中国人群,Kang X研究显示,当HbA1c≤9.0%时,餐后血糖的贡献就已经占主导地位。所以要想得到优质稳定的HbA1c的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两手都要抓。

于淼教授介绍,一些有关餐后血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餐后血糖和心血管不良结局以及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之间是有相关性的,因此餐后血糖的控制不仅有利于取得优异的HbA1c水平,也能够延缓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也系统梳理了餐后血糖升高对于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此外,这几年大家也开始关心一些更细化的血糖控制目标,比如血糖波动,而餐后血糖的升高会使血糖波动进一步增大,后者会通过氧化应激而增加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并发症风险,所以控制餐后血糖,还可以达到更好、更稳定的整体血糖水平,即减少血糖波动,最终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并发症。

02 早相胰岛素分泌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

于淼教授表示,引起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非常多,骨骼肌的量以及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会影响餐后血糖,但有一点临床医生往往会忽视,就是早相胰岛素的分泌。基础血糖的一个构成是肝糖的输出,而早相胰岛素分泌是影响肝糖输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早相胰岛素分泌存在,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抑制肝糖的输出,进而降低基础血糖。同时早相胰岛素分泌也有可以抑制胰高糖素水平,进而进一步控制整体高血糖的状态,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早相胰岛素分泌的缺失对于餐后血糖升高是具有很大的贡献的。

03 重塑早相胰岛素分泌,精准控糖

于淼教授表示,在选择降糖药的类别时,我们既关心药物作用的靶点,也特别关心这些药物是控制空腹血糖为主,还是空腹和餐后都能覆盖。目前针对餐后血糖的降糖药物类别很多,譬如速效促泌剂格列奈类、长效的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抑制剂,都可以使餐后血糖得到很好的控制。针对糖尿病的精准治疗,需要了解患者的特点,包括病理生理、血糖谱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再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以及覆盖的血糖谱进行最精准的结合,所以各类药物都有适合的人群。

于淼教授介绍,格列奈类的促泌剂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表现非常优异,最主要是源于它的作用机制为改善早相胰岛素的分泌,早相分泌对于整体血糖的控制特别对于餐后血糖升高有特别的意义,所以瑞格列奈在降低餐后血糖方面是一个不错的武器,其降糖疗效也是很肯定的。荟萃分析显示,格列奈类促泌剂的降糖疗效与磺脲类相当,在降低餐后血糖的疗效上优于α糖苷酶抑制剂。另外,这个药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患者服用非常方便,有很多患者存在漏餐,即进餐量、进餐时间有变化,而速效的促泌剂可以避免由于漏餐所带来的一些相关的风险事件,应用更加灵活。

总结

综上,我国T2DM患者大部分存在餐后血糖升高,控制餐后血糖不仅有助于HbA1c达标,还可以减少血糖波动,最终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早相胰岛素分泌的缺失是餐后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尤其是针对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需要考虑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瑞格列奈能够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缺失,保护β细胞功能,从而控制餐后血糖,而且具有随餐服用,灵活方便的优势,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