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杰 作者简介 张红杰 ,男,河南汝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篆书委员会委员,平顶山市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汝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参展荣誉 作品三十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新人展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 第五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大赛最高奖 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最高奖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展最高奖 全国龙文化书法篆刻展最高奖 永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最高奖 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第四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 首届全国篆书书法展 第三届扇面书法作品展 …… 学书感悟 浑厚华滋 清腴绮丽 ──浅议赵之谦书法的艺术特色 篆书是书法领域里最重要的书体之一,古穆典雅、静逸端庄,越来越受到更多书者的青睐。被称为“书道中兴”的清代,篆书的兴起与繁荣便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 清代早期的篆书,之于前代并无实质性的突破。以王澍、钱玷为代表的篆体书家们多以二李篆法为取法对象。在清代中后期,一批富于创造精神的篆书大家对前人遗留下来的创作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强调用笔变化,讲究笔墨趣味,强化形体特征,大大丰富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使这一古老的书体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赵之谦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撝叔,号悲庵,别号铁三、无闷、冷君、憨寮、梅庵等, 晚清杰出的书法家。赵之谦的书法, 浸淫北碑, 翰铸汉魏,广采博取, 以其活泼的姿态和飞动的气势独树一帜,开辟了晚清碑派书法新的境界,管领一代风骚。 首先,赵之谦独具魅力的用笔是实现其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赵氏用笔在继承古法的同时,还有机融入了隶书及北碑的丰富厚重笔触。使篆书本易单调的线条显得遒劲沉稳,浑厚华滋。强弱对比,顿挫分明,秾纤相间,枯润兼备,使线条质感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审美特征。在用笔上,大胆突破前人小篆几何意义上的横平竖直及左右弧线。切起切收的横画处理,转折处笔锋的使转变化及收笔处精巧的出锋,这些看似细微的用笔技巧,使字形在体现秀雅舒朗特质的同时,又有了生动别致耐人寻味的细节,构成了赵氏篆书特有的绵博华丽的美感。 在笔法技巧的运用上,中侧并用,姿致多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小篆由于纯中锋用笔,在实现线条均匀洁净的同时所带来的单调感。赵之谦篆书的用笔,在继承前人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以其全面的学识修养将书外功夫融入其书艺创作,极大地拓展了篆书线条艺术的表现空间。同时,其涨墨及侧锋的引入,也大大提升小篆的艺术感染力。 行笔的轻重徐疾直接影响着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用笔提按力度的强弱变化带来的是线条粗细对比,而笔锋含墨量的多寡,及用笔速度的快慢,带来的则是线条的枯润变化。给人们带来极其强烈的审美体验。如若其没有丰富的见识学养作支撑,没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做前导,而是传承因袭圆润严整的秦篆,便不可能有如此丰富完备的用笔技巧,也不可能将清雄绵秀的书风臻于完善。 项穆《书法雅言》云:“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学习书法既要专于一家,更要博采众长,唯此方能更全面地理解取法对象的精神所在 。我在学习赵之谦书法时,便有意融入了吴让之的清雅之气,而且适度减弱了赵氏书法个别字过于盘曲的用笔,使赵氏书清穆浑厚的书风多了一层秀丽之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富自己的文学(特别是古文学)素养,扎实自己的古文字功底,努力培养自己触类旁通,传移摹写的能力也是学好篆书的必修课程。我相信,在学习时,只要勤于思考,广泛汲取营养,终会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作品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