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的中国人都吃错了!你的身体究竟需要吃什么?

 为什么73 2019-08-09
原创: 福光 活法儿 今天

虽说中国是美食的国度,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在吃的路上越走越偏,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饮食智慧与宝贵经验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古时候,人们通过吃来治病。但在食物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却发现往往吃是「致病」的,病从口入。

今天我们特别来聊聊关于吃的话题:中国人的身体究竟需要吃什么?

不时不食,你吃对了吗?

孔子对吃也是很有研究,《论语》有这么一个观点:「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就是说,食物看着不对不吃,闻着不对不吃,做法不对不吃,时机不对不吃。

前三点还好说,基本大家都能做到,但食物不到时候不吃,这就有点难度了,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才是当季食材。我们做了一个小程序:健康吃啥(←有需要的朋友点击收藏一下),可以根据体质和当前节气,推荐最适合你的食材。

四时轮转,什么时候该吃啥,大自然都会告诉你。春天韭菜又鲜又嫩等你采摘;夏天清甜水润的西瓜香瓜帮你消暑;到了秋天,梨子又大又多汁,橘子也正是最甜的时候;冬天南北方都有地瓜萝卜大白菜,又耐放又养人。

不过在科技发达、生活便利的今天,很多人并不认同「不时不食」,反而会觉得这是落后与保守。毕竟现在的人们,确实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夏天在空调房里涮羊肉暖身,寒冬也能在暖气屋里抱着大西瓜啃得津津有味。

我们有各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自己想吃的东西,但是无论什么食物,只有到了它的时令才能生长出最为饱满最有营养的状态

虽然反季食物已经很普及,但都只有其形而没有其神。自然的规律还是会让人们渐渐觉察出:哪哪就是感觉不舒服,还带有点那么不得劲。

番茄没了生津的鲜酸,黄瓜少了清冽的气味,青菜缺了霜后的微甜,人们才会发现所谓的反季,其实是在卸去食物天然的灵性,磨去人们舌尖上味蕾的敏锐。

所以,当你迫不及待地想早些吃上本该适时而生的时令生鲜时,就已经背离了吃的本意了:满足了心情,却没能滋养到身体。

万物生长,皆有灵性。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每一日的等待和每一季的灌溉都不是没有原由的。气候的变化,节气的流转,都足以为食材的滋味加分。

「不时不食」是要等的,而我们往往最缺的就是耐心。殊不知,愿意等、等得起才是对食物最大的诚意,也是对你的味蕾和脾胃最大的滋养。

食物真正的营养,是它背后的信息

说起营养,很多人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

爸妈叮嘱孩子说「多喝点汤啊很有营养的」,长辈会时常唠叨着「老人就要多喝牛奶多补钙」,要减肥的人讲「多吃蔬果啊,维生素丰富,膳食纤维能排毒通便」……

你看,我们会说「鸡汤有营养」「牛奶有营养」「蔬果有营养」,但不会说「钙片有营养」「维C有营养」「x白金有营养」,这是为什么呢?

尽管每个人对营养的理解都不同,但有一点大家都应该知道:吃进去能转化成身体的气血,滋养脏腑身心的,才叫营养。

一旦你把活生生的食物,拆成各种冷冰冰的成分:碳水、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你会发现,他们是有用的,比如能令肌肉增长,能让神经兴奋,单一的某种成分,或许能改变你,但无法营养你。

那么,真正的营养是什么呢?其实食物最滋养我们的,是它所包含的信息。这是目前的营养学很少触及的一个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能切身体会到。

比如说大棚菜跟农家菜,所含的营养物质一样,但大棚菜就没有陆地菜香,你如果吃过当季当地农家肥种的陆地菜,那味道,就清水煮也好吃。

小姨住郊区平房,养了一块地自己种菜吃,真是日晒雨淋浇屎淋尿的无农药纯有机,给我们送的菜心,大蒜爆香随便炒了一下,极美味。吃了第一口就感概:以前吃的那些青菜都是什么,简直是味同嚼蜡。

天生地养的一棵菜,有阳光的温煦,有雨水的滋润,微风能吹动它的嫩芽,晨露会沾湿它的叶尖,有野草跟它争宠,有青蛙给它唱歌……足够丰富的阅历,会带给人活泼泼的生机,这样的食物才是最养人的,而且吃多了身体也没负担,还不容易长胖。

除了上面我们聊到的「不时不食」,「不地不食」也是中国饮食的一大特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医当中。而这个「天时」和「地利」,正是食物最基础的信息,最重要的营养。

中药讲求要道地,比如贝母就分川贝母、浙贝母,怀山药则「以河南怀庆者良」……同样的药材,若是不同产地甚至性味、功效都千差万别。食材也一样,比如道地小米,要数山西高原产的对脾胃最是补养。

现在正是夏秋之交的时节,中医里叫做「长夏」,五行应土,而五脏之中脾属土,所以此时应注重补养脾胃。土位居中,而山西位于中原,得土气最多;而小米色黄,黄为土色,这里的小米自然品质上佳。

选品的同事花了一个多月尝了20多款全国各大产区的小米,山西地区的有5款,最终被一份来自山西长治的小米惊到了,粥油超厚的一层,米香、油润、无杂质。

活法儿优选商城 山西长治珍珠黄小米 高山原产 补脾养胃 小程序

小米随处可见,这款小米有什么特别的?我们拿超市的小米来做个对比吧

1、味道香,颜色深。

左边是超市常见的小米,右边是山西的珍珠黄小米。好的小米,颜色深黄或是蜡黄,闻起来有一股特别的清香。煮粥时,还未成粥,忍不住尝了尝清亮的米汤,也是十分清甜。

2、特别容易熬出粥油。

能熬得出粥油的米,才是好小米。这个米做粥时,砂锅加清水煮沸,放入适量小米,漂起米油后,改为小火慢熬,待到米油增多加厚成脂、米粒开花,粥就熬好了。粥油超厚,喷香黏稠,特别适合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的人。

3、免淘洗,直接煮。

干净无沙无尘,可以直接下锅煮,把营养完全留住。

如果只看小米的个头和外表,真是貌不惊人,从营养成分分析,也就是蛋白质、脂肪、可溶性淀粉、胡萝卜素,平平无奇。但中医自古就对小米褒赏有加,熬出来的粥油,甚至称之为「代参汤」,可谓平民补品,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讲「五谷为养」,而小米是五谷之首—粟,入脾经、胃经、肾经。颗粒小小却可以蓬勃出巨大的能量,在贫瘠的土地上,一样可以长得非常好,人吃了自然也会有饱满的精气神。

《纲目拾遗》说,小米粥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这的丰满美白靠的可不是光子嫩肤或者美图秀秀,而是实打实的脾胃养好了由内而外透出的美。这就是食物里的信息起的作用,小米里满满的土气,脾胃太喜欢了。

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物质所携带的信息。一个用了好几年的硬盘坏了,你是更心疼这几百块钱的硬件,还是里面几年积累下来的文档和回忆?

食物更是如此,眼见不一定为实,还有许许多多看不见的信息,会从你的嘴唇、牙齿、舌尖、咽喉、食道、脾胃……一路走过,物质最终被消化、排泄,只有信息和能量会滋养你,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脾胃,真的不一样

我大学学的日语专业,毕业后去日本出差一段时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同是亚洲人,但中国人招待客人基本都是热茶,而在日本则多数会递上一杯冰水。

那时吃素,脾胃比较敏感,几乎是一喝冰水就拉肚子,苦不堪言。但日本人则大口大口的喝,毫无挂碍。后来学中医才发现里头的「猫腻」:中国人的脾胃,真的不一样。

日本人靠海吃海,餐桌上几乎顿顿有鱼,中医讲「鱼生火,肉生痰」,脾胃本就容易有内热,再加上爱吃天妇罗之类的油炸热性食品,蔬菜水果又贵又少,所以他们的脾胃基本是偏热的状态,喝冰水也不至于有太大问题。

中国人就不同了,地大物博啥吃的都有,讲究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脾胃大都处于相对更平和的状态,日常吃喝以性味平和的常温食物为佳。

而对比起西方人,脾胃的差异就更大了。

记得大概90年代初,我还在念小学,附近开了一家西餐厅。当时可是太新鲜了,爸妈带着去尝鲜。服务员问牛排要几成熟,我们都不懂,就说西方人一般吃几成就几成。然后上来了一份七成熟,还搭配沙拉。结果吃完回到家,小腹就难受,拉了几次肚子才缓过来。

中国人的脾胃真的是被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给养刁了。早在20万年前,周口店人就开始用火烤食;到了4700多年前,黄帝跟岐伯聊天,在内经里提到「五谷为养」。在炎黄神农的庇佑下,中国人不需要茹毛饮血,也很少饥寒交迫。几千年下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已经相对固定:牙齿更习惯五谷蔬果,脾胃更适合消化熟食。

可是,随着欧美经济发展科学进步,颇有些「外国月亮更圆」的趋势,在饮食习惯上也是,向西方靠拢,吃肉为主,喜食生冷。确实外国人有不少长处,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但说到体质、脾胃这方面,真的不是短短几十年能扭转改变的,没必要迎难而上找罪受。

如果要问中国人究竟应该吃什么,就是这三个原则了:与时令相符谓之「天时」、自然种植道地产区谓之「地利」、适合你的脾胃谓之「人和」。

身为中国人,你吃对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