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贤沐古窑 || 一乐,二荻,三唐津

 木及度疯犭王 2019-08-09

集贤文化艺术:最专业的中国文化艺术品传播平台,品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话题:书法、国画、篆刻、音乐、品茶、陶瓷、赏石。传播正能量,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一乐,二荻,三唐津”,这句话一直在日本茶道界广为流传。而这首当其冲的一乐,便是在现代也极富盛名的乐烧陶器。乐烧创始于日本桃山时代(1573-1600),大致可分为黑乐与赤乐两种。“乐烧”可称得上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长次郎(?~1625)烧制而成。乐烧的“乐”字得名,源自于陶工长次郎的孙子田中常庆曾在丰臣秀吉的府邸“聚乐第”内制陶,后来统一天下的丰臣秀吉就以其行宫“聚乐第”中的“乐”字,制作成金印赐予常庆,自此,“乐”字便成为长次郎的家号,该种制陶法制成的茶碗也就被称作“乐烧茶碗”。(获得封号之前,这种茶碗被称作“今烧茶碗”或“宗易形之茶碗”、“聚乐烧茶碗”)至此之后,乐家便以专门制作、经营高档茶道碗为业,至今已是第十五代传人。

“触觉之美”是日本美学概念的重要一环,茶陶理念同样也追求触觉而引发的意念,乐茶碗的胎质特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一点,与一般意义上的陶艺不同,乐茶碗采用不会烧紧的软性酥松陶土(亦可称为软陶),因此,乐茶碗具有吸水性和保温性,尤其是当“赤乐”茶碗吸收水分后,它的红色会变得更加沉着,带给人一种安详宜心的美。软性酥松的胎质很好地起到保温作用,手捧茶碗时不会觉得高温的不适。在点茶前如将茶碗预热,一碗有数人传饮的浓茶,直至最后一位时都会保持适合的温度。而这一点对于日本茶道法则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追求茶碗的质朴之感,在手拉坯盛行的桃山时代,乐茶碗是唯一采用“捏制成型”的茶碗。圆柔的腰部及胴体曲线,以及微微内敛的口型是乐茶碗的典型特征,它与手拉坯成型茶碗所具有的节奏性的形态截然不同,具有所谓“捏制成型”独有的韵味,每一个细节都是做陶者心性的体现,是一种可以以手传至内心的温情,从而达到人物合一,无物无我境界的型制。

乐茶碗中赤乐与黑乐较为常见,但也不乏有白乐、黄乐、紫乐、蓝乐等稀少品种。赤乐施红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黑乐施黑釉,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以温厚的感觉。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尤其是黑乐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与高丽茶碗的造型之柔,又与深绿的抹茶在色调上极为协调,极受千利休的喜爱。

在我看来日本乐烧陶器的大力发展,最为主要的是日本茶圣千利休对茶道的追求,摒弃一切的奢华与美艳,用最真,最为质朴的茶具才能表现出茶道中真正所要追求的根本“茶”,千利休大师的这些追求也是他师出禅宗的一种体现,回归佛教的无欲无求,质朴简单。

乐茶碗是一种彻底表现千利休美学思想的茶碗,融合中国的陶瓷技术,朝鲜的陶瓷设计,日本的精神文化,三合一于大成的终极茶碗。原型乐茶碗数量极其稀少,但是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乐茶碗逐渐普及,最后成为了“抹茶碗“的代名词。虽然日本人觉得井户是完美的茶碗,而且井户的得分也要高于乐烧,但是日本人却认为乐茶碗是超越的茶碗,是日本人的茶碗,是利休的灵魂,日本的国粹,对其有着难以释怀的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