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316年大一统的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长期出现南北方政权分立的状况,先是东晋十六国,后是南北朝并存的局面。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危急、最残酷的时期,在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均定都建康(今南京)。存在时间相对较短,最长59年,最短仅有23年,总共169年,史称“南朝”,南朝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依仗前有长江、淮河作为天然屏障,后有三吴(今苏州、吴兴、绍兴)之地作为经济支撑,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得江南地区成为承接、保护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的不二选择。因此,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祖冲之曾造“千里船”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南朝首都建康的科学文化事业有了大力发展。当时大部分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艺术家,都曾经先后在建康城生活过,并且留下了他们的不朽作品。南朝政权在建康设有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四所学馆,以搜罗并培养各种人才。其中儒学馆在都城东北的紫金山麓,又叫“北学”;玄学馆在鸡笼山的东麓;文学馆和史学馆都在今鼓楼以西一带。在自然科学方面,宋、齐时代的祖冲之(429—500),原籍范阳遒(今河南北涞水),生于建康一户南迁土族家庭。他热衷科学研究,一生成就斐然。其在借鉴割圆术的基础上,运用开密法,在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有效数字,即3.1416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其密率=355/113,比欧洲早了1000余年。许多教学家建议把密率命名为“祖率”。他还在东晋虞喜“岁差”理论和北凉赵匪欠《元始历》中新闰法的基础上,制成《大明历》。此历改革了闰法,将原来的19年设置7个闰月改为391年设置114个闰月,使历法的精密度大为提高。祖冲之在机械制造领域亦有重大建树。刘宋大明年间,他与北人索取驎各造指南车于乐游苑比试,结果祖冲之技高一筹,索取驎毁车服输。他还发明了一种使用机械开动的“千里船”,“日行千余里”,制成后于新亭江面试航,大获成功,引朝野上下轰动。其子祖暅之亦传承家业,父子俩共同求出球体积的准确公式,提出祖氏原理。其孙祖皓,再传家学,亦长于历算。祖冲之的教学著作《缀术》,直到唐代还被当时的国立大学用作数学教科书。 陶弘景构造“神仙谱” 南北朝时期,丹阳秣陵出了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和医药家陶弘景(456—536)。曾在宫中任职,由于官场倾轧,仕途不利,遂于南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句曲山(今句容茅山)。隐居之后,陶弘景除钻研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还写下了诸如《肘后百一方》、《神农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太清诸丹集要》等著作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整理和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道教经典,他主张儒、佛、道合流,将顾欢的《真迹》重新修订增删,并引入佛教戒律及地狱托生之说,编成《真诰》20卷,用以整合道教教义和教规禁令。在《真灵位业图》中,陶弘景又仿照人间的封建等级制构造出庞大而完整的道教神仙谱系。由于陶弘景的大力阐扬,茅山遂逐渐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亦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博通阴阳五行,曾援引图谶,替萧衍代齐建梁制造舆论,为萧衍所重。萧衍称帝后,多次礼聘其出山为官,均被陶弘景婉拒。萧衍从此“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卒后谥贞白先生。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南朝初年,以谢灵运为代表的诗人开创了山水诗派。谢灵运(385—433)东晋名将谢玄之孙,15岁因避战乱来到建康,居乌衣巷谢府。写建康的诗篇有《初发石首城》、《邻里相送至方山》等。他们能细致入微地描写大自然的景物,使诗歌从枯燥乏味的玄言诗中解放出来,这是他们的重要贡献。与谢灵运同期的另一著名诗人颜延年(384—456),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他首创了对偶诗,并且擅长写骈体文,专门讲究诗文的对偶和应用典故。颜延年的成就虽然不如谢灵运,但对后代诗文风格的影响却很大。南朝中叶时,以谢脁和沈约为代表的文学家,在对偶的诗文中增加了讲究音韵的新因素,使诗文的格律更加严谨。谢朓(464—499)为谢安兄谢据玄孙、谢灵运族侄,人称“小谢”。以摹写山水为主,为“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其名作《入朝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均以建康古城为描写对象,耳熟能详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诗句就出自其手笔。沈约(441—513)在建康东郊钟山下之下东田有宅,家中藏书达2万卷。沈约奉敕编撰《宋书》100卷,虽叙事多有忌讳,常曲折隐晦,但材料丰富,体例齐备,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后列为“正史”。 诞生多部文学名著 南北朝时期多部著名的文学著作和史学著作也都完成于建廉,如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记录魏晋清谈家言行的《世说新语》,刘义庆(403—444)宋武帝刘裕侄,长沙王刘道怜次子。《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是中国最早的笔记小说集。南朝齐梁之际刘勰所著的评论各种文章体载和创作方法的《文心雕龙》,刘勰(465—520)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完成中国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共计三万七千余字。钟嵘(466—518)针对当时的诗风提出批评,对自两汉至南朝梁时的122位五言诗人进行评说,所著的评论各派诗人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诗论专著。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其小聪慧好学,遍读儒家经典。由他编的文学总集《文选》,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是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而《千字文》是南朝梁代周兴嗣在建康编纂完成的,周兴嗣(469—537)南朝大臣、史学家。《千字文》编纂经过颇为有趣。据唐李绰《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義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千字拓出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千字文》是中国成书最早的儿童启蒙读物,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杨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