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痛通用方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19-08-09

胃脘痛

【病案举例】

1:李某,女,37岁,1977124日初诊。

病史  患者主诉胃胀、胃痛,伴右侧胸胁区窜痛,食后胃有堵塞感,打呃、暖气半年余,适逢天寒疼痛加重,食差,大便正常。

查体  苔白浊,脉沉弦。

诊断与治疗  诊为肝郁性胃病,法当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温中散寒,予以服用胃痛通用方减蒲黄、五灵脂,加柿蒂、丁香、柴胡、青皮、佛手。

服用7剂后,诸症减轻,但仍有疼痛,饮食少,食后有胀,苔白浊,脉沉缓。

按效不更方之原则,前方加厚朴、乌药、云苓、白蔻仁、焦三仙、鸡内金再服2周,疼痛消失,无明显不适,舌苔薄白,脉和缓,胃痛已告治愈,但患者要求调补脾胃,以防病情复发,给予健脾疏肝汤服之以巩固疗效。

2:张某,女.52岁,1976126日初诊。

病史  自述胃痛7年,近1年加重。病初起缘于进食黏冷食物后,胃内嘈杂不适,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渐发胃痛,不敢进食,食则胃痛难忍。曾自服治胃痛药物,病情时轻时重,近一年胃痛日益严重,不敢多食,食则胃痛不已,伴身倦乏力,但无泛酸,无腹满,口不渴,二便如常,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胃镜多次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兼胃腺体增生。

查体  见患者身体瘦弱,面色黄白,舌苔白浊而厚,脉弦缓微滑无力,腹部柔软,胃脘部有压痛。

诊断与治疗  该患年老体弱,病程长,久病多虚,加之其发病因于进食冷黏食物,伤及胃阳,又兼宿食留滞年久,损及胃阴,故其辨证属于虚中夹滞之胃痛。治以益气养阴和胃,理气化滞,用胃痛通用方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沙参30g,玉竹40g,白芍40g,甘草20g,白术20g,高良姜15g,香附20g,麦芽30g,焦山楂30g,神曲20g,柴胡20g,陈皮15g,砂仁7g,延胡索20g

服用10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胃内难受大减,精神状态好,唯觉身乏力,舌苔薄白,脉弦缓。依前方减香附10g,加黄精50g,焦栀10g,连续服用20剂,自述已愈,无任何不适,恐日后复发,嘱其服香砂养胃丸一段时间,以善其后,病告痊愈。

方中参芪、黄精补虚益气以助阳,增强脾胃动力,强壮消化功能;沙参、玉竹、白芍、麦冬滋养胃阴以润燥,使胃之阴阳和谐,脾胃功能健壮,水谷之积易化;香附、鸡内金、焦楂、神曲、麦芽化宿食积滞,辅以柴胡、焦栀清肝之郁热,又助白芍、甘草化阴养肝之质,白术健脾除湿、培土生木,陈皮理气和中,共奏益气养阴化滞之功。

胃痛通用方

【组成】党参10g,黄芪10g,高良姜10g,香附15g,郁金10g,木香6g,川楝10g,檀香6g,蒲黄5g,五灵脂5g,延胡索10g,白芍30g,甘草10g,砂仁(后下)10g

【功效】理气温胃,散寒化瘀,缓急止痛。

【主治】气、血、寒、食、痰阻滞不通所致之胃痛(上腹痛)。

【方解】本方以古方良附丸、颠倒木金散、金铃子散、五灵散等方加减化裁而成,因此,具有温中、散寒、理气、补虚、化瘀等功效,对因气虚、气滞、食积、寒凝、血瘀等所致之各种胃脘痛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便秘者去参芪,加二丑10g,姜炒黄连10g;伴肝郁腹胀者,加厚朴10g,青皮15g;痰积停饮者加枳实15g,茯苓30g,竹沥30ml

陈老认为,胃脘痛病机虽复杂,而胃气虚、胃失冲和之气、胃失和降,实为酿痛之根源。凡郁、食、气、血、痰所致者,莫不皆然。因此,治疗胃脘痛,只需针对此理,必能获效,余者无非变通之事而已。临证自出机杼,并受东垣“胃不可不温”之论的启发,确立了温通理气的治疗大法,并拟胃痛通用方。近30年来,凡胃脘痛患者,只要无身热、呕、利等症者,概投此方,稍事加减,无一不愈。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景河卷》中国中医药2001p66-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