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妈:四书读满300遍,我忽然明白了这些道理!

 吴氏资本联盟 2019-08-09

时间:2019年3月2日

地点:北京泰伯学堂

主讲:崔威(明明妈)

笔录:李茂双(节选)


源于对生命核心的透彻思考

这几年我对于教育的思考在三个方面想的非常清楚,真的是很透彻,也许在孩子刚去文礼书院的时候还没有想的这么透彻。这三年办学,对于教育、对于人生有更加深入的一个思考之后,那么就考虑得更清楚,总结起来,弄明白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方面呢,是关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说你面对你的孩子,你的宝贝儿,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你有几个,一个、两个还是三个,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可能是一个或者两个,反正就是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生命,活泼泼的、单纯的生命,你为了什么去养他,你到底为了什么而教育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目的,一个思考的逐渐清晰的过程;第二个问题,就是一个思考方式的转变,我们作为父母经常希望我们的孩子有很多方面的能力,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希望我们的孩子学校功课也好,才艺也好,乃至于我希望我的孩子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很高的学历,又能上名牌大学,希望他具备外表的这些能力以及荣誉,以及有各种各样的标签,希望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成就,那么有没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是你最关注的,有没有?我们想过没有?就是说你希望面面俱到的这些东西,你有没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有没有想过呢?这是第二个问题,好像把这个问题思考出来了,就是一个思考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把我们原来希望面面俱到的一些能力,转变成去抓住那个最核心的能力,然后用力在最核心的能力上,再把一些能力放掉,就是学会放下,学会抓住核心,用王教授的一些读经教育理念的说法,就是一个立体的、一个整全的思考方式,就是我们现在人往往缺少的思考方式,这是关于思考方式的转变;第三个问题,就是厘清一点,到底在我们心里,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孩子,比如说现在有些孩子包本很快,或者我们的有些孩子在体制的学校里他考上了名牌大学,他有很强的演讲才能,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等等,乃至于像我家范家鸣现在这样,他会了三门外语,然后他在文礼书院很勤奋,这些事情足不足以说明,一个孩子很优秀呢?是不是说你判定一个人优不优秀的标准就是这些呢?其实,你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就没有那么复杂。这些年我只是厘清了这样的三个问题。

我是一个很务实的人,我就是很善于把很复杂的事情化成最简单的,我就找那个最简单的入路,我想清楚了就没有什么担心,所以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不认为我的孩子很优秀,我认为他有很多方面跟我所要求的那个核心,我的立体思考方式思考下来的一个人的最核心的能力,我觉得他还远远没有具备,甚至于他还没有找到那条入路,还没有找到我认为最核心的那条路,我认为我追求的那个教育的目标,他现在以他十九岁的生命,他还差的太远,我认为我的孩子还有很多地方,就是最核心的东西他还没有抓到,现在是这样一个局面,我不是谦虚,而是因为我思考到了那样的最核心的东西,我觉得他还有很多在摇摆的过程中,需要单刀直入,需要切入进去。那我的第二个孩子呢,现在是七岁,他在学堂里包本,他现在在背第八本书,就是说以一个七岁孩子的生命,他可以背到第八本书,他可以把前面的大部分的中文任务都已经完成,在很多家长的眼里,觉得这个孩子也已经很优秀,也很好,乃至于他的定力也很强,老师竟然发现,睡觉前让他在床上静坐,竟然能坐半个小时一动不动,他竟然有这样一个定力,那在我看来,我觉得还不足以说明什么,这在别人认为两个孩子都很不错的状态下,我都认为差距还很大,然后呢,可想而知,我自己对于这个核心的领悟,我有多么的在意,我有多么的执着和坚定,即便是有这么多差距,但是我现在跟很多家长比起来,我又无比的心安,就是说我知道这样的一条路,我已经很清晰了,我已经很明白很透彻了,剩下的虽然他还在外面兜兜转转,我相信作为一个母亲,我会带领他走到这条路上来,我会一直较正他的方向,哪怕他现在在文礼书院,有很多的老师跟我赞叹他,我都觉得这个孩子,至少他现在还不能让我放心地放手,他还要牢牢地抓在我的手里,我要把握着他的方向,直到有一天,我觉得他真的可以独立了,就是他自己的方向非常清晰了,我才敢说我能放手。我一方面很安心,另一方面我又密切关注他,我现在是这样一个母亲。所以呢,再反过来说,对比一下,现在有很多的家长,他会把他的孩子,一个初中或高中的孩子送到国外,就是说你把一个没有读经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确立的孩子送到国外,想一想,有多么冒险,虽然我的孩子在书院表现得这么所谓的好,我都觉得这个孩子还要在我手里,我不能把他放出去,只是因为我的路很清晰。


人生最核心的就是心灵的成长

那么这到底是一条什么路呢?我相信很多家长并不陌生,就是《论语》里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最核心的方面,就是“志于道”,就是说我要让我的孩子真正地确定下来“志于道”这条路,他确定下来了吗?他没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真正地定下来“志于道”,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我们往往把“志于道”当作一个口头禅,你真的找到了那条路吗?你切入进去了吗?这条路是什么呢?这个“道”是什么呢?其实这些年,我自己根基比较浅,我没有宗教信仰,如果有学佛家的基础,或者有其它的基础,可能对这些方面会领悟的比较早,我领悟的比较晚,但是不管怎么样,当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生方向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原来所追求的很多的能力其实都是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孩子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实都是有用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在这个社会上能为人所用的,能给别人带来益处的,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可是它不是大道,真正的大道,就是那个“道”,《大学》里面的第一句话说的很清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那个明明德,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很多外在的能够看得到的表现相比较起来,那个“明明德”是看不见的,是内在的,所以人生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内明之学,就是自己心性的成长,自己心灵的不断充实、扩大、饱满,直到最后达到圣贤的境界,这就是人生最核心的东西,所有的外在的表现,都是人的心灵在现实的一个投射。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心灵,只去关注外在的表现,那么我们那些表现是没有根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像知识和智慧的区别一样,我们现在总是在追求孩子有很多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够看得见的,而我们头脑里最具价值的东西,能指导我们的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是在我们的心灵最深处的,那是我们的智慧,而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那个智慧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可是那才是一个人的根本,一个人的根,其实我们让孩子接受读经教育,最核心的是我们让孩子读经典,在经典里头找到智慧之学,找到通往智慧之学的路,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可是就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然后知道了也不是很透彻,为什么呢?因为现实是驳杂的,人在现实当中生存,往往在面对现实的很多事情的时候,就忘掉了那个最核心的东西,被现实所打扰就忘掉了,是吧?我们作为家长,作为一个成熟的大孩子,如果你自己很坚定地去想,我这一生就去追求那个智慧之学,那么你就会把你现在的外表的很多事情放下,这个智慧和知识是不是真的是冲突的呢?不是的,它相当于树的根和枝干的关系,当你把树根培养得很好的时候,这个枝干、这个花果的繁硕是必然的结果,那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往往忘了,或者是我们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们一旦有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去追求外在的表现。包括我家范家鸣,他现在的表现,大家有没有觉得,其实他学外语也是在学知识嘛,他有没有真正去求那个智慧呢?现在我还是觉得他没有,他不是很透彻,因为外在的表现是很容易吸引人的,读经会觉得很枯燥,可当你回家看一本课外书,很容易把你的心给吸引出来的,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一个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你念兹在兹就在于去追求这个智慧,那么这个智慧包含的东西是很多的,它包含了你的格局、你的心胸、你的气量、你的理想,它包含了你的人生境界,它甚至于包含你看问题的洞察力、那个核心的能力,你在体制学校里,你学数学学得再好,不能帮助你去把握问题的真相,把握问题的核心,而智慧之学才是帮我们把握问题核心的。


智慧从读经典来

那么智慧从哪里获得?古往今来最具智慧的人是谁呢?其实就是圣贤,圣贤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本有智慧得到充分开发的人,那么圣贤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知道,古往今来能够称得上是圣贤的人其实是屈指可数的,我们要跟圣贤学习,圣贤离我们而去,我们跟谁去学呢?我们跟圣贤留下来的言论去学,所以我们要去读经典,我们去读《论语》,是孔老夫子留下的;我们去读《孟子》,是孟子留下的;我们去读《大学》,是曾子留下的;我们去读《中庸》,是子思留下的;乃至于我们去读《老子》,是老子留下的;《庄子》是庄子留下的;我们去读《佛经选》,是佛陀留下的,就是这样,古往今来的圣贤就是那么屈指可数,而圣贤的智慧是我们本来每个人都具有的,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智慧,无限的德行,就是我们所要求具有的这种很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圣贤都具备的,那么我们就用他们的话语,让我们的孩子在他的人生还没有被现实所牵绊的时候,在他还没有那么多现实的顾虑的时候,他的生命还像一张白纸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生的拖累的时候,先把圣贤的最具智慧的话语,让他一遍一遍地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圣贤的心灵和我们孩子的心灵的对话,我们读一遍,圣贤的心灵就关照我们心灵一次,就洗刷我们的心灵一次,就是这样一遍一遍读下来,尤其是我们的孩子的生理特点,也是他最擅长的,就是跟大人比起来有很强的记忆力,我们的孩子的理解力跟大人比起来要弱,我们就用他最强的东西,先让他记忆,让他充分利用他的强项,让他把圣贤的话语先背下来,所以我们要让他去读经。

所以我们的大孩子,你每天读经的时候,你要想到你读的经典,是非常有分量的,它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像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所没有的福气,没有福气接触到的,我们现在已经错过了那个时期,所以你不要觉得,你读的书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强加给你的,那是你的生命所需要的,那是一个真正的圣贤站在你面前,在手把手地教你,在一个字一句话地教你,教你的心灵向上超越,教你的生命要能够有这样的力量,去超脱于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而有自己的一片清静的天空,她能给你力量;而她给你的这种力量,是能够帮你解决今后的人生,你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现实问题,乃至于所有的现实问题,她有这么大的力量;乃至于这种经典带给你的东西,是任何的老师和家长,任何你现实所接触到的朋友,比这些人影响你的还要大得多得多,她是有力量的,所以一个人的心灵是有力量的!你心灵的力量,随着你的成长,随着你日后的这种待人接物,乃至于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你能不断感觉到你自己内心产生的这种力量,是能够让你战胜现实当中的所有的问题,能够帮你解决你所有的困惑,能够帮你解决你面临的所有的人际关系,她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你要先把经典背下来,在背经典的过程当中,智慧就给了你。而且在背的过程当中,对于智慧的启发,佛家在这方面讲的,我觉得一句话就把这个事情讲透了,就是“戒、定、慧”三学,“戒”是收摄身心,“定”呢就是定于一处,就是把你的私心杂念捆绑住,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定力就产生了智慧,就一句话这个核心的东西你就拿到了。所以为什么让你老实大量纯读经呢?为什么要让你把现在所有的学习的功课全放下呢?因为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在你背书的过程当中,就在训练你的定力,你的定力起来了,你会发现你就有力量了,你就能产生智慧了。我们现在的孩子往往很缺少他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他的专注力,这就是定力呀!我们现在看到的我们读经的孩子,读了两年你就会发现跟体制学校的孩子相差太多了,那些孩子的眼神是涣散的,他是游离不定的,他跟你交流他是没有眼神交流的,他总想把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而我们读经的孩子眼神是坦荡明亮的,为什么?这就是他定呀,他定力产生了,他内心是有东西的,他是有力量的,知道吗?各位同学,你们的眼神绝对跟你现在体制学校的同学是不一样的,你应该很自豪你拥有了作为一个人最核心的入路。(掌声)所以不要小看我们每天日复一日的这种读书,就是你在修戒定慧,你在做工夫啊!


对经典我们是不求甚解的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孩子对于经典是不求甚解的,用我们现在的理解能力,对经典是难以真正理解到圣贤的心灵的,经典像源头活水一样,二十岁有二十岁的理解,八十岁有八十岁的理解,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加,你对经典的理解的透彻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当你还没有这样的人生阅历的时候,你去解经,你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而如果你去理解的话,往往还有先入为主的流弊,就是说你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圣贤的本怀,你还试着去解经,那么你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你想你把错误的理解带一生,以后你要抹掉你头脑里这个错误的理解,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所以现在不要急着去理解。经典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理解到位的,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会理解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透,所以我们现在老老实实地先把经典背下来,不急着去理解,那什么时候去理解呢?也许,你这一生也不是一字一句地去理解都没有问题,因为你在读的过程当中,无形当中就增加了你的领悟能力,你的悟性就提升了,那个悟性才是智慧,你用理解去做的事情,就限于知识,就属于博闻强记,是知识之学,那是表面的,而智慧之学是深度的,就是靠你的领悟力去把握圣贤的心灵,所以不急着去理解。我今天就看了一篇南老写的文章,他说经典最好的解的方式,是以经解经,当你用白话文,用你自己的语言去解的时候,本身就把经典降低了,最好的方式是拿经典的方式去解经典,你读《论语》整个二十篇它是融会贯通的,也许你读到后面,前面自然而然就解了,后面解前面,前面和后面是遥相呼应的,你读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也许在《老子》里面,就把《论语》里面的话解了,在《孟子》里面,就把《易经》里面的话解了,所以你要多读经典,经典之间是互相印证互相解释的,经典讲的就是人性,讲的是我们人的智慧,所以它是相通的,儒释道三家都是相通的,圣贤的心灵是相通的,佛陀跟孔子的心灵是相通的,它是可以互相解释的,那我们现在先把经典背下来,日后你用一生的时间互相印证互相领悟,才能深切地去理解经典,知道嘛,所以不需要非常刻意地去解经,哪怕孩子在文礼书院,我都要求我的儿子你不要刻意去解它,解只是一个求知识的过程,你如何把解的经典,把圣贤的智慧和道德印证到你的心灵里来呢?就是说你明明知道,《论语》里面就是讲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德的人如何把仁义礼智信贯穿于现在的生活,你明明知道《论语》是这么讲的,可是你知道了你能做到吗?你能吗?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果我们把《论语》里每句话都能做到,都能践行,我们就是圣贤了。你要用一生的时间把这个道理跟你的心灵印证,来指导你的实践,所以这个实践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把这个道德在自己的生命当中、现实当中实践,本身这个实践过程当中,你成为一个有德的人,你总是在做好事;你成为一个君子之人,也能增长你的智慧,这也是一种践行啊,我们刚才说那个定功是一种践行,增长智慧的;我们按照君子之道去做事,我们也是增长智慧的。增长智慧就是这样的,你去理解经典然后去践行,理解践行,这样印证,最后使你自己人生朝着圣贤的方向去努力。


大孩子当下如何践行经典

那么回到我们现在的孩子身上,我们现在的这些大孩子,他需要去践行经典吗?对经典他有他的理解,他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去解释,他有他的理解,他按照他的理解到什么程度,去做到什么程度,这就很了不起了,如果你背《易经》,你背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你能做到自强不息你就是一个好学生,是不是?可是问问大伙,有几个是呢?觉得自己在自强不息的举一下手,都很谦虚,那其实我们现在除了做这种戒定慧三学,我们还去践行经典,你怎么去践行?你怎么去做呢?作为家长你觉得你的孩子怎么去做呢?其实很简单,你就做到努力、上进,你把老师给你的任务,你当下即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去完成,你就在践行啊,孔子有人问他你的弟子谁好学?他说有颜回者好学,吾未见好学者也,他说他的弟子只有颜回一个人好学,如果你能做到好学,你就是圣贤气象,你做到了吗?如果你是好学的,你在好学的过程当中,就在增长你自己的智慧,就在增长你最核心的东西,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你自己知道你最核心的向往在哪里,你自己去老老实实读经,你自己做到好学,精进,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然后自己有一个主动向上的愿望,而不是靠老师和家长去督促你,你就走在圣贤的这条路上,这就是一种践行,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大孩子就是这样的一条路。

家长很重要

随着我的成长,我的孩子也在不断成长。我自己逐渐把这个道理理清的同时,我的孩子已经开始包本,至今他包本的速度,好像还没有人能超过,我可以说出来哈,激励一下大同学,他第一年包了6本书,第二年包了11本书,(掌声)不是为了炫耀哈,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他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在体制的学校里永远是中等生,一直到他六年级退学,永远是中等生,所有的成绩都是中等生,然后呢在学校里是老师看不见的孩子,因为老师往往看见的是尖子生和最后的孩子,他就在中间晃荡,他永远是老师看不见的孩子,为什么读经之后一下子就会有这样的表现,我们来分析背后的东西。我觉得家长是很重要的,我自己在孩子读经之后,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其实说实话我不是对《论语》很向往,因为我自己工作也很忙,我就是为了培着他,你读这个书很好,妈妈没读很遗憾,你读我也读,我陪着你,你包本我也包本,最初就是这样一个出发点,但是往往这个出发点非常重要,就是我最初的时候,我就老老实实地把《学庸论语》读过三百遍,但是读完之后,我就不是再为他读,我就为我自己了,我就很强烈地想要去读《孟子》,所以我后来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把《孟子》也读了三百遍,有了这个底子我才开学堂的。



我对老实大量读经的体验

那我跟大家谈一谈我的感触吧。就是有过老老实实读经典的这样的经历带给我的是什么。首先,我读书的时候我是妄想纷飞呀,就是想不起来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我在读书的时候都能想起来,平时我是忙忙碌碌的,是想不起来的,一旦静下来,思绪是翻飞的,你有没有?(众笑说:有)我也有,但是我做了什么呢?我压制我自己,我给我自己任务,我今天必须把《学庸论语》读三遍,那我就一定要读三遍,我今天必须把《孟子》读一遍,那我就一定要读一遍,不管我多忙,我都要把我的任务完成,我就强迫我自己,这样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非常盼着把今天的任务快点完成,读《学庸论语》,你从开始读《大学》,一直到最后尧曰第二十,中间的过程你就想快点结束,但是到尧曰第二十结束的时候,我马上就读下一遍,过程当中是煎熬的,可是结果很喜悦,我就又从头开始,就是在这种煎熬快乐、煎熬快乐当中完成了我自己的老实大量读经,所以现在如果有人说,学习是快乐的,那是因为你没有真的学习过,你一直快乐就没真的学习过,一定是要强迫自己的,如果你一直在快乐当中,那我恭喜你,但是你有过这种过程,老实大量读经的这种强迫自己的这种过程之后,你再去看那些解经的书啊,小说呀、阅读的那些画册呀,你就觉得特别好看,你就产生快乐了,是不是?所以想让你的心收回来的时候,那是很痛苦的,想让你的心放出去那才是快乐的,所以你作为同学,作为家长,你要明白你自己,你现在是收心的阶段还是放开的阶段,如果你是收心的阶段,你不快乐你煎熬是正常的,所谓学海无涯苦做舟啊,要先苦后甜的,这个是我对老实大量读经的一个体验。

当然,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持续不断地读下去会更好,我只是读了两年,《学庸论语》一年,《孟子》一年,后来呢《老庄》和《易经》就没有读三百遍了。就是说强制自己读了,我只是经过了两年,而且我是成年人,我还没有做到十个小时读哇,我还有工作呢。我相信你们在学堂,强迫自己在这里读两年三年之后,逐渐在读经过程当中,会产生一种喜悦的,你的定力起来了,你会产生那种佛家说的法喜,一定会有的,是不是?你读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节课,你很享受的,享受你读经的过程,那就是在培养你的定力,那就是在训练你的专注力,那就是智慧在无形当中在产生,你的功夫就起来了,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个经历,自己没有任何的改变,什么脱胎换骨啊,没有感觉,可是读了《学庸论语》一年之后,我忽然发现,我自己有很大的变化,那种变化,自己是能清晰感觉得到的,就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不在乎,一方面做所有的事情都在非常努力,在用力;但另一方面自己的心非常地超然,不在乎,不在乎结果,知道吗?就是这样很安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怎么样的呢?首先,你的生活很忙碌,但是你的内心很欢喜,另外,你受到的所有的委屈你不在乎,因为八风吹不倒你内心的那种坚强,改变不了你,你知道吗?你获得了这种心灵的力量,这是我的改变。那这样的一些提升,是看不见的,也摸不着的,因为事情你都在做,你忙碌大家都看得到,你从来都没有顾影自怜过,从来都没有觉得哎呀我怎么这么命苦,我这个女人怎么活得这么不容易,没有,都是很欢喜,而且你知道你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说你又工作又有家庭,然后又有婆婆又有自己的母亲,然后呢,总之你是处于一种人际网当中,但是,你永远都觉得你自己很从容,你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自己去试试,你一定能找到,你生活当中的重点一下子就冒出来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并列的,不是又当个女强人,又能把老妈照顾好的,不是这样的,当两者不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切都好,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一下子就知道你要选谁,你知道吗?所以呀,现在有很多的成年人,他不知道选谁,于是他就顾影自怜,他就哀叹,哎呀我真是上有老下有小哇,我真的是很不容易呀,不是这样的,只是你内心的一念之间。就是这种变化,就使你对老实大量读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你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找到这种对生命的从容的感觉,就会一直走下去。没有解过经哦,那时候没有解过经。

家长要找到这种心灵成长的感觉

其实我不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家长,我曾经给我的孩子寄过很多营养片,我曾经非常在意我的孩子在学堂里会不会有心理阴影,我曾经非常在意是不是老师的一句过分的话,或者老师没有明察秋毫打孩子的一顿板子给我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我曾经很在意,可是我会把我的这些担忧告诉老师,老师告诉我,会化解掉我担心的这些问题,我对这些话很在意,就把我心里的这些困惑不断地转变,所以这些问题在我心里就没有了,就是说你不要藏着你的问题,说哎呀我的孩子有心理阴影可怎么办?他五岁了住校有心理阴影长大了恨我们怎么办?如果你心里真的有这种想法,你一定要化解你的想法,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你要相信圣贤的力量,你要相信经典就是来提升心性的,就是让你的孩子变得内心强大的,它不是养病人的,有心理阴影是病人才会这样的,而我们的读经教育恰恰是去提升心性的,去改变孩子的心理,让孩子的心理变得无限强大的这样一种教育,这是核心!“志于道”就是志在这里呀!是不是?所以你不断地修正自己,修自己的同时,你去坦诚沟通,然后你修自己你进步了,你的孩子也跟着你一起在进步,这是经典带给你的,是你自己读了三百遍之后,你老老实实读经之后。所以我们作为家长,我们要跟学堂、要跟孩子有一个共同的认知的基础是:你要老老实实的,至少要老老实实把一本经典读到一定的遍数,不见得是三百遍,有过这样一个经历,你才能真正地感觉到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是什么样的体会,家长要找到这种感觉,你的孩子才能在你的引领下走到这条路上来,否则都是空谈。这是家长自己的一个变化。

一个孩子是能够被激发出来的

那么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我在分析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子哈。认同学堂的严格我就不提了,大家都知道,所有的学堂都是要要求的,要求尊师重道的,这我不提,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的认知,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在认同严格和尊师重道的基础上,你跟孩子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我刚才所提到的,就是践行,践行君子之道,就是你让孩子去践行君子之道,让孩子去好学,那么好学的这种力量是家长帮着孩子激发出来的,你不要指望着学堂能帮你把孩子的志气激发出来,还不够,自己要有激发孩子向上的一种能力,这个跟人性是密切相关的,你知道吗?学堂老师对孩子的激发还隔着一层,为什么呢?人都说血浓于水,你跟孩子是母子连心,是父女连心的,而老师毕竟隔着一层,没有血缘关系,你如何激发你的孩子的这种向上的力道,你去推他,要不然这个孩子同样是坐在那里,都读一百遍,有的孩子就背得很好,有的孩子就像是刚刚读一样,为什么?孩子内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那个内在的东西是家长要把握的,你要去激发他,激发孩子的这种实践的能力。

那你怎么去激发他?其实,我觉得我的激发的方法,就是我不断地把我自己贡献出去,就是他读《论语》我也读《论语》,从小就是他干嘛我就陪着他干嘛,我用最笨的方法,他去学小提琴,我就陪着他学小提琴,我自己没有学音乐的基础,可是我陪着他学小提琴的时候,我把五线谱全会了,什么ABCD升降调啊都会了,当然现在都忘了。就是那个时候他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然后在工作上,我让他知道,妈妈很上进,所以那几年我就去考证,给他制造一个现象就是,妈妈上进,你也要跟妈妈学上进。当然我的方法不一定可取,就是你怎么去激发孩子的这种向上的热情。所以呢,当他以十三岁的年龄进到学堂的时候,是已经经历了前期的一个启发的过程的。其实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触,就是作为堂主,大孩子我们不敢轻易收,因为调教大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让他坐下来老老实实读经不容易,能够把他这种向学的志气激发出来不容易,能够让他收摄身心不容易,就是大孩子的思想杂念太多,那为什么我的孩子从进到学堂他就马上能收回来,是跟他没读经之前,我做的这些激发的事情是有关系的,所以你问问你的孩子,你问问你自己,你跟孩子有没有这种很密切的心灵的互动,你的孩子是不是很在乎你对他的这种助力,如果他很在乎,他真的能够前进的,我们真的是能够看到。我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有一些寒门比如说农村的孩子,他考上清华呀、北大呀,这样一些孩子,他从小学习的动力,可能就是想我的父母生活非常辛苦,我不能再受穷,是吧?我要好好学习,然后凭着这股动力,就上一所很好的学校,其实这未尝不是父母对他的一种激发呀,就是这种家庭的困境激发了他;那有的人就想我的母亲生病了,我一定要让我的母亲开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就是一种激发呀;还有的呢,比如说同学之间,两个孩子从小就互相喜欢,然后两个人就互相较劲儿,就一起考大学,是有这样的人吧?就这种例子,都是一种激发,是吧?一个孩子是能够被激发出来的。


这就是教育的心法

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激发,我觉得是千人千面的,像我就有一个感触,我刚才提到我是陪伴,这种陪伴我是让我自己做孩子的一个榜样,让他看到妈妈是自强不息的,妈妈不是每天把自己搞得花枝招展,然后就依靠别人的,让他有这样一种感受。同时,我觉得至少有一些共性,就是当你的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你做什么了吗?一个孩子他包本的时候也会有困难的,甚至于他在没有读经之前,他在很多方面遇到了一些障碍克服不了你陪伴他了吗?如果你陪过就知道,你陪着你的孩子克服困难的这个过程,第一你让他战胜了自己;第二,你让他在战胜自己的过程当中相信自己,你就是在激发他。我觉得我今天说的可能都是一些无形的东西,但是非常重要,我以前可能都没有这么深地思考过,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家长,你真的要跟孩子心连心,你去把握到他面对学习的最深的困惑,然后你解决这个困惑,这个力量是靠你的,不是靠学堂的,学堂做得再多,再努力,都是增上缘。所以呢,就是因为我的这种激发,所以孩子真的是越背越快,如果大家看过我的那本书,里边会举一些例子,那些例子我就不讲了,大孩子也看过我的那本书是不是?如果你们看过,你们去找就是在孩子读经的每一个阶段,我都会给他提要求,这种要求,是基于跟他很亲密的母子关系,他很在意妈妈的想法,真的是能把他内心向上的这种劲头激发出来,所以这种劲头就是一个孩子最核心的东西,他最核心的东西有了,他向上的力道有了,真的,这就是教育的心法,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他就会爆发出来,而且,这种力量是非常大的,来自于他自己的那种向上的力量,是有很强的爆发力的,所以范家鸣的爆发力就来自于这里,就是因为我一直在激发他。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我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让我们自己有一些这方面的思考,然后你自己去找到你的那个点。不是跟我学,只是有些东西是共性的,我们找到那个共性的东西,大家一起努力,所以呢,我一直都说,范家鸣是有很多个的,明明妈也会有很多个,而且会比我做得更好,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以前呢,我说过明明妈只有一个,其实也是给自己打气哈,然后也是为了激发一下大家,其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教育就是把握人性,你面对自己的那颗真心,你面对孩子的那颗真心,你去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作为老师也是这样,我们教育工作者何尝不是一个面对真心的过程呢?我们跟孩子的沟通,也是基于真心的,就是你逐渐找到那颗真心之后,你去提升那颗真心。有的人的真心有他的弱点,他的强项,要提升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你把握到那颗真心,就把握到人性了,这个是关于家长对于孩子的,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