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叶何田田'主题水墨邀请展——新文人画你看懂了吗?

 摄影姥 2019-08-11

中国第二届视觉艺术双年展新莲池国际‘莲叶何田田’主题水墨邀请展作品选赏

中国的书院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私人讲学。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墨子开了私人办学之风。

孔孟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并未建立书院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秦汉兴建太学,设五经博士(五经指易、春秋、诗、书、礼,博士是官职,不是学位,教授经典的是经师)。太学是官学,相当于国立大学,不同于私学。

魏晋时期,太学依然存在,但学术风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玄学。

书院开始于唐代。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改变了汉代的“征辟”、“乡举里选”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人才,书院也就应运而生。但唐朝的书院还是初创,在其发展演变中产生了两种功能。一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二是一部分文人学士在山林之间筑起书屋,作读书休闲之用。比如后经朱子修复而成的白鹿洞书院。

书院兴盛于宋代,其规模、性质与功能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与理学即新儒学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北宋初,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思想家,他们以儒家经典教授于各地,随之便出现了很多书院。

政治改革家范仲淹从政时,便设置学官,胡瑗等人则以“明经”、“政用”设科讲学。与此同时,“宋初三先生”中的孙复、石介,亦开科讲学。随着儒学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讲学之风大兴。到北宋中期,理学正式形成,以地域为名称的学派也先后建立,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苏轼父子的“蜀学”,相互响应。与此相适应的书院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书院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宋代以后,书院已不是国家教育事业的辅助性机构,而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流。书院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书院的首要功能是教育。

在没有论述新文人之前,首先谈谈文人画。文人画的前提是文人,文人大部分出身都是读书人,文人士大夫出身。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文人画强调的首先是文人,文人性,文人气质,文人学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哲学、宗教、思想、文化艺术的思考,当然文人画更强调精神性。

文人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师曾发表了《文人画的价值》一文,对中国文人画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和阐释,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徐渭在明代文人画脉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徐渭是兼有之。

,近一百多年来,由于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题材更为广泛。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哲性思考,甚至依托于儒释道之说,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

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现在人物画也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段,当然,现在任何东西都可以做文人画的表现素材。

宋代以前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画作虽然并未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而论文人画,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自乐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比如《袁安卧雪图》(也叫《雪中芭蕉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是梦,又是幻境。其画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北宋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的严谨技艺,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画风。

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画院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写实艺术有时候也是一种束缚,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渊博文化修养的文人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东坡是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的文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

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并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区分开来:“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

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死板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使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

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俗称“米氏云山”或“米家山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繁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因为马上民族本身的“重武轻文”问题,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一种方式与手段。

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超凡脱俗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忧思忧国的萧条淡泊之趣。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值得惊喜的是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

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其昌论述道:“赵文敏(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钱选),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又引申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都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在元代绘画实践上,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晋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 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至此,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

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

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以及苦难经历,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青藤白阳”更是把文人画的大写意花鸟画推向极致,陈老莲把人物画推向极致。晚明松江派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经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完美的总结,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

董其昌对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 “文人画”的理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画禅室随笔·画源》)”

南北宗论以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南宗画崇尚士气、 尚质朴、重笔墨,而北宗画则是画工画,重功力、重形似;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概念,并梳理其宗派体系。从董其昌本人的绘画实践来看,这意味着以书法修养融入绘画实践,“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笔墨韵味代替造型原则。董其昌还强调文人画的“士气”。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绘画实践,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四王吴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