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商君书的体会。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8-11

看上去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却那么残暴。

读商君书的体会。

最近读《商君书》引起了我对商鞅这位秦国改革者的兴趣。在网上查了一下,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在秦国立功封于商,后人称他为商鞅。他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商君书》共有26篇,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24篇只有3万字,却让人读后感到震惊,觉得商鞅这个人太可怕了。

读商君书的体会。

商鞅是什么样的人?

据史料记载,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门研究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惠王认为公叔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转而告诉商鞅,并要他赶快离开魏国。商鞅认为魏惠王既然不用自己,也不会杀自己,所以也没有跑。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商鞅相秦十年后,《史记》记载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国后来的应侯范睢说商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卒为秦禽(擒)将破敌军,攘地千里……”

意思是说,事奉孝公,竭尽自己所能没有二心,一心为公不顾私利,使赏罚诚信而致国家大治,用尽自己的才智,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惜承受怨恨,欺骗故友,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最终帮秦国擒获敌将破败敌军,掠地千里……一个人为了秦国,把自己的名誉、人格都丢弃不要了,欺骗自己的老朋友,掠夺自己故国的土地。当一个人对一种政治实体皈依到“无己”的地步,悲剧也就开始了。因为人类毕竟还有更基本的安身立命的原则。这关乎着人类的尊严、价值、幸福的根基,这是一切一时的政治需要所不能取代和凌驾的。后来人都对此不能理解:“虽然是兵不厌诈,人各为主,但那样的出卖朋友,出卖故国,实在是可以令人惊愕的事。”秦孝公死,那个被商鞅处罚过的太子即位成了新主宰,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商鞅被车裂,连他自发苍苍的老母亲也被杀了。

读商君书的体会。

车裂。

商鞅不能不说是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如此地悲惨,这是我们看《史记》后感到痛心和遗憾的。

读商君书的体会。

读商君书的体会。

各路义军灭秦图。

商君书说了什么?

读了他的《商君书》,则觉得商鞅这个人真是罪有应得。虽然专家们考证《商君书》并不是商鞅一个人写成的,其中大部分是后人加上去的。高亨先生认为至少有5篇不是他的,而郭沫若则认为除《境内》篇外,其余均非商鞅所作。即使这样读后还是让人感到在秦国生活的百姓真是不幸,我们从《徕民》篇就能看出秦国每次打了胜仗,只能得到土地却得不到人民:“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可见当时人民用脚投票,虽然打了败仗丢了土地,百姓却还是跑到赵魏韩等国去而不愿意生活在胜利者的秦国。如果国家如《商君书》所说,则最好的政治乃是刑律,最好的国家当是监狱。商鞅治理下的秦国,虽然具有极强的攻击力,在列国纷争中频频得手,但对人民来说,却毫无幸福可言。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实在是极大的不幸。

《商君书》书不到3万个汉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细致句句震憾。《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更令人震惊的是,《商君书》阐述的依法治国,集法家的丑陋和阴损之大成。《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读了让人不寒而栗。《商君书》内所谈论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富国强兵”这一个核心来展开的。

读商君书的体会。

白起与他领导的秦军。

读商君书的体会。

《商君书》提出了壹民,胜民的理论。

壹民,就是国家只要一种“民”—农战之民,平时耕田,战时上战场。其他如“学民”、“商民”、“技艺之民”、“士”、“以言说取食者”、“利民”(吃利润的人或投资者。《去强篇》所列)等等,则统统是危害国家的“虱子”,应使他们无路可走,从而逼他们归入“农战”一途。二是,国民只做一件事:农战。农与战看似两件事,实则是一件事,民存在的意义就是农战。其目的则在于建立一个绝对一元化的社会,使社会结构简化、单一化、垂直化,社会生活单调化,由一个绝对中心控制,百姓连唱歌跳舞都是不允许的。商鞅认为唱歌跳舞这样的娱乐活动会让百姓淫佚,失去战斗力。

《赏刑》篇说:“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意思是说,圣人的治国,实行一种赏赐,一种刑罚,一种教育。就是说秦国百姓只有一种出路,你要想得到好点的生活必须按照秦国国君的道路走才行。只有在这种统一环境中人民才能生活得好。

《算地》篇说:“入使民壹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对内,要求人民一律从事农业;对外,要求人民一律尽力战争……人民的倾向一致,才肯务农。人民务农就朴实。人民朴实,就安居故土,不愿意外出游荡。

“壹民”的目的,当然在于使民“朴”,也就是愚朴顺从。“壹民”的具体措施,则是先从经济利益的一元开始,然后达成政教的一元。

《弱民》篇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看了这一篇真的让人感慨,一个国家为了统治方便,会采取弱民的政策。让老百姓在统治者面前成为听话的顺民,让他们驱使,成为他们的工具。

《说民》篇说:“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人民的欲望有千万种,而满足的途径只许有一条那就是农战。百姓的欲望千差万别,而我们只让它们从一个渠道来达成:农战。这就是秦国集权的好处:能集中社会所有力量于一途,从而达成一般国家所不能达成的目的。至于其中有多少普通民众付出代价,牺牲自己的生活,则在所不计,而民众的意愿,更是完全置之度外。

《靳令》篇说:“守十者乱,守壹者治。”抱定十个方针,国家就乱;抱定一个方针,国家就治。还说:“利出壹空者,其国无敌。”朝廷的利禄,从一个孔儿出来,国家就无敌。还说:“入使民壹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对内,要求人民一律从事农业;对外,要求人民一律尽力战争……人民的倾向一致,才肯务农。人民务农就朴实。人民朴实,就安居故土,不愿意外出游荡。

《农战》篇说:“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国家实行“绝对一律”一年,就十年强盛;实行“绝对一律”十年,就百年强盛;实行“绝对一律”百年,就千年强盛,千年强盛的国家,就成就王业了。这种运用国家机器把全民的意志高度统一到政府目标上来的做法,可能有其短期的合理性、有效性,但其致命的弱点却无论如何不能熟视无睹。这种做法无视一切个体意志与个体差异,使社会目标单一化,蔑视并抹去了任何一个特殊个体的个人目标,个体幸福被当作不正当的欲求和国家集体的障碍物而踏平碾碎,个人只是实现政府目标的手段与工具,像《商君书》中的“民”,只是国家生产的工具和战争的武器。只有利用的价值,而没有被关心的意义。作为一个个体,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是一个机器中无可奈何的部件而已,毫无独立价值与尊严,不仅其精神存在被当作无用有害的东西而彻底抹杀,甚至其肉体存在的合理性都要视他能否充当政府工具而定。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政府目标完全合乎道德,合乎全民或全民中绝大多数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其与人类的根本福祉仍然是背道而驰的,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幸福。而没有个体幸福,只有秩序和政府意志的社会,我们只能说它是监狱。

全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往往使这个国家变成了怪兽,不仅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个体被它吞噬,而且这种国家力量在“一致对外”的时候,还极可能使一个国家变成极大的祸患。秦国在先秦典籍中一般都被称为“虎狼之国”,读《商君书》中的《境内》篇,通篇都写着血淋淋的“斩首”。秦人只要斩首一甲士:“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就是说,只要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颗就赐给爵位一级,赏给田地一顷,宅地九亩,还一律赐仆人一名,这个仆人每月要为得爵者服务6天,还可以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的官员。“不逐北,不擒二毛”的中原战争传统,在变法后的秦国,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据史学家统计,秦在统一过程中斩杀的六国人数在二百万左右。这还不包括秦国自己士兵的死亡人数。像秦将白起这样极其残忍的狠角色,在秦赵长平之战后坑杀了40多万赵国降卒,是真正体现了秦国的“虎狼之国”本色。可以说,秦国残忍地践踏了一些基本的人道原则。

读商君书的体会。

考古学家在长平挖掘出了巨大的人骨坑。

在秦国是不会允许强民存在的。《去强》篇中说:“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意思是说,运用强民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会被削弱;运用刑罚等措施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就会强大。国家施行善政,奸诈的坏人就一定会多。所以商鞅在秦国执法是非常严厉的,一次执法杀人血流成河,把渭水都染红了。

商鞅还说:“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他的意思是,用所谓的善民治理民众,那么民众就只爱他们的亲人;用所谓的奸民治理民众,那么民众就会遵守国家的法制。他认为用奸民治理人民,大家就互相监督,互相揭发,这样国家就能强大,真是不明白他怎么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治理国家。

在这种严厉的法律下,秦国百姓哪有自由可言,他们完全被绑在了秦国这驾战争马车上,只能在和平时期种地,在战争期间打仗,别的事情不能干。粮食不能买卖,不能有娱乐活动,连旅馆业都受到限制,不能接受没有公文的人住宿。秦人完全失去了自由。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比秦始皇小不了多少,可在史书上没有他参加保卫楚国的经历。在项燕率领60万楚军保卫国家时刘邦居然能当个看客,这在秦国是难以想象的。从中也可看出楚国当时百姓的生活还是很有自由的,生活显然要比秦国强。

读过《商君书》后总体感觉是从头到尾都是与本国百姓较劲。要战胜人民,制服人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政策要和人民对着干,专门干人民憎恶的事,以便削弱人民:“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要使人民屈辱、软弱、贫穷:“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用赏罚来控制人民意志:“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 推行愚民政策,使人安心务农:“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问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取消迁徙自由,使农民安静而愚昧:“使民无得擅徙..农静朱愚,则草必垦矣。” 取消旅行自由:“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 堵住老百姓别的谋生之路,叫他们只能务农:“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土地国有化,不给政府干活就没饭吃:“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 压抑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下辩说技艺之民,贱游学之人。 ” 任用奸人当官管理善良的人:“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少奖赏,多刑罚:“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 奖励告密者:“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 以名利驱使人民耕战:“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至死。入使民尽力,出使民尽死。”要使得人民不怕死,活得痛苦,又没别的路走:“赏使之忘死,而威使之苦生,而淫道又塞。” 进行统一的教育:“所谓壹教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据史书记载,商鞅不仅大讲专政理论,而且有具体措施:“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令民为什伍,不告奸者腰斩。”可见他是何等厉害:凿开脑壳,抽掉肋骨,丢进大锅里煮!而腰斩之刑在刽子手的眼中是比砍头更带劲的事:把人拦腰斩成两截,却又不象砍头那样马上就死,看着半截人在血泊中垂死挣扎,该是多么“过瘾”!仅仅是对那些不肯揭发、告密的次等罪犯就用上这种刑罚,主犯又该怎样处置?在当时的秦国,一动起刑来,就“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而排队等着受刑的更多:“赭衣塞道,断狱岁以千、万数。”就是那些没有被定罪的普通老百姓日子也并不好过:“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读商君书的体会。

坑杀。

有专家说,李悝、吴起的变法实际上与商鞅变法一样,都是这样残暴,楚国的屈原对怀王也提出了类似的变法主张。只是这种变法要剥夺贵族的权利,政出国君、赏出国君、集权于国君,各国贵族不愿接受而失败。周王朝实际上是实行的天子与贵族共治国家的政策,所以才能保持了800年的江山。如周厉王非常残暴,不听意见,乱杀人,人们只能道路以目。贵族就把他放逐了。这样国家的代价最小,与百姓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周厉王一个人被赶走。而不像以后的王朝造成农民起义,政权被推翻,造成国家多少年的动乱,损失巨大。

《商君书》对后世的影响

看过《商君书》之后,我感觉尽管很多人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思想上有许多东西是与《商君书》吻合的。如,清朝末年镇压太平天国时,湘军将领就提出了“治军之道无非是挥金如土,杀人如麻。”攻城先登者赏银500两,后退者立斩。这在《境内》篇写得非常清楚,“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其意思是,每五人设有“屯长”,一百人设有一“将”。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100人的部队一次战斗要斩首33个人,达不到就把队长杀了,这个规定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啊。现在有些企业就对自己的一些团队有类似的要求,如规定一个目标,按时完成重奖,完不成解雇。这和商鞅的这套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商鞅在《说民》篇说:“辩慧——乱之赞也,礼乐——婬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婬佚有徵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意思是,巧言善变,聪明有智谋,是民众违法乱纪的助手;儒家繁琐的礼节,使人涣散意志的音乐,是导致民众放荡婬佚的原因;仁慈是犯罪的根源;担保、举荐,是罪恶的庇护所。现在不是也有人称演艺人员为戏子吗?认为戏子误国。可是他们不明白一个国家是不能有短板的,有短板就会影响国家整体的发展,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演艺事业其实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商鞅这一套做法实际上是愚民政策,让人民只会种地、打仗,其他不关心,也不允许他们关心。秦国只讲农战,没有其他项目的发展,没有人研究统一后国家的政策改变,没有一套合理的社会治理结构,结果在统一后15年就灭亡了。

那么《商君书》对现在有没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呢?我想还是有的,例如《去强》篇中说:“十里断者,国弱;五里断者,国强。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意思是说,政事在十里之内才能做出决断的,国家就弱,在五里之内能做决断的,国家就强大。在当日就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就能称王天下,在当夜才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国家就强大,第二天才能处理好当天政务的,这样的国家就会被削弱。这种对处理政务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我想到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

还有他的《徕民》篇中提出:“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意思是说,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用参加作战。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十年不收赋税,并把这些都写在法律中,足够招来上百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想想现在我们招商引资中不是也用的这种方法吗。

读商君书的体会。

荆柯刺秦王

看看《商君书》收获还是很大的,让我们看到了秦国的残酷法律,也让我明白了秦国成功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其他六国复制。人们为什么在当时就称他为“虎狼之国”,为什么叫他为“暴秦”。大家如有时间看看,我想会比我看出更多的问题,收获更大。

关注真君,解密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