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陷胸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黄连6g、制半夏9g、全瓜蒌15g,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效,主治痰热互结心下证。本方为治疗痰热互结之证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心绞痛等属痰热互结者。 [返回]3 《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实验研究本方有祛痰、止咳和抗溃疡作用[1]。该方剂对病原微生物有一定抑杀作用,特别是能抑杀幽门螺旋杆菌,对免疫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呼吸系统功能有一定积极影响,能抗溃疡,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胃肠运动,对神经、内分泌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因此对其适应证急、慢性胃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从本方3味中药药理分析看,其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远大于对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对部分肿瘤的生长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临床上对于某些肿瘤、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可以试用本方。[2] 3.1 小陷胸汤的别名黄连6g、制半夏9g、全瓜蒌15g[3] 3.3 功效主治《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功在除膈上结热。除痰去热。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小结胸病,心下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浮滑。及痰热互结而成的胸痹,或痰热在膈上而致的咳嗽面赤,胸腹常热,脉洪,苔黄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时气结胸,心下坚,按之即痛,其脉沉滑。伤寒发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发呃。痰热塞胸。痰热互结而成的胸痹,及热痰在膈上所致的咳嗽面赤,胸腹常热(唯手足有时觉凉),脉洪。 《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功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4] 《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功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近代也用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属痰热内阻者。[1] 3.4 小陷胸汤的用法用量上3味,以水6升,先煮栝楼,取3升,去滓,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分温3服。 3.5 方解痰热互结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方中以瓜蒌实为君,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黄连为臣,助瓜蒌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结。半夏为佐,降逆化痰,助瓜蒌消痰散结,散心下之痞。黄连、半夏合用,一苦一辛,苦降辛开。半夏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如此则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益著。三药相合,使痰去热除,结开痛止,为治胸脘痞痛之良剂。临证不仅用于伤寒之小结胸病,而且内科杂症属痰热互结者,亦甚有效。[3]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痰热内结,气郁不通,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方中以瓜蒌为君,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以黄连、半夏为臣药,取黄连之苦寒,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痞;半夏之辛燥,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两者合用,一苦一辛,辛开苦降,与瓜蒌相伍,则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其散结开痞之功益著。方仅3药,配伍精当,是为痰热互结,胸脘痞痛之良剂。不仅用于伤寒之小结胸病,而且内科杂证属于痰热互结者,亦甚有效。[4] 本方与大陷胸汤比较,虽皆主治结胸病,但有大小、轻重之分。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胸腹,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本方证为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虽亦拒按,但较之大陷胸汤证的痛不可近为轻。故大陷胸汤用大黄、朴硝与甘遂配合,泻热逐水;而本方则用瓜蒌与黄连、半夏配伍,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病因、病位、病势不同,其组方用药则迥然有别。[4] 方中黄连苦寒清心泻热,半夏辛温而苦和胃化痰,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互结之证;益以栝蒌清热化痰,宽胸开结。三药合用,共成清热开结涤痰之剂。[1] 3.6 运用1.本方为治疗痰热互结之证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2.加减法: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难咳者,加胆南星、川贝母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泄肺热。 3.使用注意:方中瓜蒌有缓泻作用,故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4.伤寒发黄胸腹满:郑某,因患伤寒,胸腹满,面黄如金色。遂下小陷胸汤,其病遂良愈。明日面色改白。 5.胃脘痛:热邪入里,脘痞,按之痛,脉浮滑,此邪结阳分,拟仲景小陷胸汤。川黄连、栝楼实、半夏、杏仁、枳实。 6.咳喘(肺心病):王某某,男,59岁。咳逆倚息不得卧,心悸而气短,每日靠狄戈辛维持,面色黧黑,大便数日未解,舌苔白腻根黄,脉数而时结。处方:瓜蒌30g(先煎),半夏9g,黄连6g。服两剂,大便畅通,喘咳俱减,已能平卧。 3.7 现代适应证适应证: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等属痰热者,均可加味用之。 3.9 各家论述1.《医方考》: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栝楼能下胸中之气。 2.《古今名医方论》引程扶生:以半夏之辛散之,黄连之苦泻之,栝楼之苦润涤之,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先煮栝楼,分温三服,皆以缓治上之法。 3.《医宗金鉴》: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楼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入,故名小陷胸汤。 4.《医林纂要》:黄连以泄结热,半夏以通阴阳,瓜蒌甘寒润滑,以清心肺之热,以荡上焦垢腻。胸中热必伤肺,此实以瓜蒌为君。热结未深,独在上焦,未近阳明之分,则无庸芒消、大黄之下达。保肺去热,洁其膻中,无使阴阳汗格而已。 5.《寒温条辨》:黄连用代大黄;半夏用代甘遂;栝楼用代芒消。 6.《成方便读》: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
|